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丨省级贫困村的“蝶”变:把蝴蝶兰种植基地建成全国最大

封面新闻记者 李媛莉 实习生王羽佳

干了大半辈子粗重活儿,52岁的王少英十指粗大,关节突出。就是这双手,握着细长的镊子,麻利地伸进小小的玻璃瓶口,能稳稳当当夹出刚冒头的嫩苗,迅速移插到独立的培养介质里。

如此一夹一压,王少英就算完成了一株蝴蝶兰种苗的换杯种植,能挣到8分钱。一天时间,她能种上1500株左右,月收入估摸3000元。稳定的收入是其一,更重要的,这是在家门口挣钱的工作,“过去哪儿来的这么好的机会。”

转变从2017年陡然发生。4400多万元扶贫资金先后注入惠州市博罗县杨村镇羊和村,超千亩的蝴蝶兰基地建了起来,吸纳大批和王少英一样的村民,相继回乡就业,跟着这个省级贫困村,共同迈入“蝶”变之路。

博罗县观背村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部落” 图据网络

送产业到家门口

贫困村有望成国家级兰花特色小村

驻村第一书记肖岳云2016年4月进村,“正好下雨,印象最深的是羊肠村道坑坑洼洼,村委会办公房破旧不堪,村民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打牌打麻将。”对比起来,肖岳云喜上眉梢,“现在你看,道路宽敞又漂亮,村民都在基地忙着种花挣钱。”

“所以还是那句话,产业扶贫才是硬道理,要帮助群众就地就业。”他一如多年前那样坚定。2018年,恒大集团捐资2亿元助力博罗县脱贫攻坚。羊和村抢抓机会,争取到一个产业发展项目和环村公路建设项目。

图片说明:博罗县杨村镇羊和村花卉大棚 图片来源:博罗县政策研究中心

在前期项目试验和因地制宜考量的基础上,以“彩色经济”为主打的花卉种植项目敲定了。到2019年6月,33亩的花卉智慧温室在养和村建成,政府引入专业公司进行运营。

肖岳云介绍,目前花卉基地已经吸纳60多名村民家门口就业,每年就业增收约300万元,还给村集体年增收约50万元。根据发展规划,养和村的兰花基地项目全部投产后将超千亩,有望成为全国最大的蝴蝶兰种植基地,助力省级贫困村“蝶”变为“国家级兰花特色小村”。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上,博罗县从不缺少全力以赴补短板,挖掘优势兴产业的故事。在石坝镇三嘉村,这个有些偏远的僻静村落,以白莲种植为脱贫奔康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图片说明:博罗县石坝镇三嘉村以莲脱贫致富 图片来源:博罗县政策研究中心

三嘉村村支书周元赐表示,“我们村有种莲藕的历史,自然条件是非常适合的。”此前到江西考察取经回来后,周元赐带领村两委班子,给村里引回合适的荷花品种,启动打造百亩白莲种植基地,助力乡村振兴。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当地已经形成一个集荷花种植、观赏、摄影、休闲、旅游于一体的观光园区。如今村道开阔、荷香四溢,莲子加工生产如火如荼。

“三嘉村原有扶贫户30户69人,现在他们在村里从事莲子采摘、加工售卖,生活变化很大。预计2020年我们的白莲产值能达到80多万元,收益约20万元。”第一书记王伟彪如是介绍。

截止目前,博罗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179户7972人,相对贫困人口已全面达到“三保障”、“八有”脱贫退出标准,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初的1.314%下降至0%,实现100%脱贫,100%退出,相对贫困村100%摘帽出列。此时的博罗县,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送文明到家门口

脏乱差困扰的旧村庄成“文化部落”

“越是一心为民,越见初心如旧,我们越发注重补齐短板。”在博罗县政策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强调,全面小康,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小康,是实实在在的小康。只有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上不断取得进展,人民群众才能有真切的获得感。据介绍,博罗县每年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比例都持续稳定在70%以上。

博罗县观背村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部落” 图据网络

2019年以来博罗县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22所,新增公办学位16000个,“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该县大胆实施医疗体制改革,2017年6月建成惠州市首个紧密型医联体,将县人民医院整体移交给市中心医院管理运营,直接嫁接市中心医院优质医疗资源,让博罗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疗服务。

同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一直是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细中。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博罗县是全国文明城市(县级),2018年8月承接了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今年9月27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在博罗县召开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座谈会。这座文明城市,提供了文明实践先行探索的大量优秀范例。

在博罗县观背村,乡村书吧、客栈茶座、文化小景、主题壁画等星罗棋布,把这里装点成了“文化部落”,是名符其实的“网红村”,每天都有游客慕名来打卡。事实上,吸引人的是村庄日新月异的外在变化,以及日趋完善的内在气质。

文化底蕴深厚的观背村曾经也被“脏乱差”围村,博罗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团队入驻后,变化来了。“手有余香”志愿者团队最早动手,他们用涂鸦喷绘装点村里的老房老墙,把老房子改造成艺术区,变身文化庭院,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扶老助残志愿服务。

眼见着旧村庄换新颜,村民对志愿服务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在其引导下,村民积极了解历史文化背景,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及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更主动加入志愿服务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村民王春娣就是其中之一。“刚开始,志愿服务队动员我们7户人家将村口堆放杂物的空地改造成公益书屋时,大家还不是很积极。”她说,但当公益书屋建起来后,看到它那么受欢迎,自己也被感染,投入志愿服务中。现在王春娣已是“手有余香”志愿者协会的负责人。

如今,各种社会团体纷纷进驻观背村,创造出一个个极具特色的文化驿站。村庄不仅成为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家园和炙手可热的旅游景点,当地的乡风民情也称得上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优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