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英雄下夕烟 聚力打赢歼灭战

“能参加轰轰烈烈的事业,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这是威宁自治县龙街镇大寨社区脱贫攻坚挂牌督战攻坚作战队队长禄玮脱贫日记里的一句话。
驻村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历练自己的机会。一年多来,禄玮和攻坚队深入走访排查,把16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明白卡”烙在心上,以务实的工作作风,为群众解决了一桩桩揪心事、烦心事。
坚持党的领导,把握“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在贵州脱贫攻坚战场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来自全省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东部帮扶城市、社会群团组织等不同岗位、不同行业和领域,但他们有一个相同的身份——扶贫干部。一直以来,这些扶贫干部坚守在战贫一线,团结带领贫困地区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中火力攻坚主战场,全力以赴攻克最后堡垒,夺取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
善作善成 勠力攻坚
10月22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在省委专题会议上强调,全省上下务必保持攻坚态势,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抓紧四季度、决胜全年度,扎实细致做好脱贫攻坚、经济发展、防范化解风险等各项工作,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
围绕省委要求部署,全省各级党组织坚决担起管党治党责任,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从党员能人、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中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村干部,从各级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中农选派优秀人员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帮扶干部,选优育强脱贫攻坚“领头羊”。
放眼各地,全省广大扶贫干部立足做服务群众的贴心人,当脱贫致富的领头人,坚持一鼓作气、乘势而上,抢抓最后关键期,持续抓好全面排查,确保各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按照农村低保标准,精准实施兜底保障,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切实保障农民工务工收入和城市困难群众生活,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带领群众在新时代朝着新征程阔步前进。
扎根一线 真蹲实帮
2017年7月,唐仁兵来到关岭自治县普利乡丫新村担任第一书记。丫新村98%的群众是苗族,全村没有支撑产业,导致发展滞后,深度贫困村的帽子一戴就是多年。
党组织软弱涣散,他规范组织生活,组织党员参与村委重要事宜商讨、决策,不断提升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他多方对接,帮助完成饮水工程、通组路、太阳能路灯等工程项目;产业基础薄弱,他带头创建村集体合作社,探索“关岭牛 饲草”的发展之路,同时引进龙头企业,解决了困扰村级产业发展的后劲不足的问题……3年来,唐仁兵扎根一线,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用苦干实干换来丫新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扎根扶贫一线,坚守为民初心。在脱贫攻坚战场,还有无数如唐仁兵般一往无前、苦干实干、坚韧不拔的扶贫干部——
2020年全省脱贫攻坚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冯晓通过真蹲实驻、智志双扶,让贫穷落后、产业基础薄弱的七星关区海子街镇二道河村,蜕变成为山青、水秀、人富的新农村;
为掌握片区每一户村民的具体情况,从江县加榜乡加车村扶贫网格员吴贤艳克服语言障碍,多次遍访,从上报资料到收缴医疗保险,从收拾卫生到帮农户插秧打谷,网格里的每一项琐碎事务,她都参与其中;
翻开黎平县九潮镇便等村驻村干部肖烨婷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了侗语注释和翻译。每次走村串户,她都要提前练习,将各级政策及文件要求转换成通俗易懂的侗话,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攻坚克难 担当作为
众志成城战贫困,群英荟萃谱华章。
60多年前,黄大发在入党志愿书上写道:不怕牺牲,不怕困难,不怕流血,有好大的力量办好大的事,有事与群众商量。经过30余年的努力,作为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乡团结村的党支部书记,黄大发带领村民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天渠”,改变了祖祖辈辈缺水的状况。
“就是啃,也要啃出一条路来。”刚刚嫁到村子的第二年,罗甸县沫阳镇麻怀联村党委书记邓迎香就暗自发下狠誓。
地处麻山腹地的麻怀村所在地被称为天坑,行路难一直是这里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13年来,在她的带领下,燃掉蜡烛2300余支、煤油100多公斤,打了2000多个炮眼,一条浸着麻怀人汗与血的隧道通车了,成为连起山里山外的幸福隧道。
“我喜欢这份工作,不仅因为党性、责任,还因为能帮助更多人走出大山,过上新生活。”从大山走出来的吴太玺坦言。
为了让正安县瑞濠街道移民安置点的万余名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拥抱新生活,瑞濠街道办主任吴太玺既是物业管理员、家庭保姆,又是矛盾化解员、就业中介,最忙的时候,一晚上接到10多个群众电话。为了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尽快解决群众难题,他常常在办公室过夜,办公桌上总是放着医生开的止痛药水。
责任在肩,负重前行;不获全胜,绝不收兵。全省4.5万名驻村干部、第一书记,11.2万名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帮扶干部扎根在脱贫攻坚最前线,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凝心聚力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华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