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的“出山路”

临近中午,位于中山市三角镇的信音电子(中山)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繁忙却又安静。生产线上,头戴蓝色帽子的工人们正埋头赶制电子元器件。在靠近车间出口的一条生产线上,工位前的一个个稚嫩面孔格外显眼,他们是来自昭通市职教中心的学生。

从2019年起,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背景下,中山推动广东华弘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与昭通市职业教育中心开展合作,其中一项合作内容就是组织学生到广东实习就业,目前已有超过2000名昭通学生到中山等珠三角企业实习或就业,走上了一条与父辈不一样的“出山路”。

从大山走向城市,从乡间走进工厂,在急剧的环境变换中,大山孩子的人生轨迹也悄然发生变化。

●南方日报记者 雷海泉

流水线上的“实习工人”

对于这群平均年龄不到19岁的孩子而言,离家千里到中山实习的经历更像一次生活体验课程。“90%以上的学生是第一次离开云南,还有不少是第一次走出昭通。”昭通市职教中心教官汪龙是这60多名实习学生的带队老师,今年9月,他随学生来到中山三角镇,进驻企业,负责协调处理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从山区走向珠三角,昭通学子在工作和生活上都面临着挑战。进入企业的第一周是学生的适应期,也是“最艰难”的一周,不少学生出现不适反应,上班迟到和工作节奏跟不上等问题频发。远在昭通的家长们也忧心忡忡,这两个月来,不少家长给孩子们寄来了衣物和苹果等家乡食品。

“没出去的时候大家都很想出去,但去到之后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和想象中的不一样。”昭通市职教中心教师王维去年也曾陪同学生一起到广东。在他的记忆中,广东的气候和饮食是学生反映问题的两个集中领域。昭通四季气候差异小,气候温凉,但广东以湿热天气为主,不少学生水土不服,尤其是在夏天,生病的学生较多。另外,饮食方面的差异也让学生产生了“思乡病”。相比气候和饮食,身份角色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才是学生最难以适应的。去年,在近600名外出实习的学生中,近50名因不适应工厂里快节奏的工作氛围,与企业管理人员产生了矛盾。

在昭通市职教中心电子商务专业就读的代仁荣是去年到广东企业实习的学生之一,去年8月,她进入惠州市一家手机制造企业。实习不到1个月,由于视力问题不适应岗位工作,她向企业提出调换岗位要求,但被拒绝,一气之下,她直接回了家。“当时没有什么考虑,直接跟老师说声就走了,但后来觉得自己当时比较任性。”事后,代仁荣也有所反省,在学校和中山市劳务机构的协调下,几经周转,她才来到中山市的一家企业继续实习,并顺利完成了实习课程任务。

“工厂和学校的环境完全不一样,工厂的管理制度更严格,只要出现旷工或影响生产的,就直接扣工资,不会跟你解释。出来实习了,就是社会人了。”实习期结束后,王维感受最深刻的是学生的心智变得更成熟了,学生们学会了换位思考,从多角度看待问题。

2019年11月,代仁荣在中山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资。“发了3600元,第一个月工作挺辛苦,但觉得自己的付出也是值得的。”她来自贫困家庭,这份工资对于她来说意义特殊。收到工资后,她给家里转了1000元,另外,来中山前她向朋友借了几百元用作生活费,拿到工资后,她第一时间还清了债务。

硬底化水泥路让出山距离近了

与中山相隔1000多公里外的乌蒙山区正值雨季末期,山间天气晴雨不定,雾气缭绕。频繁的降雨使崎岖的山路更难走,道路上笼罩着浓浓的雾气,能见度最低时不足10米。

在代仁荣的记忆里,下山路难行已是常态。代仁荣一家住在昭通市大关县高桥镇高桥村月亮岩村民小组,这里海拔超过1000米,群山耸立,山路崎岖难行,多年来,除了每月到镇上赶集采购日常用品,一家人基本不外出。

代仁荣一家9口人,兄妹7个,随着孩子成长,花费增多,代仁荣的父亲代基贤开始尝试走出大山。上世纪90年代末,代基贤跟随老乡,第一次离家打工,到贵州省从事高速公路修建工作。此后,他辗转上海、江苏、安徽、辽宁、山西、山东、内蒙古、新疆、青海、黑龙江、四川等地,四处寻找工作机会。

“走了大半个中国,一个地方干几个月,铲煤、建房子、修公路、采石都干过。一年到头只有春节才回家,忙的时候甚至一年都不回家。自己没文化,没办法。”外出打工虽然辛苦,但也让代基贤见识了不少,他曾参与修建上海世贸大厦,上海繁华的城市环境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他更坚定了走出大山的决心。

跟随着父亲的步伐,大儿子和二儿子也曾到省外打工,但由于条件艰苦,两个年轻人在外不到一年就回到老家,在昭通市区做起了汽车轮胎销售的小生意。随着年龄的增长,代基贤也有些力不从心,从2015年起,年过五旬的他也回到昭通,和儿子们一起经营轮胎生意,此后,他再也没有到云南省外打工。

多年奔波最终积劳成疾,2018年,代基贤出现下腹疼痛症状,严重时无法独立行走。起初,为了不拖累家庭,他一直隐瞒病情,但在病痛的折磨下,再也无法支撑,最终,在妻子和儿子强烈要求下,他才到医院接受治疗。病情超出了代基贤和家人的预想,他被确诊为直肠癌,但所幸的是,癌症未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医生告诉我,再来晚一些就无法治了。”

代基贤接受了直肠癌手术,并回到大关县的老家修养,大病后,他已基本失去了劳动能力。回想起十多年的打工生涯,代基贤最感自豪的是给家里修了新房子,原来破旧的瓦房变成了水泥结构房。

在扶贫攻坚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帮扶下,代基贤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近年来,他们一家在医保、养老等方面享受到多种帮扶政策,村子里的道路也从原来的泥巴路变为硬底化水泥路,这让代基贤看到了走出大山的新希望。在众多儿女中,年龄最小的代仁荣是代基贤最牵挂的一个,“希望她通过学习,过上更好的生活,不要像我这样辛苦。”2018年,代仁荣进入昭通市技工学校(后合并至昭通市职教中心)就读,作为贫困户家庭学生,她享受到免学费待遇。

“打工不是唯一的出路”

外出务工是昭通大山里人们的普遍选择,2019年,在昭通市305万农村劳动力中,外出务工的有224.61万人,其中省外务工的104.91万人。

如今,在东西部扶贫协作背景下,与父辈相比,代仁荣走出大山后获得了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去年,在中山人社等部门的帮助下,她远赴千里之外的中山实习。

经过在中山的实习,代仁荣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打工不是唯一的出路,不可能打工打一辈子。读书学习知识很重要,不读书的话,选择的出路就很少。”代仁荣离毕业仍有近一年时间,随着在校时间逐渐减少,她的学习计划也变得紧张起来,她计划明年参加高职高考,提升自己的学历。对于未来,代仁荣则希望在家乡云南昭通创业,在昭通市获得稳定的收入和安定的生活。

代仁荣的变化在昭通市职教中心并不是孤例,昭通市职教中心招生就业指导处处长何昭华表示,自2019年起,职教中心已有超过2000名学生到广东企业实习。一些学生在实习中受到启发,回到昭通后,服装专业的学生有的开起了服装店,电商专业的学生有的做起了电商生意,通过线上渠道,将昭通的天麻、苹果、花椒等土特产销售至全国。“以前学生没有这么好的机会和平台,现在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大山的孩子们也可以体面地走出去。”她说,走出去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中思维上的影响最重要。“只有思想上改变了,才有可能将‘穷根’砍断。”

2019年,经过核定,代仁荣一家达到了脱贫标准。今年,由中山结对帮扶的昭通市大关县、盐津县、永善县、绥江县4个贫困县已全部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