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庆免耕播种320万亩 保护性耕作全省站排头

“‘40/90’少耕高产栽培技术,通过深耕再加秸秆还田,让地越种越肥。”大庆市龙凤区龙凤镇久青村农民王殿生最近逢人便夸“‘40/90’新技术”,他说,今年用这项技术种了480亩玉米,亩增产200斤以上,明年再增加1000亩。
王殿生所说的这项新技术,正是大庆市立足地处全省保护性耕作制度推广核心区域实际,从抓免耕机械配套、监测仪安装、技术模式推广和示范基地建设入手,着力推进以玉米秸秆覆盖免(少)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制度推广举措的重要内容。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全市免耕播种320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的223万亩年度任务目标,免耕监测仪安装和卫星监测免耕播种面积两项标志性指标位居全省第一。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能够实现作物稳产高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它的核心要求是在不翻耕土壤、地表有秸秆覆盖的情况下进行少免耕播种,具有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效、减少秸秆焚烧和温室气体排放等作用。”10月27日,市农业农村局农机科科长谢文发介绍说。
据悉,大庆市按照国家和省方案安排,针对该市保护性耕作前茬作物为玉米的实际,制定了《大庆市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2020-2025)》,明确了保护性耕作目标,确定了重点推广原垄免耕、条带少耕、“40/90”宽窄行高产创建等栽培模式,制定了秸秆粉碎、免耕播种、中耕深松等6项作业标准,强化了农机与农技、农艺、农水、种肥药综合配套等5项关键措施。
谢文发表示,保护性耕作对农机农艺综合配套有很高要求,绝不是“一免了之”。大庆市一方面大力推广市农技中心研发的“40/90”少耕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核心为秸秆条带集行、免耕播种、条带深松,主要优势为秸秆全量还田、保墒抗旱、蓄水防涝、稳产增产。市农业农村局总结形成了“40/90”全程保护性耕作技术方案,按照市场化运作机制组成了由首席技术专家张志发组成的“40/90”模式推广组,以县区为单位落实农资企业、大户、合作社和村组干部开展示范引领,今年市内推广面积达到10万亩,并辐射到绥化市、松原市等地;另一方面,针对大庆玉米免耕播种面积大、保护性耕作任务重的实际,市县两级组建了保护性耕作专家组,在农机农艺技术配套、种肥药管理、中耕深松等方面切实加强培训和指导,推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有效落地。
大庆市还通过扎实开展监测服务、科学配套免耕机械、建设典型示范基地等多举措推进保护性耕作工作。年初以来,农业部门克服疫情影响,支持惠达、德邦等监测公司开展工作,解决免耕监测仪安装的“卡脖子”问题,全市安装免耕监测仪1596台、占全省37.1%;新购置高性能拖拉机和免耕机700多台,引导合作社、农机大户采取托管、代耕、跨区作业等形式,积极发展“全程机械化 综合农事”服务,保障了保护性耕作机具需求;坚持点面结合,积极组织整乡整村推进,组织县区在秸秆覆盖还田免耕和少耕模式各选一个典型地块作为试验田进行布点示范,全市突出“40/90”高产栽培模式,建设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9处,并将定点长期监测对比,建立了季度跟踪、年度交流、早出成果的工作机制。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大庆市将落实落靠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任务措施,强化农机与农技、农艺、农水、种肥药综合配套的关键措施;搞好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指导,市县两级成立保护性工作专家组,跟踪进行培训指导,全程开展技术服务;抓好示范试点,组织各县区针对不同区域免耕模式,加强跟踪监测、研究和总结,逐步形成主推模式和主推技术并制定不同模式耕种管收全环节的配套技术方案,加快这项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革命性变化的保护性耕作制度推广。(记者 崔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