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升级!省农科院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

作为全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省农业科学院充分发挥科技在产业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制定产业扶贫技术方案,整合全院科技力量,组建23个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赴各地开展技术服务,为产业扶贫插上科技的“翅膀”。五年来,每年派出专家1200余人次,帮助贫困地区编制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创建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培养了5500名产业科技带头人,搭建了一批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对接平台,良种良法结合年均推广作物品种130个,集成推广120项实用技术。
聚焦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需求 加大科技支持力度
图片
设立科技服务点
一是高寒山区科技兴产业。2016年,成立科技服务团,全方位推进成果示范推广服务。派出科技人员,实地调研迪庆州维西县,在精准“把脉”基础上开出发展“良方”,采取长短结合、抓大带小、突出重点的策略,启动实施维西特色产业科技服务行动,让维西县食用菌、蔬菜、中药材、水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二是乌蒙片区科技强产业。以“抗病抗逆品种+抗旱节水栽培+合理施肥+生物菌肥+晚疫病综合防控+小型机械全程化”模式,在曲靖市会泽县驾车乡探索示范推广适于乌蒙山区侧膜覆盖集雨抗旱栽培、平播后起垄抗旱栽培、窝塘集雨抗旱栽培等新型栽培模式,以科技支撑引领马铃薯产业发展。同时,在会泽建立了“云干椒7号”新品种、干制辣椒安全生产集成技术核心示范区2个,创建“云干椒7号”核心示范区1500亩,辐射带动5000亩,在辣椒主产乡镇培训种植大户、科技人员等400多人次,以科技助会泽“小辣椒”长成大产业。在巧家县建立了张跃彬专家工作站、黄平专家工作站,为该县甘蔗、蚕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推动技术成果有效转化,辐射带动更多群众。
图片
举办特色农业产业技术培训班
三是边境山区科技甜产业。针对滇西南边境山区蔗糖产业水平不高、科技薄弱的难题,在澜沧、孟连、西盟、耿马、双江、镇康等地推广“云蔗05-51”和“云蔗08-1609”,推广甘蔗全膜覆盖一次药肥施用绿色生产关键技术,实现甘蔗亩产普遍达10吨,最高亩产突破14吨,双减新技术减少甘蔗化肥、农药用量20%以上,降低甘蔗种植管理人工成本30%以上。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帮助屏边县发展荔枝、龙眼、白肉枇杷等产业,为当地热带水果产业腾飞插上科技的“翅膀”。
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群众培训需求 强化科技帮扶
省农科院专家长期深入怒江、迪庆、昭通等深度贫困地区的大山深处和田间一线进行科技帮扶。
2016年以来,制定了《独龙江种植业帮扶工作方案》,重点针对草果、重楼的优良种源筛选、种子种苗繁育技术、生产技术、加工技术及包装贮藏等进行帮扶,同时开展石斛等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兼顾主要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新品种的引进。科技人员深入怒江草果产区开展科技指导60余次,指导10余家草果种植企业,在独龙江等地示范种植草果新增面积2000余亩,建立草果示范区4000亩。同时,采取现场培训、集中授课等方式,“面对面”“手把手”,走到农民的田间地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开展科技培训32期,培训规模达3000人次。开展了“草果+”生态复合种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在独龙江、捧当、普拉底以及石月亮等乡镇开发“草果+中药材”“草果+羊肚菌”“草果+中蜂”“草果+土鸡”等草果立体复合种养殖模式,实现亩综合效益增加40%以上,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约37800人脱贫。
图片
芒果种植现场培训
2020年在镇雄、会泽、澜沧、宁蒗等9个国家挂牌督战县和彝良、宣威、元阳、丘北等7个省级挂牌督战县(市、区),组建16个产业指导员服务团,通过带项目、带技术、带成果进入贫困县、贫困村,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全院共派出160余人次重点围绕各县区的水果、蔬菜、蚕桑、油料、红糖、茶叶、中药材等产业开展典型示范综合服务,打造高产高效样板,为产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派出268名科技人员在全省贫困地区开展科技服务,其中在16个重点县服务了48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科技示范村。
聚焦挂联县优势资源 推动产业提质升级
图片
与顺南村佘家党支部开展共建活动
省农科院从2015年8月开始挂联普洱市景谷县,具体帮扶凤山镇顺南村。与景谷县签订院县合作协议,共同开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试验示范、成果转化服务与技术培训等工作。帮助景谷擦亮茶产业金字招牌,打造“景谷大白茶”区域公共品牌,培育壮大热带水果、林下魔芋、甘蔗等特色产业,其中,林下魔芋带动9个乡镇1600余户贫困户种植,户均增收3500元;甘蔗新品种辐射带动1200余户蔗农种植,户均增收5000元;茶叶新品种新技术辐射带动1836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500元。
图片
农科院专家指导珠牙魔芋育种
省农科院和云南茶叶电商协会共同探索适合顺南村产业脱贫的电商科技扶贫的“爱心茶园”,以“互联网+爱心茶园+科技+合作社+茶农+电商平台”的形式,与外部市场进行无缝对接,提供全产业链服务。
针对产业基础薄弱、传统产业“散小弱”的现状,按照扶贫项目到位、专家团队到位、科技培训到位、科技合作到位的原则开展科技扶贫,每年确保1至2个产业发展项目,开展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等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实现良种良法全覆盖。其中麦类示范平均亩产356公斤,油菜示范平均亩产150公斤以上,优质杂交稻“两优2186”“两优2161”示范平均亩产435.3公斤,较当地主栽品种“橄榄谷”增产230公斤;引进高产优质玉米“云瑞”“西辽”系列品种示范种植,较当地主栽品种平均亩增产269.5公斤,增幅99.8%,亩均增收700.7元。每年组织专家到当地开展实地培训10余次,共培训贫困户10000余人次。
此外,省农科院帮助凤山镇制定了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做好茶叶、热带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科技培训,共培训农技人员、种植大户、农民1500余人。
作者 马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