鲁豫:再次被这部性冷淡风的电影治愈了

图片
这部电影曾获得1988年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大奖,也是丹麦影史上第一部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影片。
电影根据丹麦女作家伊萨克·迪纳森的小说改编而成,她也是小说《走出非洲》的作者。
故事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的丹麦。一个老牧师带着两个女儿和他的教友们一起生活在日德兰海边,平日里深居简出。
两姐妹在父亲的引导下远离世俗,一个拒绝军官的追求放弃爱情,一个拒绝法国男高音歌唱家的邀请放弃名利,都全身心地献身于宗教事业。
图片
多年之后,一个叫巴贝特的法国女人坐船来到海边,她从巴黎避乱而来,带着法国男高音歌唱家的介绍信找到两姐妹,被好心的两姐妹收留,从此跟她们生活在一起。
巴贝特非常能干,经过十几年的相处,她已经成为姐妹俩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图片
一天,姐妹俩因为父亲100周年的诞辰纪念日临近,想要举办一个晚宴,邀请一众教友及年轻时相识的军官、军官的姑妈等人一起庆祝。
与此同时,巴贝特也收到一封法国来信,她买的彩票中了奖,幸运获得一万法郎的奖金。
为了回报这对好心的姐妹,她决定亲自操持这顿晚宴。
巴贝特拿着中奖的一万法郎外出采购各种高级食材,为众人精心烹制了一桌法国大餐。
图片
12人的晚宴菜单是这样的:
第一道:绿海龟汤
图片
绿海龟汤曾经在19世纪的欧洲上流社会非常流行,后来因为绿海龟太过珍贵,改用牛肉汤作为替代品。
第二道:德米多夫比利尼饼
图片
这是我的最爱,在薄饼上铺上满满一大勺鱼子酱,再配上鲜奶油和洋葱碎,非常奢侈的味蕾享受。
第三道:千层面盒烤鹌鹑填佩里格酱
图片
在鹌鹑的肚子里面填入黑松露和鹅肝,缝起来之后放入油锅将表面煎熟,再放到烤箱中烘烤,最后将鹌鹑放入烤脆的千层面盒,再次烘制,最后再浇上特制酱汁上桌。
影片中的将军一边吃一边赞叹不已,他说这个鹌鹑让他想到当年在巴黎一家高级餐厅里吃过的鹌鹑,鹌鹑是那家餐厅女主厨的独创名菜,非常美味,跟现在这一道非常像。
图片
图片
图片
PS:这道菜直接把我看馋了,第二天跟朋友吃饭时还专门点了一个平时不太常吃的烤乳鸽,就因为它看起来和烤鹌鹑有点类似……
第四道:生菜沙拉
图片
第五道:各式奶酪
图片
第六道:甜点-朗姆巴巴
图片
第七道:时鲜水果
图片
一顿饭吃得宾主尽欢。
图片
大家都离开后,巴贝特一个人待在厨房里,姐妹俩进来感谢她,对她说,当你回到巴黎,我们会永远记得这个夜晚。
巴贝特说,我不回巴黎,我把钱全都花光了。
图片
她说,我就是刚才将军提到的那家高级法国餐厅的女主厨。
今晚吃的这桌晚宴,12个人正好是1万法郎。
图片
姐妹俩很震惊,说那你又一贫如洗了。
巴贝特说,艺术家永远不会贫穷。
图片
影片就这样结束了。
这部丹麦电影完全可以当美食片来看。
虽然它整体给人感觉特别冷静、克制——比如有些清冷的青色基调,包括屋内低调简约的装饰陈设,还有人物的服装,都透着一股 “性冷淡风”。
图片
但看完你会发现,电影其实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会看得人很感动。
影片所营造的社会氛围非常平等。
同一个餐桌上,有牧师的女儿,有普通的信众,有木匠,有将军,隔壁的厨房里面有逃亡的法国人,有帮工的小孩,有车夫,所有人都聚在同一个空间,那种平等感令人向往。
图片
电影塑造了一个乌托邦,但又非常有真实感。每一个角色都在生活中找到他们的影子。
这些人最终被美食治愈,又开始相信生活,相信爱,对未来充满希望。
想把这部治愈电影,分享给大家
图片
注|文章配图来自《巴贝特之宴》豆瓣剧照及截图,图片不为商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