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阵笙歌里“读”乡村振兴,湖南省政协新闻出版界别委员赴通道县线下读书|委员读书

在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的芦笙广场,参赛的600多名芦笙队员身着具有鲜明侗族特色的服饰,一边吹奏芦笙,一边欢快起舞。笙歌阵阵,响彻云霄,热闹非凡——而这些,点燃的不仅仅是现场欢欣、热烈的气氛,也触动了参与活动的委员们的心声。

动新闻—湖南省政协“新时代乡村振兴”读书活动暨湖南·通道第十四届侗族芦笙文化艺术节举行

11月26日,湖南省政协“新时代乡村振兴”读书活动暨湖南·通道第十四届侗族芦笙文化艺术节·“三区”文化人才汇报演出在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举行。省政协人资环委组织省政协新闻出版界别委员来到现场,邂逅侗乡千年芦笙,为怀化乡村振兴代言,推荐怀化风物人文,助力文旅扶贫、乡村振兴。

热闹笙歌中见证“中国芦笙文化艺术之乡”

芦笙从古老的簧管乐器发展而来,至今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通道侗族广泛流传的传统民间乐器。2008年,侗族芦笙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通道县也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芦笙文化艺术之乡”。在坪坦乡,村村寨寨都有芦笙队,队员年龄从七八岁的少年儿童到70岁的老人不等。

上午活动开始之前,一直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在如同一座巨型碉堡的坪坦大寨的萨坛下,举行了侗族最古老、最庄严隆重的“祭萨”活动,祈福村寨平安兴旺,百姓团结幸福。

随着省政协原副主席刘晓宣布活动正式启动后,本次通道侗族芦笙节的表演赛和对抗赛也在芦笙广场拉开帷幕,采取10分制进行评分,表演赛6分、对抗赛4分。

来自广西呈阳的芦笙代表队、高步村芦笙队、横岭村芦笙队等10支芦笙队伍600余名芦笙队员参加了比赛,每支队伍按照抽签顺序一一进入广场参加表演赛;对抗赛则是两两相互争鸣、试比高低。他们边吹边跳,笙中有乐、乐中有舞、乐舞交融。

最终,坪坦村芦笙队获得了第一名。比赛前三名的队伍各获得具有民族特色的“红猪”一头。获胜队员们一齐欢呼,扛起“红猪”,笑得十分灿烂。

他们为美丽侗乡点赞,为乡村振兴点赞

除了观看芦笙节表演,省政协委员们也围绕美丽乡村示范区坪坦乡进行了调研考察。热烈的节日气氛感染着他们,对于乡村振兴、对于发挥新闻出版界别作用、对于让读书活动从线上走入线下,他们也不禁生出许多感悟。

“我们在线上学习讨论,从理论上把握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刻内涵及现实意义,做到理论上清醒、认识上深刻,进一步增进委员履职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如何从读书向履职拓展,从凝聚委员共识向凝聚社会共识拓展?我们选择将读书学习从线上向线下延伸。”省政协委联委副主任、省政协新闻出版界别召集人孔和平说道:“新闻出版界的各位委员,一定要发挥新闻媒体的传播优势,为通道、怀化乃至全省的‘绿色引领乡村振兴’工作鼓劲加油、呐喊助威。”

从在通道芦笙文化艺术节中感受到的文化魅力出发,省政协委员,湖南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党委委员,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舒斌说:“每一个村都有自己的资源禀赋,有的是红色故事,有的是产业故事,也有的是古村落,村情千差万别,一定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同时,他还表示:“过去我们讲文旅扶贫,我觉得现在也可以延伸到‘文旅振兴’,通过文化、旅游来进行乡村振兴,是一个很好的路子。”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也作为一名媒体人,我认为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新闻媒体人应该更担负起责任,找准切入点,快速参与进来。新闻媒体人参加乡村振兴的宣传,能够将政策变得通俗易懂,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向基层落实。”省政协委员,凤凰网湖南站站长、董事长、总编辑曾雪封表示,今后将继续利用职业优势,关注湖南的乡村文化建设。

“在大城市生活时间长了之后,我希望大家都能来到我们的乡村走一走、看一看。”省政协委员、岳阳晚报社社长助理艾杰表示,此行来到怀化通道县,看到青山绿水、淳朴民风,感触非常深。除了深感新闻界别的委员应为乡村振兴多出一份力,他也希望在外务工的人们能够回到家乡,为乡村振兴奉献一份力量。

省政协委员、华声在线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日报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柏禹感叹:怀化是绿色生态的世界、红色文化的沃土。他认为乡村振兴还是要从产业入手,只有产业振兴了,在外务工的人员才会回归,人员回归,那么有了人气,才会有乡村振兴。

省政协人资环委主任李壮丽深情说道:“我们把新时代乡村振兴读书活动带到乡村,带给老百姓,绿水青山在坪坦,侗乡儿女齐欢颜。”

在新农村建设中留住乡味、锁住乡愁

在线下读书交流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新时代乡村振兴”读书活动线上读书群交流已经开展到第46天,继续重点学习《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第六章“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由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图书馆副馆长邹序明导读,与委员们围绕主题“新农村建设中保留乡味乡愁”开展交流讨论。这一主题也与今天同时开展的线下读书活动有契合之处。

导读委员邹序明表示,在新农村建设中保留乡味乡愁,需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统筹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深入传承好传统农耕文化,推动乡土文化和城市文明深度融合。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补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缺乏的短板,加强农家书屋、文化广场、法治长廊、民俗街墙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的辐射效应,文化活动、科技讲座下乡入村。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农村阅读推广,提高农民文化知识素养。用公共文化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使村民自觉摒弃赌博、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涵养良好家风。

“补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短板,除了推进地方文化服务,如农村书屋的建设外,也建议充分利用城市的文化服务平台,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促进城乡文化互通,使农村居民更便利的就地获取文化资源。”委员刘丹军说道。

省政协人资环委一级巡视员计世飞认为,在推进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工作中,要注重挖掘打造鲜明特色。对于不同地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结合各地不同的地域风貌、产业发展、村落文化、旅游资源等,因地制宜打造不同风格的特色村落,实现错位竞争、竞相发展,坚持农房姓农,展现传统布局的河居风貌,留住乡味、锁住乡愁。

“保留乡味乡愁,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和形式。侗乡的民风民俗、载歌载舞就是乡味乡愁一种很好的表达形式。”同步参与线下读书活动的省政协人资环委主任李壮丽这样说道。

- END -

文丨《文史博览·人物》记者 廖宇虹 夏丽杰

视频 | 倪婷 金川 廖宇虹

通讯员 | 汪细伍

转载注明:“力量湖南”(lilianghunan)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