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66梧桐院”,有音乐,有故事,有温情|让城市空间美起来

秋天里骤然听闻“66梧桐院”的名字,就觉得是一个充满了色彩之处,果不其然,不仅仅有阳光的颜色,还常常飘出音符,诞生出故事,留下缕缕温情。
图片
图片
“66梧桐院 邻里汇”主楼门口的标示 朱光
乌鲁木齐南路64号,徐汇区天平街道的“邻里汇”所在之处,几乎每月都有徐汇区委宣传部主办的海上文化名家雅集——名家汇。
辛丽丽来过了,俞丽拿也来过了,上个周末, 曾演唱“蝴蝶夫人”的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黄英在此与观众交流。
名家汇有故事
黄英与天平街道有着深厚的缘分:
“我从小就是在梧桐树下长大的。”
年少时,她曾在天平辖区的原徐汇区少年宫(现为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合唱团学习,现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上海音乐学院附属的中等专科学校,也位于天平辖区内。
图片
黄英在“66梧桐院 邻里汇”与观众交流 徐佳和
黄英结合自身经历,回答了主持人夏磊抛出的“歌剧十问”,带领音乐爱好者和歌剧“小白”,进入到歌剧的世界中。
歌剧与音乐剧有什么不同?
要进入歌剧殿堂,可以挑选哪些作为入门曲目?
在歌剧的世界里有哪些是永恒的主题?
哪些歌剧作品是我们不能错过的?
这些问题,黄英一一作答。
图片
黄英
黄英的学生们也来到活动现场,除了与大家分享他们眼中的黄英教授之外,还演唱了精心准备的歌曲——
乌列热的《求爱神给我安慰》《思乡》
张泽斌的《负心人》《越人歌》
陶梦琦的《追寻》《入梦》
徐伟钦的《女人善变》《点绛唇·赋登楼》
意大利语或者法语的演唱有之,也有中文的歌剧演唱片段,令现场观众对歌剧这门高雅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
图片
黄英
黄英说,这里有很多美好的老建筑,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们会给予我们美的享受与启发。
老建筑有风格
确实,透过黄英演唱的二楼窗户向院子的对面望去,正是一栋有88年历史的典型英国乡村别墅花园住宅,红色清水砖墙,开着白窗,略显陡峭的屋檐上镶嵌着老虎窗。
图片
邬达克设计的原牧师宿舍,如今“66梧桐院 邻里汇”主楼 朱光
这是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在1932年设计建造的牧师住宅,其实也是天平街道的邻里汇的一个组成部分,尚在修缮期间。专家们比对着邬达克的设计手稿,精心还原建筑的每一个细节。
图片
“66梧桐院 邻里汇”主楼的历史介绍 朱光
上海市建筑学会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专家沈晓明表示:“我们用了脱漆剂让施工人员一遍一遍去把它洗下来,这个门所有的花式全部露出来,这个纹样其实就是邬达克特别喜欢用的纹样。你摸上去就是像波浪一样起伏,同时在嵌的这个位置做了草花的纹样。”
图片
“66梧桐院 邻里汇”内部 朱光
正因为这栋有历史的建筑,邻里汇的建筑风格都尽力向它靠拢。
夕阳下,红色清水砖墙上倒影着梧桐的婆娑之态。
如果站在老建筑门口向院子那边望去,会发现对面墙上的一排铜管高低错落,如同跳跃的音符,果然,那是《国际歌》的一个片段。
图片
墙上的一排铜管组成《国际歌》片段 朱光
墙角下,瞥见周围的居民带着孩子架起了画板来写生。
图片
图片
居民带着孩子在墙角写生
朱光
另一侧,则是一面铁艺墙,夺目的党徽下,刻着两行宋体字:“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图片
墙上挂着许多爱心任务,人们可以来“翻牌”认领 朱光
图片
记者手记:与文化为邻
走近天平街道的“邻里汇”,一眼就见到一号楼附楼底层挂着一个红白蓝灯,不停旋转,老上海都知道那是理发屋的符号。
便民理发屋
此处“便民理发屋”虽然单剪只有15元/位、洗发10元/位,可师傅手艺一点儿也不差,为了满足社区老人们的烫发要求,发型时髦得毫不逊色于街上的今日流行。
图片
便民理发屋的价目表 徐佳和
“那可是紫罗兰理发厅里请来的师傅啊!”天平街道党工委书记高路自豪地说。
不仅如此,“66梧桐院·邻里汇”还有超然于诸多社区活动中心的个性和特点。
一楼,还原了客厅,居民们餐前饭后在沙发上小坐,看看墙上跟天平街道相关的历史文化名人照片,聊一聊身边事。
图片
图片
“66梧桐院·邻里汇”客厅墙上挂着天平街道名人照 朱光
二楼的大议事厅有各类互动讲座,同时它也被称为“家门口的四史馆”——陈列着宋庆龄《向中国共产党致敬》手稿仿制件,陈毅元帅的史实,叶叔华的题词,也有新时代杰出人物如姚明的事迹。
图片
二楼“家门口的四史馆”
三楼,则是天天影吧,许多老人早早要了排片表,开映前就等候着。
图片
天天影吧
门口的餐厅功能可不止于饮食。午后拉下帷幕,就是一派海上建筑线描图景,以此作为评弹的幕布背景,每逢周二、四,全市的老戏迷们会专门来这里听评弹,一茶一扇、一曲一唱,回溯到邻里间的悠长时光。
图片
门口的餐厅也有评弹演出 朱光
图片
暮色四沉,也有年轻人三三两两地从小院深处走来,汇入门外梧桐成荫的乌鲁木齐南路,在这条永不拓宽的道路上,夏衍旧居、草婴书房、衡复艺术中心、“66梧桐院”宛如经过时间河流冲刷的珍珠,述说着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新演艺工作室作者:徐佳和编辑:吴旭颖图片:朱光、徐佳和摄影,部分来自网络新民晚报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