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川东西部扶贫协作│送羊,送订单,送未来……大山村民的新生计和新希望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特派记者 陈曦 文/摄
一只“扶贫羊”,让在外务工者回乡也能创业致富。
一件“扶贫内衣”,让当地妇女靠勤劳双手摆脱贫困。
大到一所幼儿园、一间卫生所,小到一只篮球、一副乒乓球拍……盛开在浙川扶贫路上的“扶贫花”纷纷结出“扶贫果”。
自从与四川省结对帮扶以来,浙江省聚焦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坚持真情实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为四川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提供了浙江力量和浙江智慧。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特派记者近日赴四川一路采访,不仅仅是“扶贫羊”“扶贫内衣”“扶贫水果”“扶贫之花”等助力当地农业发展致富、为老百姓稳定增收,在教育、医疗等领域,更是频频唱响一首首浙川“协奏曲”。
一只只南浔湖羊让村民建起“幸福农场”
图片
经过16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来自湖州市南浔区5000余只湖羊,在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石笋镇安了家。这些千里之外来的湖羊,已经成了当地村民致富的香馍馍。在一面笑脸墙上挂着的,是一张张村民抱着羊喜笑颜开的照片。
入川的“扶贫羊”给了在外务工的游汉忠回乡创业发展的机会。起初,很多村民对此也没有信心,没有养过,怕养不好。游汉忠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开始慢慢探索。“后来浙江派了专家,过来手把手给我们指导、培训。”游汉忠说,目前湖羊在当地的繁殖率和养殖情况不错。
2018年4月,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与广安区结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单位。南浔区便把湖羊产业作为助推广安区农业发展、脱贫攻坚、农民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
彼时,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的帮扶干部来村里考察,看到柠檬地里的草堆在那儿没用处,就想着把湖羊引进当地。“湖羊是杂食性动物,吃这草很好。羊粪可以用作小树苗的底肥,种出来的土地不会板结。”游汉忠说。
村民渐渐看到引进湖羊的优势。过去,当地饲养的都是山羊,虽然自己跑自己吃草,但要花精力看管它们,以免糟蹋庄稼,一个人最多也能养三五头。而湖羊属于圈养方式,可以集中管理,看管人员大为减少,饲养成本大大降低。另外,所有农作物的秸秆、杂草,湖羊都可以吃得干干净净,适应性比较强。
去年10月,游汉忠去了湖州一个羊场学习了半个月,学习如何识别羊的病状、饲料如何搭配、羊仔如何饲养等。如今,看到湖羊发展趋势不错,南浔已经帮周边村里建了几十个羊场。
图片
湖羊在广安“安家”后,如何让老百姓增收致富?南浔驻广安挂职干部吴强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南浔区与广安区将构建全新的利益联结模式,两地将共同成立国有公司,把湖羊免费发放到各贫困村,并负责兜底收购和销售。贫困村则利用产业周转资金、村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修建“幸福农场”,并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推选致富带头人负责合作社日常管理。每户贫困户按3至4只的标准进行认养,每只羊在养殖周期内,可获得不少于250斤青饲草。
如今,当地扩建万头种羊基地,目前投入使用22个羊圈,饲养量5000多头羊。“89个贫困户保底每年收入4万元左右。今年第一批羔羊6月出栏,村民拿回去养,现在已经长到五六十斤了。”南浔区农艺师挂职广安区农业农村局经作站副站长丁玉林说。
全羊宴、湖羊火锅……未来,项目将充分发挥南浔、广安两地互补优势,计划投入约6000万元,建成包含标准化种羊场、交易集散中心、科普展览馆、技术培训室、餐饮,以及“羊”文化系列游乐项目在内的“世界羊仔小镇”。
一件件加工内衣让返乡者“变身”缝纫工人
在四川,一个个小山村里纷纷建起了“扶贫车间”。世代以土地为伴的村民“变身”缝纫工人,外出务工的村民也停下脚步,放下行囊,迎来家门口务工的新生活。
清晨,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日兴镇九湾村的来料加工扶贫车间渐渐热闹起来,工人们陆续来到食堂,喝几碗稀饭,吃几个馒头,便要开始一天的工作。
40多岁的王质彬是日兴镇水磨村村民,也是来料加工扶贫车间的绣花工。为了养家糊口,她曾只身前往沿海地区的服装厂务工20多年。“如果既能在家乡挣钱,又能照顾家庭,那该有多好。”王质彬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这一愿望在她心中埋藏多年。
2019年,因为东西部扶贫协作来料加工项目的实施,她的愿望实现了。
图片
2019年,仪陇县成功引进浙江东阳逸渝纺织公司,成立四川逸渝科技有限公司,入驻仪陇县日兴镇九湾村,建立来料加工扶贫车间。
来料加工即生产车间经纪人从企业拿到订单和原料,回到村里后再组织留守劳动力,按照订单要求加工生产,最后将产品返回企业。村民负责生产装配,从中赚取工时费。这项工作对技术要求不高,加上简单易学,在浙江非常盛行,是留守老人、妇女的致富门路之一。
不久前刚刚结束的第26届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标准)博览会上,来自四川省汶川县的妇女制作的内衣吸引了国内外采购商。
“我们在义乌的外贸公司接到订单,然后广东的工厂会把原材料运到汶川县,由当地的留守妇女和残疾人制作成成品,再运回义乌发往海外。”七彩玫瑰服饰实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张映民说,公司今年1~9月已有800万件内衣出口南美洲。通过展会他接到了更多的海外订单,这能让汶川当地妇女获得更多收入。
“来料加工”的模式让当地贫困户找到了稳定的生计。汶川羌妹子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杨梅说,从2018年和义乌签订合作协议以来,现在全县来料加工的车间有35个。一村一作坊,吸纳就业困难人员241人,人均每月增收1300元。
一间间教室让大山孩子也有美丽校园
仪陇县东北的马鞍镇,著名的客家古镇,镇郊不远就是朱德故里。由于地势险陡,交通、生产条件相对滞后,仅辖下石佛乡13个村,此前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56户1427人,贫困发生率12%。
过去,石佛乡幼儿园就借用石佛小学场地,2个教室最多要挤下160位孩子们,还要与高年级的小学生共用活动场地、洗手间。缺乏教学器材和专业场地,是不少乡村幼儿园面临的老大难问题。
2018年,香港利达丰集团和浙江新湖集团先后捐资50万元,石佛乡投资建起了自己的附属幼儿园。新园区建成后,新增学位180个,招生范围辐射原石佛乡13个村,服务全乡3~5周岁学龄儿童370人,入园率达到100%。
幼儿园园长杨俊华说,现在园区里有了大型游乐设施与舞蹈教室,条件比过去好了不少。
图片
在仪陇县城80余公里的老木长远村,村小学生王第茂高兴地拍着篮球来到操场上。浙江爱心企业捐赠的体育器材,让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
老木长远村小是一所大山深处的村办小学,共有5个班91名学生。该村位于4个乡镇交界处,到哪个乡镇中心校距离都很远。
2019年底,在浙川东西部扶贫协作总体框架下,经挂职仪陇县副县长的磐安援川干部朱慧刚牵线搭桥,金华磐安县慈善总会、企业家协会和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向仪陇县捐资25万元,为大仪小学、秋垭小学等15所边远农村学校配备了一批篮球架、乒乓球台等体育器材,现已全部投入使用。
“在此之前,学校基本没有可供学生使用的体育器材,不能有效调动孩子们课间活动的积极性。”该村小负责人向世玉表示,这次获赠充实了学校的体育器材,惠及仪陇县农村学校学生7000余人,有效改善了体育教学条件。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