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河北邢台襄都区:从“好上学”到“上好学”

襄都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探解——
从“好上学”到“上好学”
图片
邢台市襄都区青少年科技馆向辖区中小学免费开放,教育资源共享。
■阅读提示
择校热、大班额、高价学区房……当前,在不少地方,由于义务教育不均衡所导致的问题依然存在。
但在邢台市襄都区,近年来通过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差异、区域差异、校际差异明显缩小。2019年数据显示,襄都区学校之间均衡差异系数小学为0.28,初中为0.21,远低于0.65和0.55的国家标准。
今年8月,“2020中国公平教育百佳县市”榜单发布,襄都区位居榜首。
图片
邢台市马路街小学东校区组织学生赴内丘开展“走进邢窑白瓷 传承家乡文化”研学活动。
1
集团化办学打破校际壁垒
4年前的暑假,邢台市襄都区的吴先生很焦虑。按照就近上学的原则,他的女儿要去邢台市四中就读。“这不是我们心目中的理想学校,印象中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一般。”
没想到的是,在市四中上了一学期后,吴先生女儿的成绩突飞猛进,并于去年顺利考入省重点高中。“我们学校和市三中是联合校,好几个科目的老师都是从市三中交流过来的,讲课特别棒。”吴先生的女儿说。
和吴先生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宋女士。她所在的凤凰城小区属襄都区市四中片区,今年9月开学季前,她一直犹豫是选择市四中还是外市的一所私立中学。经过打听,得知市四中已归属市三中教育集团,管理层和骨干老师大多是市三中调来的。她最终下决心,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读。
作为邢台市老城区,襄都区内聚集着三中、七中、马路街小学等几所“名校”,但也有市四中等一些曾经薄弱的学校,这些学校规模较小、学生较少,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因此,有些家长宁可舍近求远,也要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更好的学校,从而造成“名校招生火爆,弱校门可罗雀”。随之而来的,是高价学区房、择校热等一系列社会现象。
今年6月,邢台市三中牵头成立教育集团,市四中、平安中学、顺德中学、三中附小、三中二附小均成为其成员学校。
“与传统意义上的集团或联盟不同,我们不只是形式上把几所学校‘捆’在一起。”邢台市三中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校长李德升表示,他们实行“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模式,组建集团校务委员会,推出人员聘用、师资调配、资源共享、绩效考核等举措,目的是缩小校际差异。
其实,从2015年开始,邢台市三中便与市四中进行了联合办学,李德升兼任市四中校长。“一个校长管理俩学校,双方成了‘亲戚’,自然走动多了起来。”李德升说,在此之前,同一地市的学校之间大都各自为战,哪怕是学校相邻也鲜有往来。
然而,联合办学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校际壁垒,但人事体制、教育资源调配等方面的深入改革,单靠一个校长难以执行到位。倘若体制机制问题不解决,教育均衡就无从谈起。
在李德升看来,成立教育集团,“一个锅里抡马勺”,各成员学校就会步调一致,统一发展。
今年10月23日,在邢台市三中教育集团东校区,一场初中英语组联合教研活动正在举行。省模范教师、高级英语教师张利青以“大数据背景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为主题,结合教学实例,向南校区、西校区等英语教师作了分享。
“张老师是东校区老师,集团成立前,很少有这种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西校区英语教师焦现军说,集团成立后,不同校区之间的老师,经常组织集体备课、联合教研,“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还可以通过校园内部同一个网络教研平台,共享精彩教案、微课等资源,这让老师们非常“受用”。
“集团形成了统一的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我们四中已有20多位教师到集团东西校区跟班学习,教师教学水平高了,学生成绩也大幅攀升,得到了社会高度认可。”该集团四中校区副校长王平介绍,原来四中片内生报到率一度不足30%,而现在已接近100%。
2
“名校+”“名校长+”工程惠及弱校
除了集团化办学,整合升级一般校与高起点开办新学校并重,也是襄都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主要途径。
曾经,邢台市襄都区路家园小学面貌老旧,师资薄弱,生源堪忧。
“那时,路家园小学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一个班级只有一二十个孩子……”该市马路街小学校长贾建存说,“接收”路家园小学使其成为马路街小学东校区后,他们陆续投入约300万元进行硬件升级,校园环境焕然一新。
邢台市马路街小学在当地很知名。随着东校区(路家园小学)日渐“崛起”,一度火爆的招生压力分流不少。多功能厅、体育器材室、塑胶操场、阳光儿童拓展乐园……东校区校园里如今欢声笑语,书声琅琅。贾建存说,东校区的社会声誉越来越好,已成为襄都区一所新晋“品牌学校”,学生人数已达1600余人。
由原北陈村小学、柴家庄小学整合而成的邢台市龙泉小学,最开始办学时不到500名学生。校长朱天真说,学校曾是马路街小学的一个校区,而后独立办学,教师队伍中有不少是来自马路街小学的优秀教师,几年间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现有2130名学生,“不仅无片内生流失,还容纳不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2018年,该校被评为全省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系全区唯一。
除了实施“名校+弱校”工程外,鉴于新建学校社会认同度普遍较低,襄都区还实施了“名校长+新校”工程。
立德小学是一所新校。曾荣获“邢台市十大杰出园丁”等荣誉的李国玲老师,被选派到该小学任校长。
“用环境熏染,用课堂教育,用活动育人。”上任伊始,李国玲制定了三大策略,将培育“有德行、爱学习、能生长的好少年”作为育人目标,和新聘老师一起备课,研究教材教法,通过“家长阳光大讲堂”等方式,让家长切实体会校园文化。短短几年声名鹊起,已有25名青年教师在省级以上优质课评比中获奖,学校不仅被评为“邢台市最美校园”,还被确定为邢台市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基地。
目前,襄都区共有14所小学、4所中学参与“名校+弱校”“名校长+新校”工程,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弱校和新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在教学硬件和师资配置上,基本实现了齐步走,弱校和新校的社会认可度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名校的招生压力和大班额等问题也顺势化解。
襄都区教育局督导室主任赵强列举了一组数字:2016年,襄都区仅30所小学,平均班额60.5人,其中9所学校平均班额超过65人,最大班额达79人。而同期,地处郊区的小学平均班额41.8人,其中5所学校平均班额低于30人,最小班额仅15人。
针对大班额问题,襄都区持续扩大教育资源,实现优质学位供给连年增加。3年来,襄都区投入使用8所小学,新增5600个小学学位。2017年之后的起始年级,班额均严格控制在55人以内。
3
教研共同体促进师资均衡
豫办长信小学是原邢台县的一所农村小学,地处城郊,资源薄弱。划归襄都区后,陆续新建了教学楼等设施,网络进教室,实现“班班通”等,教学条件得到提升,校园环境大幅改善。
“有些老师是代课老师转正,相对而言,师资力量差一些。”校长崔云霞坦言,近3年来,共有18名高学历教师陆续考入学校,同时教师们积极参加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学能力高效提升。
崔云霞提到的“教研共同体”,是襄都区保障师资均衡发展推进的一项举措。
“教育均衡的核心是师资均衡。”襄都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刘金华说,他们组织全区教师根据学科、片区等不同实际,从一线优秀教师中选聘兼职教研员,组成“网络教学研讨群”“优秀教研线上展播”等,一方面可随时解疑释惑,另一方面将教研成果分享在网络云盘中,供同学科教师无偿使用,大大丰富了备课资源,给教学带来极大便利。
除了线上渠道,襄都区本着就近方便、区域相对集中、分组相对均衡的原则,探索建立联片教研共同体。目前已建立了31个联片教研组,每个教研组组长都是学科骨干教师,他们经常组织现场活动。
南陈村小学是一所农村单轨制小学,学校魏欣老师的科学课《磁铁怎样吸引物体》,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2019年邢台市教学评比一等奖和河北省教学评比二等奖。
“这多亏了科学联片教研组的指导。”魏欣介绍,作为一所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曾是“老大难”,得知区里成立联片教研共同体后,她申请加入了第四联片教研组,同组的有新华南路小学等不少市区小学同科教师,大家经常相互观摩切磋,研讨教学。
段德胜是平安小学一名年轻的音乐教师,“不光我们学校,很多学校的音乐老师都很稀缺,同校开展同科教研不太现实。”
2018年,他加入音乐联片教研组二组,组员包括马路街小学、立德小学等5所学校同科教师,他们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前不久,邢台市小学音乐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段德胜老师的唱歌课《走绛州》,在全区音乐教师中脱颖而出,被推荐参加市级音乐优质课评选。
“教师嘴里不允许出现差生这个词,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发着亮光的星星……”襄都区居民曹慧的女儿在马路街小学就读,今年开学后的首场家长会上,校长贾建存的讲话让她印象深刻。
贾建存介绍,学校多次聘请教育专家给两个校区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开展“教师大讲堂”等活动,为教师提供开放自由的学习舞台,还选派教师到北京、天津等地学习。
如今,马路街小学拥有省级特级教师、名师和骨干教师6名,市级、区级名师骨干教师34名,优秀教师占比达35%。
“师资力量的均衡,有利于解决择校热、大班额等教育失衡问题,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襄都区教育局师教科科长赵霞认为,再好的教育资源,也是人在利用,教师是资源的利用与整合者,能否充分发挥好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这是一个持续动态的推进过程。”
对此,襄都区积极探索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机制,尤其注重畅通名师培养渠道,特别是针对一些相对薄弱学校,精准对接需求,缩小校际差异。他们还设立了教育奖励基金,加大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力度,落实补贴、补助等政策,提升教师农村任教热情。
同时,襄都区连续多年招聘高学历教师。3年来,全区招聘中小学教师778人,其中不乏“双一流”师范类大学毕业生,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师生比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小学专科率99.9%,初中本科率99.8%。(河北日报记者邢云)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通讯员黄涛摄
■记者观察
以改革促“均衡
随着国家近期围绕基础教育出台系列相关政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一目标,正在更多地方逐步实现。
从“好上学”到“上好学”,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从教育机会公平到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已经成为全国各地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南通,发挥传统名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名校与普通学校、农村学校和新建学校结对,推进校长教师流动,符合条件的教师交流轮岗比例达到18.72%,其中骨干教师占比达29.1%,让名校的特色传统和管理经验在更多学校开花结果,用名校催生更多的名校。
在青岛,自2019年初,青岛二中、青岛五十八中、青岛实验初级中学三所局属优质学校试点,探索跨区域、跨学段、跨性质的集团化办学,坚持成熟一个组建一个,青岛二中、青岛五十八中、青岛实验初中教育集团先后成立。在此基础上,总结试点经验,逐步推进全市范围内集团化办学工作。
在南昌市新建区,实施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工程、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优质资源共享工程、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弱势群体关爱工程等六大工程,构建了领导协调机制、投入保障机制、生源调配机制、督导评估机制、表彰奖励机制等五大机制,让所有家庭享受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阳光。
在宁波市宁海县,分“1+N接管兼并式”“1+1契约帮扶式”“1+N网络共享式”三个阶段,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城乡教育共同体发展之路,通过布局调整、师资均衡、标准化建设、经费倾斜等举措,打通了城乡校际界限,优质资源和先进管理理念实现共享。
……
解决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各地情况不一,采取的模式也不一样。但无论哪种模式,都有一个总的前提,就是开动脑筋,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
具体到邢台市襄都区来说,无论是集团化办学,还是“名校+弱校”“名校长+新校”工程,这一套组合拳由政府有关部门批准、主导,是一种内生模式,过程可控、成效可验,更重要的是,既保证了相近的教学质量,又保持了各个学校的相对独立,突出各自的办学特色,实现了区域教育“造峰抬谷”。
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是各地打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格局的动力所在。而且,优质的教育不仅会改变无数学子的命运,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下扎实根基。
我们期待,通过各地的努力,能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文/河北日报记者邢云)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