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也要大降价?千亿龙头已蒸发500亿,带量采购或在路上

史立臣认为:“进入集采的话,这个降价幅度是非常大的,从之前的药品集采的凶猛程度就可见。因此,即使进入集采了,甘李药业还能占据此前的市场份额,但利润肯定会缩水,可能直接腰斩。何况他也不一定进得去”。

作者 |市界曾嘉艺

编辑 | 朗明

随着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的范围越来越大,胰岛素领域或许也难以幸免。

作为胰岛素龙头的甘李药业在资本市场早已“先跌为敬”。截至11月24日收盘,千亿龙头甘李药业已经较最高点7月15日的204.06元/股跌去四成,报114.89元/股,市值仅为645.2亿元,短短4个月时间,市值已蒸发500亿元。

早在今年7月17日,国家医保局发布消息称,国家医疗保障局有关司室召开座谈会,就生物制品(含胰岛素)和中成药集中采购工作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研究完善相关领域采购政策,推进采购方式改革。

此消息一出,甘李药业的股价便呈“跳水式”下跌。鼎臣医药管理咨询总经理史立臣告诉市界:“胰岛素如果真的进集采了,那么对于甘李药业的影响太大了,主要是因为他的产品太单一”。

成立于1998年的甘李药业,主要从事重组胰岛素类似物原料药及注射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重组甘精胰岛素(商品名“长秀霖”)、重组赖脯胰岛素注射液(商品名“速秀霖”)、预混的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速秀霖 25)。

1998年,甘李药业的创始人甘忠如带领其研发团队研制出中国的第一支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并将其分别转让给通化东宝和甘李药业。

目前,甘李药业的营收以及产品核心都聚焦在三代胰岛素。就国内企业来说,目前仅有甘李药业、珠海联邦和通化东宝三家企业获批生产三代胰岛素中的甘精胰岛素(长效)。

依据作用时间的不同,胰岛素又可以分为速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中效胰岛素与长效胰岛素。根据来源差异,胰岛素可分为动物胰岛素(一代)、人胰岛素(二代)以及胰岛素类似物(三代)。

东方证券指出,目前在国内市场中,二代胰岛素仍占有较大市场份额,主要原因是三代胰岛素价格较高,且进入市场较晚。

三代胰岛素却是甘李药业的妥妥的“王牌产品”,也是其营收的重要支柱。2017年至2019年,甘李药业营收分别为23.71亿元、23.87亿元、28.95亿元,其中胰岛素制剂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 96.45%、 98.35%及 95.10%。

也就是说,甘李药业仅靠一个产品就撑起了绝大部分收入。因此是否进入集采,对于甘李药业来说影响巨大。

史立臣认为:“进入集采的话,这个降价幅度是非常大的,从之前的药品集采的凶猛程度就可见。因此,即使进入集采了,甘李药业还能占据此前的市场份额,但利润肯定会缩水,可能直接腰斩。何况他也不一定进得去”。

从收入结构上看,甘李药业的产品结构较为单一。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其三代胰岛素中的长效胰岛素。2019年甘李药业重组甘精胰岛素销售2097.4万支,每支平均价格为121.35元,粗略算下来占公司总营收比例超过85%,其他两个品种的胰岛素占比较小。

再者,史立臣表示:“甘李药业的优势在于长效胰岛素,但是这个有一个缺陷在于需要配合口服降糖药使用,不像速效或者是中效胰岛素可以单独使用”。

史立臣认为:“未来短效、中效胰岛素会逐渐替代长效胰岛素”。根据东方证券研报,短效类门冬胰岛素是销量仅次于甘精胰岛素的第二大胰岛素产品。

不过国内门冬胰岛素的供应商仅诺和诺德一家,今年甘李药业的门冬胰岛素已获批生产,另外,珠海联邦的门冬胰岛素也已报产。因此从生产到上市,甘李药业的门冬胰岛素想要在短时间内成为业绩增长点并不现实。

再加上,集采这一道“门槛”摆在眼前,甘李药业压力不可谓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