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论坛第十七届全球年会:搭一座国际金融合作交流平台

11月21日至22日,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7届全球年会在广州南沙举办。近200位国内外财经政要、专家学者就新变局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资本市场变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南沙国际金融岛发展战略等多个议题展开讨论。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需相互协调
“货币政策进一步刺激的作用有限,现在最大的风险是偿债能力。”国际金融论坛理事、沙特阿拉伯国家发展基金最高执行官格罗夫认为,要通过财政政策继续扩大支出,同时要注意防范各类风险。
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泽田康幸认为,各国央行要避免资产价格出现泡沫,需要微调一些政策,有效把资金引向实体经济。他提醒说,财政货币化是重要的政策手段,但同时要提出非常严格的财政纪律,这能避免政策变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表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全球协调是非常欠缺的。财政政策应该发挥主要作用,而货币政策也必须要和财政政策相辅相成,系统性风险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协调来应对。
避免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脱钩
“根据我个人观察,全球资本市场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最明显的是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脱钩,全球资本市场中金融资产市场价格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实体经济却没有跟上这种涨幅,这扩大了贫富之间的不平衡。要尽力避免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脱钩。”新光金控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李纪珠说。
国际金融论坛副主席、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副行长祝宪认为,新冠肺炎疫情让国际经济面临诸多新挑战,但政府、企业都在寻求新机会,并努力降低资本市场面临的风险。今后的一段时间,全球经济可能面临“两低一高”的情况,“两低”就
是低增长、低利率,“一高”就是高债务杠杆。他表示,疫情后的经济恢复可以为新兴市场经济和发展中国家提供更为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转型机会。
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
与会专家还纵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发展,并就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与创新、南沙金融岛发展战略等多方面议题进行研讨。
“香港、澳门与广东的3地融合发展在不断加深,粤港澳大湾区的服务业已具备更快发展的条件。金融业要发挥好支持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表示。数据显示,金融业已成为广州的第四大产业。今年前三季度广州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716亿元,同比增长8.9%,占GDP的比重为9.8%;金融业税收374.4亿元,同比增长9.4%,占总税收比重为9.5%。在广州南沙,金融业也已成为支柱产业之一。广州金融业发展活力与实力日益显现。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邱亿通称,广州正全力推动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正在推进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形成金融要素聚集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