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学院:在武陵山区奋力谱写精准扶贫“答卷”

图片
石培新在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上讲话。
日前,贵州师范学院校党委书记石培新又一次率队奔赴印江县脱贫攻坚第一线,进村实地走访、了解产业扶贫成效,巧寻“解题”之法,笃行“答题”之道,答好脱贫攻坚“压轴题”,交出在武陵山区决胜精准扶贫的高分“师院答卷”,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经得起国家普查验收。校党委副书记严肃、校纪委书记韩兵兵、副校长熊世桓、邹晓青以及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了调研。
图片
石培新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传入寻常百姓家。
“善思则善行,善谋则善为”,科学谋划是答好脱贫压轴题的前提和基础。11月10日,学校连夜组织召开了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学校派驻印江县全体驻村队员、开展脱贫攻坚“大回访”,原驻村队员依次汇报了相关工作。听完汇报后,帮扶集团的牵头校领导依次对相关工作进行了指导。
图片
考察川岩村党性教育基地。
石培新强调,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到了全面收官的冲刺阶段,“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再加一把劲,再添一把火,力排万难,乘势而上,抱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找到解决问题的“金点子”,点对点式靶向施策,答好脱贫攻坚“压轴题”。学校派驻工作队员、校内各单位及帮扶干部要把巩固脱贫成果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户分类、因人施策,精准攻坚,创造性地寻求精准可行的方法,推动全会精神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图片
校领导入户走访。
石培新一行在杨柳塘村走访时,与当地村民在一户村民家中围院而坐,亲切的与大家话起了家常,石培新紧紧结合扶贫工作实际,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保护生态、政策扶持、地区发展等角度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行了解读,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道理,让群众们对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四五规划等内容听得明白、容易理解。
图片
考察杨柳塘村爱心励志超市。
险峻武陵,逶迤峨岭关,曾经的7个贫困村主导产业缺乏,增收渠道单一,农民收入低,脱贫难度大。5年来,贵州师范学院在精准调研的基础上,打出教育扶贫、旅游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等“组合拳”,不断探索产业长效发展新路子。共实施扶贫项目83个,完成扶贫课题11项,建成生产大棚等20余个,新增蔬菜基地2800亩,已累计向7个贫困村协调到位资金5737万元。同时学校依托“校农结合”超市精准发力开“销路”,为7个贫困村销售鸡蛋、南瓜等农产品,还发动全校师生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总量170余万斤,总金额800余万元。
图片
考察川岩村红香柚种植基地。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后,要持续升温。5年来,贵州师范学院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科技、人才等优势,创建“1 1 N”集团帮扶模式,始终与印江这片土地心心相印,校领导先后深入村寨开展调研70余次,累计行程超过10万公里,广大师生栉风沐雨、下沉到田间地头,用教育和科技帮扶印江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在老百姓中间有良好的口碑,学校所帮扶的峨岭街道办事处7个村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18.84%下降到1.47%,2019年,7个村已全部脱贫出列。如今徜徉梵净山下,举目武陵秋色,房前屋后的田间树上正结出累累硕果,千家万户的菜园子、果林子正成为“有颜值、有气质、有价值、有品质”的乡村振兴新地标 。虽然印江县已经成功摘帽,但以后的发展之路还很长,全体师院人将在武陵山区一以贯之地以初心使命为墨,以为民实干为笔,百倍用心、千倍用力,书写好精准扶贫的“师院答卷”。同时,着眼于未来,答好精准扶贫的“附加题”,对接乡村振兴新考卷,让印江老百姓的致富路越来越宽广,为贵州省奋力夺取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全面胜利持续贡献“高校力量”。(文/赵利平 周煜 图/丁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