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国学院“庆生” 专家:研究“国学”也要有国际视野

从“一勺•莫高”敦煌艺术展,到“首届中小学国学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如何进入国学经典”等研讨会,再到敦煌、美术史和西域文明系列讲座,11月中旬起,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以一系列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活动庆祝建院15周年的生日。“古代中国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也在13日举办的院庆典礼活动上揭牌。

“一勺·莫高——敦煌石窟艺术展”人大展开为期1个月的展览。

其中,“一勺·莫高——敦煌石窟艺术展”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展开为期1个月的展览。展览以敦煌壁画临本作品、数字复原模型、高质量图片资料、多媒体影片、3D打印等展品为主要展示内容,辅之以丝绸之路相关的其它图片物品,分为“丝路漫漫”“众生营建”“庄严佛宫”等8个章节。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介绍,为了让大家有更直观的感受,展览还特意制作了壁画修复的现场模型,并连线莫高窟第16窟壁画修复现场,近距离展示科学保护的现状和艰辛。可以说,展览真实呈现了敦煌石窟艺术的面貌,集中展示了敦煌莫高窟集民族性与国际性为一体的独特魅力。

15年前的金秋十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揭牌开学,这是新中国第一家以“国学”命名的高等教育和研究实体机构。国学院常务副院长乌云毕力格提到,通过十五年的探索,国学院越来越明确:“大国学”的学科理念不能丢,“文史哲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不能改,“国学普及”的社会使命不能忘。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十五周年庆典现场。

国学院党委书记汪永红表示,国学院的特色在于汉语经典研究与西域语言经典研究的双向发展与结合,不仅有致力于敦煌学研究的学者,还有精研蒙古、西藏、西夏、回鹘、突厥、印度、波斯等古典文明和语言文献的学者,这些都是国学院与敦煌的夙缘所在。她也强调了坚持国学研究与国学教育并重的重要性,提出要在“古典学”视野下展开“大国学”,重视“国学”与海外汉学、古典学的对话。

“要想让中国古典学具有世界眼光,还需要加强中国古典学与国外古典学的交流,”乌云毕力格认为,了解国外古典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问题意识,关注国外学者研究古代中国的研究成果,这样才能在更高的站位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这次院庆特意邀请了夏含夷、柯马丁、廉亚民、安海曼、郭志松等海外著名汉学家参与连线。在乌云毕力格看来,要想深入理解“何以中国”这一问题,在从中原地区扩展到西北边疆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将视野延伸到中亚,“就古典学方面,我们想重点加强与中亚古典文明研究者的联系”。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学院副院长邓小南教授表示,最近若干年来,“国学”受到空前关注,也伴随着质疑的意见。事实上,对于今天的研习者、教育者来说,“国学”不是简单复古崇古的学问,“国学”概念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今天的‘国学’,不是凝固静止的圈子,更不是学术的壁垒。之所以需要国学院这样的实体‘平台’,正是为了破除单一学科的壁垒,在教学科研中创造更多的碰撞交流机会,形成更具包容性的学术精神。”

【记者】 刘长欣

【作者】 刘长欣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