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发现评选启动|国务院给这个博物馆定名|马首铜像年内圆明园首展

    2020年11月20日(星期五)  
【综合】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冠名问题的函
2 -关强:马首今年内将完成在圆明园内的首展
3 -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学习参考资料发布
4 -2020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公布
【博物馆】
1 -“唐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博物馆召开
2 -徽宗真迹等珍宝提前撤展?开封市博物馆回应
3 -郑州博物馆入选“2020年郑州市首届十佳地标打卡地”新馆年底开放
4 -280余件名家素描在国博展出
【考古】
1 -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启动
2 -新疆天山北麓发现古代公共浴场遗址
【遗产】
1 -“京西小故宫”万寿寺百年大修
2 -厦门获批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冠名问题的函
近日,国务院回复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批准在扬州建设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请示》。并经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函复在扬州建设的大运河博物馆定名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图片
关强:马首铜像今年内将完成在圆明园内的首展
图片
图:视频中国
去年11月13日,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仪式在国家博物馆举办,流失海外百余年、在2007年由澳门企业家何鸿燊购得,并在澳门公开展示多年的马首铜像被正式捐赠给国家文物局。经过双方协商一致,文物局受捐后将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北京市圆明园管理处收藏。今年年内,这件文物将回到圆明园,并完成首秀。
“目前,北京市正在积极进行展览准备,马首今年内将完成在圆明园内的首展。”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透露。
另外,马首的展出地计划在圆明园正觉寺。
圆明园马首铜像,为清代圆明园长春园西洋楼建筑群海晏堂外十二生肖兽首喷泉主要构件之一。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惨遭劫掠焚毁,马首铜像与其他11尊兽首铜像一同流失海外。
马首铜像为意大利人郎世宁设计,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理念与设计风格,清乾隆年间由宫廷匠师精工制作,以精炼红铜为材,色彩深沉厚重,以失蜡法一体铸造成型,神态栩栩如生,毛发分毫毕现,历百年风雨而不锈蚀,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是一件非凡的中国古代艺术品。
2007年8月,国家文物局获悉圆明园马首铜像即将在香港苏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的消息,第一时间表达了终止公开拍卖的坚定立场和促成文物回归的良好意愿,香港苏富比公司对此给予积极配合。9月,何鸿燊先生得知相关情况后,以高度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慨然出资抢救流失文物,结束了马首铜像百余年的离散漂泊。此后,马首铜像一直在港澳地区公开展示。在国家文物局的协调下,2019年11月,何鸿燊先生决定将马首铜像正式捐赠国家文物局。(北京日报)
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学习参考资料发布
为推动行业发展,完善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能力建设机制,提升业务水平,在国家文物局统筹指导下,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组织业内资深专家,编写了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学习参考资料,现免费供大家参阅学习。
根据国家相关出版规定,本套资料为内部学习参考,不收取任何费用,不提供下载。请大家通过https://wenwu.wbsjk.com/,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阅读学习。
在编写与编辑过程中,行业内资深专家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协会对此表示由衷感谢。
由于时间紧,涉及内容繁多,前期基础积累相对薄弱,本套参考资料仍存在一定的错漏之处,敬请各位专业人员批评指正。协会和编写组专家将根据大家的意见与建议进一步完善,力争早日正式出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2020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公布
近日,记者从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确定济南市莱芜709文化产业园申报的“红色文创让革命故事喜闻乐见”等10项为2020全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
图片
“唐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11月19日,“唐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博物馆开幕。本次研讨会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参会代表、嘉宾共150余人,分别来自新加坡、英国、荷兰、美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内地20个省、市、自治区,列席代表50余人。
本次研讨会为期两天,共收到论文及论文提要46篇,34位代表将在研讨会现场作学术报告,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故宫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福建博物院、深圳博物馆、扬州博物馆、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江西省考古研究院、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国内高校、研究机构。同时,来自牛津大学、伦敦大学、日本亚洲水下考古研究所、韩国庆北大学、台北故宫博物院、香港海事博物馆等单位的10位专家学者将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作了学术报告,并与现场代表进行互动交流。
图片
与会嘉宾合影
与会学者将围绕“黑石号”出水陶瓷器、唐宋时期贸易瓷、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相关考古发现与研究等议题作了论文讲演报告,从跨学科的视角,通过历史文献与考古材料的相互整合,就“黑石号”沉船出水陶瓷器的窑口、年代、装饰、工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其涉及到的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路线、中西方文化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沉船出水的白釉绿彩器、唐青花、长沙窑瓷器等遗物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
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响应了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是上海博物馆一带一路研究发展中心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会议,与会代表进一步探讨并深入认识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本次研讨会也是自疫情以来上海博物馆举办的首个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
上海博物馆克服了种种困难,突破技术瓶颈,成功举办线上线下同步会议,为与更多国家、地区间更为广泛的互联互通打下了基础。今后,上海博物馆将继续努力,为专业学者搭建一流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挖掘“一带一路”历史文化遗产做出更大贡献。
徽宗真迹等珍宝提前撤展?开封市博物馆回应:古代书画有保存特殊性
“为期3个月的展览,现在才过了1个月,几件重磅书画展品就要撤展了,究竟是怎么回事?”
11月18日,郑州市民朱先生向大河报记者反映,开封市博物馆正在进行的《风·雅宋——宋代文物展》,几件“C位”展品突然撤展,其中包括张择端、苏汉臣的名画和宋徽宗的真迹等。“正准备带家人去开开眼界,没想到就这样错过了。”朱先生说。
到底怎么回事?
记者查阅开封市博物馆官网相关信息发现,《风·雅宋——宋代文物展》于2020年10月17日开幕,总计展出来自河南、陕西、浙江、江西、辽宁、天津6省市13家博物馆、考古院的精美宋代文物300余件。在展览时长介绍中,明确注明展期为3个月。此外,开封市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也在10月发布的多篇信息中提到展期为3个月。
不过,11月17日,博物馆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条关于《风·雅宋——宋代文物展》书画类等文物撤展的通知。通知中说,本次展出的书画类文物,因文物保存的特殊性,将于本月18日撤展,共计4件,包括张择端的《金明池争标图》、宋徽宗的《敕蔡行卷》、苏汉臣的《婴戏图》、于非闇的《摹瑞鹤图》。此外,参展的南宋玉壶冰琴也将于18日撤展。此次展览的其他文物正常展出。
那么,这5件借展珍宝究竟为何“提前”撤离?大河报记者电话联系了开封市博物馆,保管部的工作人员回答了记者的疑问。
“书画展览有特殊性,展期短,在开展前应该对观众说明,也是疏忽了这一点。”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几幅堪称绝世珍宝的宋代书画是第一次来开封,都是从国内其他博物馆借展而来,其中,《金明池争标图》和《婴戏图》是天津市博物馆的馆藏,《蔡行勅》卷和《瑞鹤图》卷则是辽宁省博物馆的馆藏,按照国内博物馆借展惯例,纸质类文物不能借展超过一个月,到期要还回去。还回去后,还要在库房存放至少2年以上,充分“休养生息”后才能重新展出。
“古代书画等纸质文物有很大的特殊性,在借展、运输、展出的过程中会受到气温湿度变化以及光照气体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文物寿命,因此纸质文物的展出频率和时间有严格的限制。2015年故宫展出的《清明上河图》也是一样,展出后需要回库房‘休养’三年才能再展。”这位工作人员表示。
至于即将送回的南宋玉壶冰琴,据悉,开封市博物馆从天津市博物馆借了两张宋画和一张古琴,当时应天津市博物馆的要求将琴与画一并送回,所以也把古琴一并撤展了。(大河报)
郑州博物馆入选“2020年郑州市首届十佳地标打卡地”新馆年底开放
2020年11月18日下午,由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的2020年郑州市首届地标打卡地评选活动颁奖典礼在郑州电视台隆重举行。从2020年8月启动,到11月结束,投票评选历时三个月,郑州博物馆获得数万人次投票,在所有候选单位中入选“2020年郑州市首届十佳地标打卡地”。
郑州博物馆副馆长孙歌华参加颁奖典礼,并发表获奖感言。孙馆长表示,郑州博物馆一直以来致力于根植中原沃土,传承华夏文明,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明展现给国内外观众。
从2019年推出“清高宗乾隆皇帝展”和“法兰西的雄鹰——拿破仑文物(中国)巡回展”,到今年举办“丝路霓裳——清代哈密维吾尔族服饰展”和“白色金子·东西瓷都——从景德镇到梅森瓷器大展”,郑州博物馆新馆的精品展览吸引了众多观众,也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和认可,在评选阶段纷纷为郑州博物馆踊跃投票。
新馆计划今年年底全面试开放,郑州历史、文化专题等多个展览精彩亮相,我们也会延续此次活动的意义,将打卡地活动带入郑州博物馆,为各类人群创造他们的专属打卡地,努力打造郑州的城市会客厅和区域文化中心。
280余件名家素描在国博展出
11月1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的“中国素描——现当代著名美术家作品邀请展(第一回)”在国博展厅亮相。展览展出120余位现当代艺术家创作的280余件素描精品,分中西一冶、关怀现实、兼收并蓄、民族意韵、多元共存五个单元,系统呈现中国素描艺术的发展历程及时代特点。据介绍,展览囊括了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底稿”,如罗中立的代表作《父亲》的素描手稿,还有一批潘玉良的作品是首次展出。
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启动
2020年度(第31届)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正式启动。
根据评选活动章程,凡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中国境内进行的考古发掘、调查等项目,可将相关资料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至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办公室(中国文物报社),将自动获得参加初评资格。请各考古发掘资质单位支持推荐,报送2~3项符合条件项目的相关文字、图片资料。
申报材料要求
1.项目文字1500~3000字,图片10~20张。文字要求表述清晰,信息翔实,对发掘成果及学术意义的表述准确客观。图片要求JPG格式,图片说明作为文件名,编号、图片说明应与正文文字相符。
2.2020年度项目发掘执照清晰照片或扫描文件,发掘领队或联系人联系电话。
3.上述材料请发送到专用邮箱:
4.报送材料截止日期:2020年12月20日。
项目进入终评后,须提交3~5分钟项目介绍视频短片(中英文字幕),请各参评单位酌情准备。
初评候选项目名单、初评结果及终评会通知,评选活动办公室将及时在《中国文物报》,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官方微信、“文博中国”“文博在线”“中国文物报”等微信公布,敬请关注。
联系人:李 政 张小筑 李珍萍
地 址:北京市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中国文物报社
邮 编100007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办公室
2020年11月19日
新疆天山北麓发现古代公共浴场遗址
经过连续3年发掘,考古工作者在天山北麓的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境内,发现一座始建于高昌回鹘(约公元10世纪)的公共浴场遗址。
负责浴场遗址发掘工作的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教授魏坚介绍,新发现浴场遗址位于奇台县唐朝墩古城东北部,整体结构由中心部位的砖砌主体建筑、东侧相接的土坯建筑和北侧中心的灶址及左右两端的水井等相关遗迹构成,浴场遗址总面积约400平方米,按功能可分为门厅区、工作区和洗浴区等3个区域。
浴场遗址为半地穴式结构,由上下两层建筑空间构成:下层基础部分位于原地表之下,为烟道和供热的基础建筑空间;上层建筑基本位于原地表之上,为浴场使用的活动空间。
魏坚分析,这种下层以砖砌支撑柱为支架,将建筑分为上下两个封闭空间的建筑方式,在古罗马时期《建筑十书》中称之为“挑空式地板”,即利用支撑柱构建浴场地下供热系统,使用时炉灶燃烧烟火可通过支撑柱之间的烟道在浴场下层流动,形成“地热”,用以维持浴场上层洗浴空间温度。
浴场遗址所在的唐朝墩古城遗址始建于公元7世纪上半叶的唐代早期,至14世纪逐渐废弃,历经唐、高昌回鹘和蒙元等3个时期。考古工作者根据层位关系和出土遗物,确定浴场遗址最初营建于高昌回鹘时期,至蒙元时期曾被改建沿用。浴场内出土的陶壶、陶盆、方砖等器物也与唐朝墩古城遗址其他发掘区出土的高昌回鹘至蒙元时期遗物一致。
考虑到浴场遗址规模大、建筑规格高、沿用时间长,期间又历经多次修缮,魏坚推测,这座浴场作为城市公共浴场的可能性较大。“由于唐朝墩古城地处欧亚草原内陆地区,夏季炎热,多大风天气,冬季寒冷,无霜期较短,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建设公共浴场显得合乎情理,一方面满足城市居民日常清洁需要,另一方面可供往来旅人沐浴休憩。”(新华网)
“京西小故宫”万寿寺百年大修
北京艺术博物馆所在地,素有“京西小故宫”美誉的万寿寺正在经历126年来的首次大修。目前,中路和西路建筑大体已修缮完成。东路10座建筑于今年8月开工后,万寿寺进入全面修缮阶段。修缮完工后,闭馆数年的北京艺术博物馆将重新开门迎客,馆藏近10万件历代艺术品也将迎来更大规模的开放。
万寿寺位于北京西三环,万寿寺建筑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是明清举行佛事活动的场所。西路是行宫,典型的王府式建筑。东路主要是僧侣的生活区。
勘察
药师殿26根柱子18根需“治病”
11月10日,万寿寺东路南区最大的两座建筑斋堂和药师殿正在抓紧施工。30多名木工师傅,有几位在药师殿为柱子做墩接,大部分则爬上斋堂的屋顶,安装檩、垫板、枋。
斋堂面阔较大,一根檩长3.5米,直径30厘米,重四五百斤,需要七八名师傅一起抬动,安装到准确位置。如果更换大梁,得12名师傅一起上。
万寿寺建筑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主要是僧侣的生活区。“第一次实地勘察时,看到一间建筑里住了好多户,打了很多隔断,还做了吊顶,情况太复杂。”负责东路建筑修缮的北京房地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管理人员郭立忠回忆道。
药师殿还未清理完的地面,显示了修缮前的样子。同一个殿内,铺着至少四种地砖,说明以前曾被隔开,装修成不同的风格。吊顶被拆除后,梁子显露出来,才发现清朝的彩绘还留在梁上。
修缮动工前,大木勘察花了很多工夫,哪些梁柱需要更换,哪些可以修缮,都要制定方案。文物专家专程来到现场作出指导。
拆除完瓦面和墙壁以后,建筑的受损情况再次出乎施工方意料。尤其是药师殿,由于低于殿后的地面,长期受到雨水倒灌的腐蚀,木结构受损尤其严重。最终方案确定,26根柱子中,10根要完全更换,8根需要墩接。
所谓“墩接”就是将柱子糟朽的部分“截肢”,用与原柱材质规格相同的木材,做出榫卯的结构搭接,为柱子换上“义肢”。“根据修缮规范,明柱糟朽高度超过五分之一、暗柱糟朽超过高度三分之一,整个柱子就需要换掉。不超过这个高度,就可以通过墩接修复。”郭立忠说。
精修
专业古建修缮队使出“绣花功夫”
到11月中旬,工期已经十分紧张。根据北京市对施工管理的要求,冬季必须停工,今年满打满算只剩一个月左右的施工时间。
受疫情影响,东路建筑修缮工程推后了半年,今年8月才进场施工,预计明年6月完工。木结构工作计划在冬季歇工前完成,明年开春后,继续进行瓦作、油饰、彩画等。
在休工期,有些工作仍在进行,比如将明年要用的一些材料制作好。在东路工地的一片空地上,搭建了一处木料加工棚,就地制作修缮需要的椽子。木工师傅将切割好的椽子平放在地上,刷上蓝色的防腐涂料,一共要刷四道。
古建修缮比重建一座仿古建筑还难,为古建“治病”需要精细的绣花功夫,遵循最小干预的原则。未来修缮一新、重新开放的万寿寺,其内在还是百年前的样子。
木工工长付金生已经干了将近30年古建修缮,对他而言,万寿寺东路的建筑结构并不复杂,难的是进度快不起来。一根柱子的墩接,就要两名工人花费大半天时间。“为什么不直接换新柱子?因为换了新的,遗留下来的东西就没有了,我们尽量保留老构件,不到万不得已不能换。”
有的梁柱外面一圈已经糟朽,剔除后“瘦”了一圈。在施工现场,木工师傅裁出合适的木板,一片片贴在梁柱外侧,恢复最初的大小。这项工作费时费力,如果完全更换一根新的,要容易得多。
付金生干过依照传统方法建造的仿古建筑,在他看来,文物古建的修缮,比仿古建筑速度要慢很多倍。“万寿寺建筑最难的是大木架已经变形,又不能完全拆掉,只能该剔的剔一点儿,该补的补点儿,一点点找回原来的尺寸。”
开放
馆藏艺术品将迎来更大规模开放
距离万寿寺上次大修,已经过去了126年。
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寿辰时,为了在此举办“万寿庆典”,光绪帝下旨重修万寿寺。重修后的万寿寺成为东中西三路建筑、规模庞大的皇家重寺。自那以后,万寿寺再未进行过大修。
在明清两代,万寿寺都是京城著名的佛教场所。万寿寺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康熙、乾隆年间曾三次大规模修缮和扩建。万寿寺原建筑毁于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和光绪初年火灾,目前建筑主要是光绪年间重建。
万寿寺中路建筑之后还有一座花园,建有假山、木桥、御书碑亭,以及造型奇巧的西洋式门。一座万寿寺,集寺庙、行宫、园林为一体,因此民间也把这里称为京西“小故宫”。
清朝终结后,万寿寺经历了复杂的变迁,民国时期先后被用作兵营、学校、疗养院、收容所等,1949年后被学校、幼儿园、部队歌舞团使用。1984年,北京市文物局接管万寿寺中路,筹建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历代艺术品近10万件。但万寿寺一部分建筑长期被占用,近年才得以腾退完成。
2017年开始的万寿寺大修,分成四个阶段进行。中路和西路进展较快,木、瓦、油饰等工种都基本完工,预计明年春天开始修缮大雄宝殿内佛造像和彩画。未来修缮完工后,闭馆数年的北京艺术博物馆将重新开门迎客。
据悉,北京艺术博物馆藏品门类广泛,包括佛造像、宫廷织绣、官窑瓷器、古代家具、书法绘画、碑帖及名人书札等,馆内还收藏有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大师的传世之作。(新京报)
厦门获批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18日从厦门市资源规划局获悉,厦门市近日获批被列为福建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厦门坐落在东南沿海,有着“海上花园”的美誉。闽南文化、华侨文化、西方文化、台海文化等多元文化交融,形成了厦门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
厦门市资源规划局局长柯玉宗表示,在申报历史文化名城过程中,厦门在不断推进、完善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相关工作。
今年2月,厦门印发《厦门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方案》,指出将全面梳理和收集厦门历史与文化相关文史资料,挖掘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包括古塔、古井、牌坊、戏台、1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等在内的历史街巷内的历史环境要素等。
启动申报工作以来,厦门各相关部门组织编制了厦门历史文化名城、3个历史文化街区和2个历史风貌区的保护规划;分批次完成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风貌建筑的建档、挂牌、保护、修缮等工作,目前已公布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第四批涉台文物古迹名单,已建立非物质文化传习中心(所)57个。
同时,厦门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建筑、传统村落的保护整治工作,开展历史风貌建筑与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目前,鹿礁路99号风貌建筑、福建路52、54号风貌建筑、公平路5号风貌建筑等一批修缮工程已完工,完成综合馆、会审公堂旧址1号楼等10个活化利用的展示项目。
下一步,厦门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柯玉宗向记者表示,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将保护厦门历史文化遗产和促进城市文化提升,助力打造高素质、高颜值之城;不仅有助于引领厦门的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增长,还能提升厦门市民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识与责任,提高厦门的文化自信、文化魅力,进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柯玉宗强调,未来,厦门将进一步完善文物、历史风貌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保护规划,构建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通过重新修缮、利用一批历史风貌建筑,摸索形成具有厦门地方特色的历史遗产活化利用的政策或机制。(中国新闻网)
编辑:Banana
博臻照明特约支持
-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