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部委发布古文字工程 用汉字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

封面新闻记者 何晞宇

近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总体规划,全面系统开展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研究。力争经过5-10年努力,建成若干高水平研究平台,形成老中青结合、具有一流学术水平和担当精神的研究队伍,产出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成果。

中国有历史悠久的金石文字研究传统。随着近代考古学发展,古文字学也从传统金石学中独立出来,致力于研究出土文献资料。据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介绍,古文字学跨越了语言文字研究层面,不仅研究古文字形成、发展、构造和应用规律,还用古文字材料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如甲骨文与殷商历史文化,青铜器铭文与西周东周历史文化,简牍帛书与战国时期历史文化。

2017年,教育部、国家语委牵头启动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工作。而2020年“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正是在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工作基础上设立。

四川是全国古文字研究的重地之一。四川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创建的四川大学古文字研究室,与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的古文字研究室并称国内古文字研究四大重镇,在甲骨文、天回医简、巴蜀图语等多个领域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

巴蜀图语铜勺(战国)

震惊世界的殷墟甲骨

汉字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据黄德宽介绍古文字造形蕴含了诸多文化要素,反映了造字时代的一些文化现象,研究古文字可以发掘许多古代历史文化信息。

殷墟甲骨

1899年,清末金石学家王懿荣,在一种河南人常用于入药的“龙骨”上发现了古文字,开始重金收购有字甲骨。1928年,历史学家傅斯年牵头对河南安阳小屯殷墟甲骨进行首次科学发掘,起获有字甲骨2.4万余个,震惊海内外学术界。此后,殷墟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已辨认出近5000个单字,可转译为汉字大约1700多个,但大多数字义仍不可解。殷墟甲骨所记载的资料将中国的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了商朝,并确定现代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中演变而来的,也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

四川——古文字研究重镇

1937年,徐中舒来到四川大学担任历史系教授,开启四川甲骨文研究先河。徐中舒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等,在校期间的大量时间都用在了向王国维学习古文字上。上世纪80年代,徐中舒牵头开始编纂《甲骨文字典》。彼时,甲骨学的研究已近70年,学界却无一本对甲骨文有全面介绍的字典。

1989年,《甲骨文字典》正式出版。该字典以徐中舒数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首创了字形、解字、释义结合的编纂体例。此外,《甲骨文字典》广泛吸收了当时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释出许多新字,纠正了许多以往考释工作中的谬误,成为甲骨学划时代的巨著。

《甲骨文字典》

2019年11月2日,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徐中舒弟子、70岁的著名古文字研究专家彭裕商教授担任中心首席专家。彭裕商教授表示,当前甲骨文还有不少问题,如精确分类与断代、字词考释、编排连缀等,都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而古文字作为冷门学科,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成立时拥有彭裕商教授、刘复生教授、彭邦本教授等7名教师,32名在读硕博士。彭裕商表示中心还将面向全国引进人才,组建更加健全的研究队伍。

川大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成立一项重大项目就是重新修订《甲骨文字典》。据介绍,《甲骨文字典》1989年出版时,书中文字还是手写体,一些甲骨文的字形不太完美,而现在利用数字技术可以清晰还原原始拓片上的字形;此外,30多年来,甲骨文在识读、分期断代等方面已产生了很多新成果,亟需增补入书。另外,修订版《甲骨文字典》还将对含义、用法进行全面举例分析。该项目预计为期5年,目前招标工作接近尾声。而该中心承担的另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甲骨文的排谱分类即将于2021年上半年结项。

据悉,“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将由工程专家委员会提供学术咨询和专业指导,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语委、文化和旅游部、科技部、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人民政府等八部门将统筹协调工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