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这个人牛,活了90岁,诗书传家状元赞!

苏希栻(1531年-1620年),字于钦,号阜山,明代南安杨梅山下霞舒乡石鳌头(今康美镇梅元村石湖头)人。万历二年(1574年)登进士,官授河南许州知州,后解冠归里。林居四十五载,立言于世,著述等身。明朝状元庄际昌赞其“所为后世利赖者,非一口碑载道”。
图片
苏希栻
遗迹:进士第
进士第位于南安康美镇梅元村石鳌头,苏希栻当年金榜题名时获赠的“进士”匾额保存完好,悬于厅堂。“进士第”又名“知州厅”,经过400多年的风雨侵蚀,早已坍塌损毁。
图片
苏希栻故居中,当年的“进士”匾被粉刷一新。
苏氏后人集资重新修建,于5年前落成。进士第旁,是苏希栻之父苏灿置办的私塾“梅石精舍”,苏希栻亦曾于此倡办“霞舒里社”,今不复存在。
图片
位于康美镇梅元村石湖头的进士第。
了官没了进士 诗书传家状元赞
苏清彬
雪峰寻古
深秋的雪峰禅寺,梵音阵阵。寺院山门下,义工手执扫帚,拾级而上,轻扫落叶。游人三五成群慕名而来。
这座千年古刹,最初并非一座寺。唐僖宗赐号“真觉大师”的一代高僧义存大师,晚年葬父母于杨梅山中,建庵守坟三年,俗称“白马坟”。此后,由庵而成岩,由岩而成寺,闻名遐迩。
400多年前,一位七旬老人在《重修雪峰岩楼记》中这样记载:“南邑迤西诸山,莫大于吾乡之杨梅,吾家世宅于其下。山之半有雪峰岩焉,为真觉禅师葬亲之所,而樗拙和尚作为岩宇以奉其香火也。”此人便是明代进士苏希栻。明朝时期,雪峰寺历经六次大修,他参与其三。如今能追溯到的最早雪峰寺志版本,正是由这位明代南安人编纂的。
对于这座古寺,苏希栻倾注了大量感情。81岁那年,他在《雪峰志咏汇录序》一文中把编修寺志之原委一一道来。耄耋之年本可安享晚年,但一想到从小就在此读书的雪峰寺,没有人为之系统梳理沿革脉络,难免有些可惜。于是,利用空闲时间,详细了解来龙去脉,逐一编写。
图片
《雪峰志咏汇录序》还收集了大量贤士名宦的诗词歌赋。其中,“洗心泉”“缓步径”“芭蕉阪”“山月楼”四景最为出名。站在洗心泉处,苏希栻曾感慨道:“堪舆尘缨洗浊痕,泠泠幽涧久常存……汪汪千顷黄波在,何用山泉一勺樽。”虽然心中有泠泠清泉,但一杯山泉岂能洗掉尘世间的污浊?
“四景”生趣盎然,今时再访,物是人非。唯有古寺耕耘楼前,一个用石栏杆围起来的圆形小池特别显眼,这便是传说中的“洗心泉”。若非绕路走到小池,是见不到旁边一方刻有三个大字的大石的。曾经从杨梅山上流下的潺潺山泉汇集与此,形成一汪池水。
图片
图片
数百年后,“洗心泉”已不见泉水,其他“三景”亦逐渐被世人淡忘。苏希栻参与修建的雪峰寺遗迹,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在“般若堂”中,尚有其留下的这副柱联:“雪峰长与梅峰峙,霞里犹存槐里风。”
古寺前开得月楼,长应明月到山头。
山林疏影随杯转,依槛清光入梦浮。
未敢天花来作雨,故移云树动先秋。
知君对此能相忆,一任禅栖半榻留。
苏希栻这首题为《杨梅山》的诗,写的就是雪峰寺。
清节大著
在编纂雪峰寺志之前,苏希栻有过一段短暂的为官生涯。在河南开封府管辖的许州担任知州时,他勤政爱民,造福一方,特别是文教事业上,甚得州民好评。当时许州有个西湖书院,苏希栻聘请学识高的老师,召集各县仕子继续深造。书院每逢初一、十五进行题诗品文比赛,优异者可得月供银一两。一时间,许州读书之气蔚然成风。
由于对手下酷吏抱有戒心,一切公牒呈案,苏希栻皆亲自审理批阅,明察秋毫。然而,当时的明朝官场黑暗腐朽,清正廉洁反而成了异类。上任没几个月,他就接到被弹劾的通告。这次弹劾有些滑稽:当时许州同知是山西人,年老贪财好赌,曾被前任知州评贬,竟然迁怒于苏希栻。此人的女婿刚好出任开封府尹副职,于是丈婿二人勾结,意图报复。刚好这时出了一桩追兵之事,许州州吏不曾照会,便抓捕逃兵,又不遣返。这位开封副职没有查清缘由,便让其老乡、山西籍开封府同知指告苏希栻,以“出死罪一狱”为词论劾,致苏希栻免职。
听到罢官的消息,苏希栻坦然面对,辞官归田,只是说了句:“吾灯窗之事毕矣,余事付之后人可也。”他曾自嘲地对别人说:“了(失)官,没了(失)进士。”
此时距他走马上任,仅过去7个月,史册用“清节大著”四个字评价他的这段经历。回乡之后,崇佛向善的苏希栻,流连于梅峰山水,收集贤士名宦、信众游客题咏。他吟咏雪峰诗文不计其数,现存录28首。
晚年的苏希栻曾赋诗《缓步径》一首:
从容缓步胜升腾,漫道暮途苦迫崩。
向去昔曾惊峻阪,归来今已释凌冰。
龙盘屈曲行犹昨,乌蹬崎岖跡亦仍。
岐路旁蹊多捷至,荒迷旧径惜顽僧。
随着时光的流逝,苏希栻从容、释怀,或许雪峰寺解开了他的心结。
踌躇满志
苏希栻仕途坎坷,直至44岁才中进士。不过,他的求学之路是励志的。穿过南洪公路,车子在东溪饭店缓缓停下,眼前是一条从永春流向晋江的东溪流域,溪水缓缓地流淌。熟知当地历史的苏晋卿老先生,指着一竹林掩映处说,这就是苏希栻曾经的读书处。
图片
苏希栻曾经的读书处,时代变迁,如今已被东溪河道覆盖。
早期,苏希栻家住溪边,后来洪水北移,房子遭到威胁才另迁他处。正是在这溪旁,他认识了后来因抗倭殉国、被封为“昭毅将军”的欧阳深。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的一天,欧阳深乘船路过东溪渡头,见天色暗了就在船上休息。第二天早早起来,听见岸边传来朗朗读书声。于是,下船寻声而去,见到一个少年在大树下专心读书。欧阳深见其谈吐不凡,大为赞赏,后将女儿嫁给了他。
本是秀才的父亲苏灿后来创办了私塾“梅石精舍”,用心督促儿子完成学业。苏希栻博涉群书,22岁那年,他在院试拿了第一名。
虽然很有才气,但在此后20多年间屡屡受挫,未能及第,不过在泉郡一带小有名气。那时候,才华出众的他得到时为福建提学副使朱衡的提携,征召入五经书院,并得到明代理学宗师王守仁的弟子万虞恺的赏识。他曾于漳平、泉州紫云寺(今开元寺)开堂讲学,名气越来越大。晋江榜眼杨道宾、中江县正堂苏九润及朱衡之子朱维京、左都御史葛守礼之孙葛曦等皆出其门下,后来都成为朝廷名臣。
正当踌躇满志时,“甲子之难”发生了。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正月初一,倭寇进入南安,他的父母蒙难,堂弟苏志述,弟媳陈清娘、幼侄苏钟茂等亦被杀害。
失去至亲之痛,唯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同身受。在康美阜阳苏氏宗祠内,依然保存着欧阳深之子欧阳模撰写的一方墓志铭,落款为“不孝孤希栻等泣血立石”字样,今日读来,字字戳心。
苏希栻继续发愤图强,终于万历二年(1574年)荣登进士及第。不久,官授河南许州知州。不曾想,为官数月之后,就被构陷。
如今,在康美镇梅元村石鳌头,不仅留下“知州厅”,曾经还有个小山头名为“知州山”。遗憾的是,随着康美体育用品基地的开发,此山已被夷为平地。
诗书传家
回到乡里,除了修建雪峰寺、编纂寺志,苏希栻闭门谢客,开垦农田,过着清贫的日子。并自题门联:“心里有天皆白日,眼中无地不青山”“家有旧书惟教子,门无新事不迎宾”,尽管后来地方官员邀其复出,均被婉拒。
图片
位于康美镇梅元村的阜阳苏氏宗祠。
苏希栻对宗族有着浓浓的感情,一生三修《阜阳苏氏族谱》,并四易其稿。据《阜阳苏氏族谱》记载,苏氏先祖大郎公、讳義,于唐光启二年(886年)自光州固始县随王潮入闽,后世居“武荣之梅山下”,族称阜阳苏氏。
图片
苏希栻编撰的族谱(后人手抄本)。
在康美镇梅元村石鳌头的进士第右侧墙壁上,嵌有明朝状元庄际昌亲自撰写的三方墓志铭,也证实了康美阜阳苏氏先祖从河南迁居而来。
图片
苏希栻墓志铭拓本。
为振兴苏氏一族,苏希栻还清理公益粮仓,救济族中贫困者。他将公置田产中的地租所得,作为族中子弟读书补贴,使儒生岁终有灯窗之资,赶考有盘缠之费,初入泮者有衣靴之用,鼓励学子勤奋成才。同时,为传递敬祖尊宗之意,苏希栻还带头整修入闽先祖坟茔。不仅如此,他经20多年筹划,于万历庚子年(1600年)创建阜阳苏氏祠堂。为了使族谱更加完整,苏希栻还叙字辈:“天生我才必有用。”
图片
如今,尽管最初的祠堂模样不复存在,但经过重建之后的苏氏祠堂宏大精美。每年正月十五,阜阳苏氏后代依然保持着一个优良传统,他们在此点灯祭祖,奖教助学,光前裕后。
图片
不光这些,苏希栻在泉郡还有很多善行义举,修桥建坝,灌溉农田;栽种“芒丛”,以防水患;筑太湖民堡,“以豫不虞”,为政于乡。
“凡干公事为己事,则事无不济;惜公财为己财,则费无不省。”在霞舒隐居四十五载,苏希栻为政于家,造福于乡,树德于宗,立言于世,他曾手写这句话告诉儿子。今时再读,仍然很有警示意义。
泰昌元年(1620年),苏希栻卒于家中,享年九十。斯人已去,光耀留存;诗书传家,人才辈出。此后,阜阳苏氏历代进士、举人、贡生上百人。后人亦增修族谱,雍正年间再续字辈:“人立世上学圣贤”;2008年再圆族谱,续字辈:“诗书礼乐继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