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有立冬吃饺子的习俗!你知道吗?

11月7日

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

第19个节气

立冬

作为冬季的开始,也是进入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时节的草木已经凋零,蛰虫潜伏,古人在这一天要休息、祭拜地神。

在洛阳,不仅冬至要吃饺子,自古以来也有立冬吃饺子的习俗。

(网络资料图片)

黄淮一带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

“立冬是一个反映寒来暑往变化的节气。”我市著名民俗学家刘百灵说,“立”有见之意,“冬”有终了意。

古籍《群芳谱》中提到:“冬,终也,物终而皆收藏也。”

这就是说,到了立冬时节,各种农作物应该收获好、贮藏好,也就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秋收冬藏”。

广泛流行于黄河流域的《二十四节气歌》中唱道:“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

可见立冬之后,天气会越来越冷,北风呼啸,满目萧索,天地之间充盈着肃杀之气。

(网络资料图片)

刘百灵说,虽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因此即使在同一节气,各地的物候也不相同。

按气候学划分的季节标准,以下半年连续5天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的时段为冬季,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符合黄淮地区的气候现象。

在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每年9月上旬就已进入冬季,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更有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地区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

因此,需要注意的是,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从立冬之日开始的,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主要指的是黄淮一带。

立冬日祭祀一脉相承

古人十分重视季节转换,因此立冬格外受到关注。

在农耕社会,辛苦劳动的先民往往会在立冬休息一天,慰劳一家人。例如在唐代,立冬这天全国会放假。

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历代在立冬这天都要举行隆重的迎冬典礼。

《礼记·月令》中提到:“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齐。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反,赏死事,恤孤寡。”

刘百灵说,冬为水德,方位属北,颜色属黑。

(网络资料图片)

古代皇帝在立冬这天,要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北郊迎冬,大家都穿着黑衣,佩戴玄玉。另外皇帝还要赐给群臣冬衣,并救济孤寡。

在唐代,立冬这天不仅天子要进行祭祀,一些地方官员也要奉命进行祭祀。

一直到清代,文献中还有立冬日祭祀的记载。这说明在中国长期的历史中,立冬日祭祀一脉相承,形成了悠久的传统。

民间在立冬这天则要祭拜地神,迎接冬天来临,当天还有吃饺子的习俗,有些地方的饺子馅还很特殊,例如天津人在立冬这天会吃倭瓜饺子。

大家还要在立冬这天储存腌制蔬菜,以备冬日之需。

在我市栾川县的“农历二十四节令”中,提到在立冬和冬至都有吃饺子的习俗,这是因为饺子有“交子之时”的说法,立冬、冬至是秋冬季节之交、阴阳转换的节令,因此豫西地区在立冬、冬至交子之时吃饺子,来感受季节的更替。

(网络资料图片)

人们在立冬准备过冬物品

到了立冬,草木凋零,蛰虫潜伏,万物收藏,天气逐渐寒冷。

因此,立冬的物候是“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

“水始冰”是说立冬这一天水面开始结冰。“地始冻”则是说随着气温的下降,土地也开始上冻了。

而“雉入大水为蜃”,讲的是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不多见了,在海边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羽毛的条纹和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就变成大蛤了。

这一说法和寒露时的“雀入大水为蛤”类似,属于古人观察错误,并不符合科学事实。

(网络资料图片)

《洛阳市志·民俗志》中提到,洛阳传统节气候应中立冬的候应是“蛰虫冬眠、小麦三叶、寒蝉终鸣”,这说的是动物藏起来冬眠,小麦进入三叶期,寒蝉这个时候终止鸣叫。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立冬时节,自然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人们则在这时准备过冬物品。

在古代,朝廷会在立冬时给官员发一些过冬物资,老百姓一般为过冬作三类准备,即准备过冬食物、准备过冬棉衣、打扫卫生。

等到过冬的一切都准备好了,下一个节气便是代表降雪开始的小雪了。

来源:洛报融媒 记者 李砺瑾 实习生 尚渊椋/文、图,部分图片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

编辑:付璇

审核:徐翔

北风潜入悄无声

未品浓秋已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