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态“小客厅”提升群众幸福感!

乡村“小客厅”

深秋傍晚,保山市龙陵县平达乡平安村大秧田移民新村的生态“小客厅”热闹非凡,远远地就能听见孩童的嬉戏声和老人的欢笑声。“自从新村小花园建成后,我和老伴基本上每天都会来走一走,坐一坐,看一看。”村民李相辉说。

走进大秧田移民新村,映入眼帘的是造型古朴的石牌坊(寨门),左边是水景公园,几杆修竹,数棵古树,一池清泉鱼儿在漫游;右边是洗衣亭,池水清澈,搓衣石、景观石、亭台相映成趣,平添缕缕古风遗韵;一条条横竖有序的水泥村道把一栋栋农家小院切割成一个棋盘似的建筑群落。

打造乡村生态“小客厅” 提升乡村“颜值”

生态小游园扮靓乡村

总投资1032万元建设的大秧田移民新村共转移安置移民115户60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5户432人。每户移民建盖了砖木、钢混结构的住房,村内修建了占地1700多平方米的生态小游园(文休活动场),建成了文体活动室,架设太阳能路灯150盏,种植绿化树及花卉420多棵,修建绿化小品6个,组建了一支30多人的文体活动队,经常开展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龙陵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争创“全国园林城市”为目标,在大力推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同时,注重将绿化由城区向乡村延伸,以建设村级(自然村)生态小花(游园)为抓手,统筹推进全域一般绿地、公共绿地、文体设施等景观绿化工程,高质量推进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建设。

为了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发展红利,龙陵县实施了让“公园下乡”行动,按照“人文、生态、宜居、精致”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理念,将绿化美化向村(社区)、自然村辐射,向农户延伸,开展了“美丽庭院”创建。按照“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方针,依托村级、自然村文体活动场所进行绿化美化,打造具有文化娱乐、体育活动、观景休闲等多功能的乡村生态“小客厅”,将花园变为游园,提升“绿色”文化含量,增加乡村“颜值”,将其培植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群众幸福感大大提升

廖家寨老人们正在使用健身器材

镶嵌在绿水青山里的龙新乡廖家寨,一栋栋红砖黛瓦的农家小院掩映在绿树红花中,农家小院里,花萼竞秀,兰草溢香;宽敞整洁的水泥村庄道路两旁挺立着路灯,置放着垃圾桶;占地4795平方米的山寨“小客厅”内,绿树红花竞展俏姿,文化室、村情展室、篮球场、健身场、门球场等文体活动设施一应俱全,几位老人正在健身器上晨练;文化墙上“二十四孝图”引人注目,健身步道、休闲亭、观鱼池……

乡村文化墙

“变化太大了,像走进了城市里的住宅小区,寨子里的公园虽小,但功能齐全,老少都能找到自己的乐趣。”最近,回乡省亲的龙新乡廖家寨侨居缅甸的廖忠育老先生感慨地说,以前村里的路都是土路,雨天一片泥泞,晴天尘土飞扬,道路两旁更是柴堆、土堆、粪堆。如今,水泥路直通各家门口,路两侧绿树成荫,村容村貌整洁美丽。

龙陵县在乡村“小客厅”建设中合理配置人文、生态等要素,注重色块的搭配和树木花草的有机结合,通过绿化小品、组团造景等手法,体现“以树为主,花木相随,优化品种,和谐搭配”的设计理念,做到乔、灌、卉立体布局,花草树、文体设施合理配置。

绿树翠竹包裹的勐糯镇大寨傣族村,道路两旁一栋栋用竹篾(笆)装饰的傣族民居、竹楼式景观灯、泉水清澈的景观池、水车、古树、廊亭、食肆、健身步道,园内花木葱茏、鸟儿鸣啼。几位傣族老人在园区亭榭上悠闲地纳凉侃家常白话……宁静秀美、小桥流水的景致让人心旷神怡。

风景如画的乡村引来城市游客

近几年来,勐糯镇以建设绿化示范镇、特色旅游镇为目标,以招商引资、争取项目为抓手,着力营造山水人文景观“百里山水画廊”,打造特色经济,发展生态民俗旅游业,培植集“生态绿化、观光旅游、产业示范、基础设施建设”于一体的大寨生态游园,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大寨被评为3A级景区,引来游客如织。

如今,在龙陵县,这样的乡村生态“小客厅”越来越多,全县10个乡镇121个村(社区)和1000余个自然村建成了多功能小游园,大大提升了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云南网记者 期俊军 通讯员 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