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激活了“空心村”——桓仁满族自治县黑沟乡走出特色脱贫致富路

深秋将尽,冬日悄然而至。北风阵阵,万物凋敝。相继把庄稼收归仓库的桓仁满族自治县黑沟乡村民们,开始忙着准备过冬的食物和衣物,他们在购买苹果、杂粮等物品时,出手很是大方,同前些年的拮据形成鲜明对比。以前,这个乡的村民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很多外地卖货车都从这一地区疾驰而过,毫不留恋。探究其过去贫困的原因,就是受地理气候不佳、村民眼界狭隘、缺少专业技术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的。
黑沟乡位于桓仁满族自治县北部,气温要稍低于五里甸子镇和沙尖子镇等东南部乡镇,在发展特色产业时遇到很多难题。以大榛子和山野菜为例,该地区由于气温偏低,且缺少专业技术支持和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动,大榛子的产量和品质明显低于其他东南部乡镇,山野菜上市的时间也要晚于东南部乡镇。所以,黑沟乡明显缺少市场竞争力,百姓对这些特色产业也缺少信心和兴趣。
由于黑沟乡各村均没有特色农业,当地经济收入始终处于全县中下游水平,大量青壮年都被迫远走他乡,打工维持家用,所以村子里极少看到年轻面孔,毫无生机,各村纷纷被叫做“空心村”。这种情况始终牵动着乡党委和政府的心,为此,他们多次到地理位置相近的乡镇走访考察,最终锁定了特色养殖、中药材种植和优质稻米等特色产业,依靠这些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该乡依靠诸多惠民助农政策,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引领全乡百姓脱贫致富。2017年,石虎子村和六道沟村这两个省级贫困村同时经过上级部门验收,成功退出贫困村序列。2018年,全乡378户、83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同时,通过2019年底入户核查,均无返贫及新纳入人员。
图片
龙头企业带动百姓脱贫致富
近年来,黑沟乡充分发挥区域和资源优势,按照“扶贫靠产业、产业促发展”的思路,鼓励支持涉农龙头企业、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大户,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依托专业养殖、中药种植加工和优质水稻等特色产业,建设特色农业综合体;发展生态农业,发挥高端引领、产业融合、核心辐射等功能,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合作、务工就业等方式,吸纳贫困群众参与生产经营,从中分享收益,继而走出一条特色助农增收的脱贫新路子,带动和引领当地村民、贫困户脱贫致富。
其中,大川村依托犇牛合作社养牛93头,以贫困群众互助社借款入股形式带动11户贫困户实现脱贫;石虎子村康鑫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软枣猕猴桃150亩,五年间,通过“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安排就业等方式增加收入,带动贫困群众49户、97人实现脱贫;石虎子村恒乾粮食购销有限公司在经营温泉水稻过程中,还通过增加水稻回收价格的方式带动贫困群众21户、38人实现脱贫;六道沟村龙成中药材种植合作社也以“入股分红”的方式带动19户、35人实现脱贫。此外,还有4名产业大户通过申请“扶贫贷”的方式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近三年,六道沟村村民康宝波没有像往年一样出门找活干,而是在村里的中药材示范基地务工。从育苗到除草、浇水、施肥,他每天都在药材地里精心侍弄着那些“宝贝疙瘩”。康宝波说:“我在基地打工,一天收入100多元,不仅能学到药材栽培技术,还能照顾到家里。”明年,康家自己也准备尝试种植几亩中药材,努力把日子过好。
依靠特色产业摆脱贫困的不仅有贫困户,还有很多普通百姓。近年来,在一些产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下,该乡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了特色产业致富路。据了解,自2017年以来,石虎子村结合该村实际,持续将平地人参产业作为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全村共种植平地人参200余亩。同样的土地,种植平地人参,三年下来,收益就能比种玉米增加近10倍,这样丰厚的回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平地人参的种植队伍中去。
特色产业让道德模范率先富起来
黑沟乡另一个特别之处是,这里有多名道德模范。关丽影、郭秀兰等人,以其善良、淳朴、孝老爱亲等品质,备受大家敬重。然而,他们的生活却因伤残、疾病等多种原因而陷入极度贫困。为此,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乡党委将他们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帮助他们通过发展养殖业、中药材种植业等方式改善生活条件,增加经济收入。
深秋时节,气温降低,而记者走进石虎子村村民关丽影家,看到的却是一幅暖意融融的图景:10余只鸡鸭在院子里悠闲自在地散步,猪圈的猪懒洋洋地躺着睡觉。“现在生活好一些了,多养了一些鸡鸭,也顺便把房子修了修,日子比从前好过多了。”关丽影笑着说。
2008年,关丽影的丈夫在务农的过程中遭遇车祸,失去了劳动能力,仅靠关丽影一人种地维持生活。自脱贫攻坚以来,关丽影家成为享受精准扶贫政策的第一批帮扶对象。在本钢集团和乡党委的共同帮扶下,除了原有的近8亩耕地,关丽影一家又新添了2头牛、1头猪、10余只鸡鸭。
2017年,在本钢集团的帮助下,关丽影一家种植了1.5亩龙须菜,年收益在3000元左右。如今,加上出售鸡鸭、肥猪和稻米,关丽影一家的年收入可达2万元。关丽影的女儿也考进了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校,迈出了走向更好生活的步伐。如今,关丽影一家的日子蒸蒸日上。在另一位道德模范石虎子村村民郭秀兰家中,脱贫致富的故事同样上演着。五年时间里,郭秀兰家依靠发展优质稻米和“入股分红”等方式,彻底从过去的穷困生活中解脱出来,日子越过越红火。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看到关丽影和郭秀兰等道德模范依靠勤劳智慧的双手过上了富裕日子后,其他贫困户也纷纷行动起来,依靠脱贫攻坚的好政策,通过打零工和庭院养殖等方式努力改善生活。连日来,黑沟乡石虎子村的60名村民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加班加点地将平地人参种到了田地里。“这几年,俺们村种的人参长势特别好,光算今年秋天,俺们到地里打工就收入了2000多元。”一个贫困户笑着说。
图片
基础设施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近年来,该乡共修建六道沟村村内巷路、村组路总计约6700余米,石虎子村村内巷路、村组路总计约8700余米,已全部实施沥青(水泥)硬化,村通路硬化率达到100%。全乡已基本实现各村自来水进户,饮水安全比率达到100%。此外,通过对全乡贫困群众存量危房的调查,目前,全乡住房安全率达到100%。
同时,各村还积极修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阅览室和村级文化广场,为村民业余读书学习和健身娱乐提供了便利条件。尤其是村级文化广场建成后,该乡多次举办广场舞比赛,借以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拉近百姓间的距离。
眼下,冷风阵阵,寒意逼人,可是,黑沟乡依旧有很多老人和孩子在午间时分聚在村里的文化广场上,或闲谈,或追逐玩闹,享受难得的冬日暖阳。“春夏时候,这里可热闹了,吃过晚饭,我们就到这里跳舞、唠家常,日子过得比从前更有滋味儿了。”75岁的大川村村民王明德笑着说。
本报记者 肖乙瑾
摄影 孙 君 温长发
详见11月18日《本溪日报》四版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