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建设青海的抗美援朝老兵致敬!

图片
青春之海
绽放战疫青春,坚定制度自信
来源:综合西宁晚报、青海新闻网
70年前,为保家卫国、维护和平,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历时近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先后有上千青海子弟兵奔赴前线参战。目前在青海的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有近千人。
他们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见证了弥漫战场的硝烟,目睹了血洒异域、埋骨青山的英勇壮烈,也见证了胜利停战、凯旋而归的激动时刻。
回国后,他们继续发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各条战线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再立新功。
他们身上,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值得挖掘,他们心里,有述之不尽的爱党爱国情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看看他们身上有什么感人的事迹!
抗美援朝老兵夫妻扎根青海68年
图片
1952年的夏天,在朝鲜,湖南姑娘向惠珍和河北小伙宋林泉结了婚,特殊时期,异国他乡,没有仪式,没有喜宴,但是却有战友们的祝福和见证。如今,90多岁高龄的两位老人已经是四世同堂,当他们共同回忆着68年在青海的工作和生活经历时,老人表示,幸福的日子就在眼前,走过硝烟弥漫的抗美援朝战场,让他们懂得了生命的意义,而如今的幸福生活,让他们明白了曾经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1952年从抗美援朝战场上走下来的两人没有经过过多的考虑,就不约而同选择来到了青海,来西宁工作。当时,经过为期三个月的学习后,两人被分配在了同一单位工作,宋林泉在业务科,向惠珍则在办公室工作。那时候的西宁,偏僻落后,环境艰苦,交通极不发达,宋林泉老人先后在省商业厅、贸易公司、茶业公司,西宁市饮食服务公司、西宁大厦、市粮食局工作直至退休。宋林泉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就是一块砖,国家哪里需要我,我就往哪里搬。”
【人物简介】
宋林泉,1924年出生,1938年入伍,中共党员,原解放军1军服役,历任八路军一二O师粮秣员、供给员、转运站长、汽车连连长,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1952年退伍。
向惠珍,1928年出生,1951年入伍,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1952年退伍。
发扬上甘岭精神扎根建设青海
图片
牛炳盛老人已经90岁了。回忆起当年他在上甘岭战役的43天时,老人几次沉默,讲到战场上牺牲的战友,他更是哽咽得不能说话。也是在这次战斗中,牛炳盛荣立个人二等功。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牛炳盛从朝鲜回国。1955年他从山东来到青海,奔赴到海北州祁连县,进入祁连山一边开发矿山、一边搞畜牧业,在这个高海拔、缺氧的地区一干就是16年,之后就任于祁连县检察院担任检察长,回到西宁后在汽车八场工作至退休。“当时,祁连的生活环境很差,在山里开采矿石时,可以用上的交通工具只有马和牦牛,每天上一次山需要两个小时,下山也要一个多小时,我是总负责人。在山里,吃不上也喝不上,背上山的馍馍都冻成了硬疙瘩,为了给大家鼓劲,我就给他们讲打仗的故事,言教不如身教,遇到困难我就第一个冲在前面。”牛炳盛老人表示。
牛炳盛老人作为一名抗美援朝退伍老兵,不忘军人本色,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中,他总说祖国需要我们到哪,我们就到哪里去,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上甘岭精神,不怕苦、不怕难、不怕险,用一生的力量回报祖国。
【人物简介】
牛炳盛,1930年生,山东省沂水县人,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1950年随炮七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用一生所学投身青海建设
图片
今年91岁的肖成恩,当年曾作为一名野战医院的救护车驾驶员,在参加朝鲜后期建设中担负着抢救各类伤病员的责任。“我们运多些、运快些,就能多救好一些人。”肖成恩说,救护车作为后勤保障队伍中一员,担负的是抢救生命的重任,哪里出现伤亡哪里就有需要救援,救护车都会悉数上阵到一线战场。1958年2月,肖成恩回国了,回到了青海,回到了自己的原单位(现武警医院),他依然坚持在救护车岗位从事工作,虽然没有了战火下的紧迫感,但肖成恩自我加压,依然如在朝鲜那般的,在安全的情况下,秉持着运多些、运快些,就能多救好一些人的信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干就干到了退休。
【人物简介】
肖成恩,1929年生,河南滑县人。1949年参军,随后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三兵团三分部汽车连,1951年8月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预备医院(现武警医院),1956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野战医院,1958年回国。
要时刻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图片
虽然没有直面抗美援朝战争,但刚到朝鲜时的景象让方俊明至今难忘:厚厚的积雪,火车道两旁仍有的尸骨……虽已停战三年,但条件仍然艰苦,吃蔬菜都成了难题。后来方俊明与战友们和朝鲜工人一起加入轰轰烈烈的建设工作:下工地、建桥梁、盖大楼。方俊明所在的部队也开始种植各类蔬菜,渐渐地都好了起来。
1958年,方俊明和部队在朝鲜百姓的热烈欢送下回国。1959年,在部队里有一技之长的方俊明被分配到青海的部队,直至1982年转业到了西宁市总工会,1988年工作调整到西宁市司法局。
从北京到朝鲜,再到青海,在方俊明看来就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直到现在,方俊明不时地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军人艰苦奋斗的本色和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成为方俊明最喜欢的一句话。
【人物简介】
方俊明,1938年生,北京市大兴区人。1956年1月参军加入志愿军四七一部队,随后随军前往朝鲜加入建设工作,在独立通信团军士教导营学习数月。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建设青海再苦我也要去
图片
刘广发老人1949年参军,参军后跟随部队解放青海,当解放青海的枪响刚结束,部队又接到了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命令。
跨过鸭绿江,刘广发所在的部队来不及休整便直接上战场参加作战。当时双方交战激烈,战壕里有许多牺牲的战友,“当时就一个想法,就是要冲上去打敌人”。后来刘广发老人腿被打伤,在战争结束的前一年回国住院而后复员。
1956年6月,正在公社里忙碌的刘广发接到青海到山东要转业军人的通知,公社挽留刘广发“青海很苦你要不去的话就算了”,因为解放青海时的结缘,刘广发知道青海苦,可还是肯定地说道:“我去,我就是从那个地方回来的。”
带着建设青海的满腔豪情,刘广发再一次踏上了青海的土地,这一次他被分配到了青海省商业厅,带着急需采购毛皮的任务又去了西藏,一呆就是一年。后来从大通陶瓷厂到青海运输九厂最后到青海铬盐厂,刘广发总是在青海建设最需要的地方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物简介】
刘广发,1927年生,山东省曹县人。1949年参军,1950年跟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伉俪夫妻同心加入青海建设
图片
“我们下到当时部队设立的卫生所,干的是简单的照顾伤病员,对伤员进行登记的工作,包括伤员的姓名、职务、兵种等。”高秀兰说,在卫生所,他们只能做简单的包扎和临时的治疗,随后,伤病员就要转到后方医院去做治疗。“卫生所就在山洞,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我们只能简单给他们止一止血,也有战士在那里就牺牲了。当时我们除了做这些事,也会给伤病员做一些简单的护理,比如给他们喂饭、照顾他们、给他们洗洗装备等,那些伤病员对我们很好“。在抗美援朝期间,担任卫生兵的高秀兰和担任救护车驾驶员的肖成恩是夫妻,一起参与朝鲜建设。1958年,二人一起回国到青海后,夫妻二人都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预备医院(现武警医院)工作,高秀兰从卫生兵转换成了一名医院护士,认真负责的她,直到1985年退休居家。
【人物简介】
高秀兰,1929年生,河南滑县人。1949年参军,随后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三兵团留守处,1951年8月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预备医院(现武警医院),1956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野战医院,1958年回国。
校 审 | 延 真
编 辑 | 伍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