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城市发展的香饽饽,只有源源不断地引进人才,才会令城市充满力量。
面对全国多个地方陆续出台的人才新政,11月3日,吴兴区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湖州市吴兴区“才聚湖州 凤栖吴兴”人才安居工程实施办法》(草案)意见的公告》,主要针对购房补贴、租房生活补贴、安家补贴、人才公寓租赁等方面。
(更多细则请直接阅读文末原文链接)
在城市竞争的白热化阶段,尤其今年受疫情影响,城市逐步回暖复苏时期,这样的改变,是一种战略上的必然。
01
全国范围内,浙江大湾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抢人大战,一直十分激烈。
尤其粤港澳大湾区,有深圳和广州两大一线城市坐镇,长期占据着人口流入榜单头部位置。
好在随着互联网、数字经济的迅速爆发,以杭州为首的浙江大湾区城市,正实现后来者居上。
为了抢夺人才,浙江省公安厅正式发布《浙江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并于5月1日正式实施。
(1)取消老年父母投靠落户年龄限制(杭州市城区除外);
(2)支持其设立集体户,从而满足创新创业者需要,人才公寓、酒店式公寓也可以设立集体户;
光是这两点,可以说在不放松“限购”政策下,几乎最大限度的将门槛降低到“零”。
长三角城市群内,大家都是零门槛,人才就能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对于浙江省来说,是一个有利的收拢人才的契机。
但对于湖州来说,在争夺人口方面,所受的夹击,十分猛烈。
湖州几乎位于长三角的中心,北与苏州、无锡两大经济巨头共饮一湖水,南与省会杭州紧依相拥,就在苏杭的中间。
要知道,苏杭两个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有多巨大。2019年,杭州以流入人口55.4万的成绩,位列人口增量排行第一!
如此大的人口流入之中,不仅有省外人口,还有一部分,很可能吸虹自长三角本地区。
尤其今年6月商合杭高铁的开通,以及沪苏湖高铁的筹备兴建,几乎串联起整个长三角,交通更加便捷,人才流动越发迅速。
为了将更多人才留住,湖州给予人才更多的安家和补贴政策,十分重要。
02
《公告》里提到:
(1)夫妻双方共同购房的,双方均为博士研究生,可重复全额享受购房补贴;其他情况,一方全额享受购房补贴,另一方减半享受;
(2)高校毕业生及各类人才,允许先买房后就业,购房后6个月内在吴兴区就业创业并依法缴纳社保;
(3)在湖州读大学的全日制专科毕业生直接留吴就业创业的,参照普通本科毕业生标准享受购房补贴。
前者不仅吸引单个人才,还致力于将夫妻双方都吸引过来,从而让人才安定下来,并最终成为湖州的常住人口。
后者几乎忽略了社保要求,直接将人才截留,就差把“买房就有补贴”摆在台面上明说了。
购房补贴标准的最低门槛,已经是全日制专科(高职)毕业生。
03
得人口者得发展,得人才者得天下。
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充足的劳动力,更多的人才,意味着更强大的智力支持。
同样的,人口也与城市能利用资源相挂钩。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在《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强调,要“统筹新生城市培育和收缩型城市瘦身强体,严控增量、盘活存量”。
如何判断“收缩型城市”,“人口流失”是最重要的指标。
而一旦被划分为“收缩型城市”,规划扩张、大规模公共设施建设很可能都会受到限制,房价等资产价格也会受到重大影响。
比如地铁建设,按照新标准规定,地铁建设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项经济指标: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低于300亿;2、GDP总量不低于3000亿;3、城区常住人口不少于300万。
今年10月21日,湖州申请造轻轨的计划被搁置了,就因为截至2019年末,湖州市区常住人口约136.9万人,人口指标不满足国家政策要求。
用地指标,大概率也会按照城市人口的登记,进行批复划分。
湖州这些年来,南太湖新区,湖东新区,长东片区等地的开发,还有高速路的建设,都离不开用地指标。
因此湖州这次购房补贴,不单单是为了人口,更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地位和未来!
- End -
免责声明: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