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8性能很好,要防美国偷资料,图纸锁进保险柜里,3年不生产!

作者:虹摄库尔斯克
这个标题是编的吗?
不!
这是歼-8战斗机研制过程中一件难以启齿的片段。从1969年7月5日上天试飞,到1976年,长达8年的时间里,歼-8战斗机迟迟不能定型,原因有很多方面,而其中之一就是这句话代表的人为干扰。
图片
图片:设计人员与歼-8战斗机。
1964年,空军要求自行研制一种比米格-21F-13战斗机性能更好的机型。沈飞承担了研制任务,并广泛走访空军航空兵部队,了解试用米格-21F-13战斗机的情况,特别是在截击U-2侦察机和“火蜂”无人机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根据米格-21F-13升限留空时间短、高空高速性能差、作战半径小、没有截击雷达、高空机动安定性差等问题,与空军一起制定了新战机的战术技术指标,突出高空、高速、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加强火力等。
要求新机型最大飞行速度达到2.2马赫,使用升限2.05万米,最大航程2200千米,作战半径800千米,超音速飞行时间:19000米时以2马赫飞行4分钟,1.8马赫飞行10分钟,全面超越米格-21F-13战斗机。
图片
图片:歼-8试飞,飞行性能全面超越米格-21F-13战斗机。
在武器方面,最初要求的是安装30毫米航炮两门,能够携带2枚PL-2改进型空空导弹或PL-3空空导弹,能带火箭弹发射巢。安装一套搜索距离为15千米的截击雷达,弥补米格-21F-13没有雷达的缺陷。
1965年5月17日,罗瑞卿总参谋长正式批准了新飞机的战术技术指标,下达研制任务,命名为歼-8战斗机。
在歼-8战斗机的研制过程中,大量参考了我军在国土防空作战中击落的美军战机,包括RF-101、U-2、F-86F、P-2V、F-4B等机型的残骸,仅美国海军的F-4B战斗机,就为歼-8战斗机的研制提供了可仿制、改进的成品、新技术、新工艺达上百项。
可谓得益匪浅!
图片
图片:我军曾经数次击落美军的F-4B战斗机,该机残骸对于歼-8的研制贡献不小。
1966年,歼-8开始进行试制阶段。到1967年6月29日,完成了歼-8的地面准备和首次试飞。
歼-8战斗机由于只有一架原型机,因此试飞科目进行的非常缓慢,而这过程中也出现了著名的副总设计师顾诵芬乘坐歼教-6战斗教练机上天,观察和拍摄歼-8战斗机飞行线谱,判明气流分离区,解决了飞机容易侧滑、抬头、振动的原因。
图片
图片:这些早期的歼-8战斗机并不具备设计要求的全天候作战能力,因此被称为歼-8(白),其座舱是向前开启的。
歼-8首飞成功后,很多科目都还没有完成,但就在这个时候,空军由于国土防空压力较大,要求加快歼-8的研制。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空军司令吴法宪要求明年就造200架准备部队。当时,到了1971年,歼-8的主要性能指标都已经试飞完毕了,吴法宪又说:“歼8飞机性能很好,美国都知道了,要防止美帝把资料偷出去,你们把图纸整理好,锁在保密柜里,三年不生产。”
与此同时,空军提出了著名的“歼6万岁”,认为歼-6可以打遍天下,搞歼-8影响了歼-6的生产,提出“今年要抓歼6,明年也要抓歼6”。而实际上,在当时的混乱局面下,造出来数百架歼-6也完全不过关,甚至惊动了周总理,“飞机厂成了养鸡场”就是那个年代的写照。
这也导致了歼-8战斗机原型机生产被搁置。
图片
图片:歼-8首飞后经过了十年试飞,定型交付部队的仍然是没有全天候作战能力的白天型。
拨乱反正后,歼-8战斗机的试飞定型才进入正轨。
1980年3月2日,歼-8白天型设计定型,就是我们常说的歼-8(白),开始小批量生产交付。与此同时,为了满足全天候战斗机的需求,成飞不得不继续仿制带有雷达的米格-21MF全天候型,也就是歼-7III/IV,弥补国土防空夜间截击的需求。
1985年7月27日,仍然采用机头进气,但换装了雷达的歼-8I设计定型,才使得国产自研战斗机实现了全天候作战能力。
图片
图片:歼-8I是国产第一种全天候战斗机,1985年该机定型,一年后美国F-22战斗机开始研制。
一年后的1986年10月31日,美国洛克希德、波音和通用动力3家公司联合研制小组的YF-22战斗机中标美国空军第四代战斗机计划,并按要求制造出了两架原型机。
F-22的出现,仅比歼-8I战斗机晚一年!!!当时的差距之大,可想而知!
再此后,我们终于等到了歼-8II战斗机,然后是歼-10、歼-11、歼-20等新一代战斗机服役了!中国航空工业也走向了飞速发展的轨道!欠账也在一点点的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