樯帆舟影衡水悠悠

航拍下的华家口村运河河道。河北日报记者田瑞夫摄

大运河,奔流了千百年,依然保持着独有的率性与悠然,疾徐无定,清浊随心。

衡水,取“漳水横流”之意。只听名字,便知这里的风土人情皆离不开一个“水”字。

当奔腾汹涌的大运河遇到水汽氤氲的湖城衡水,便演绎出一段与水有关的旷世绝恋。汤汤运河身姿灵活,自故城县南部辛堤村入衡水境,北上经故城,过景县,穿阜城,而后甩甩头,潇洒入沧州,将一路近一百八十公里的旖旎风光,化作随心所欲的大写意中国画,在这古韵与新颜交相辉映的画卷上左一笔右一笔,上上下下,弯弯绕绕,笔风呼啸间,便在大龙湾凹出个千娇百媚的“S”形,在霞口描一弯似蹙非蹙笼烟眉,在华家口筑堤竖坝抵挡肆虐奔腾的狂暴,到郑口则变成了平静坦荡的悠闲。

看惯了世事沧桑,都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当她早已无情无心,孰料这莽莽“巨龙”,满眼宠溺地望向她的儿女,载了龙须凤尾面,润了万亩梨园田,携一条条文化长廊、一片片仿古街区、一座座博物馆盛装出行,再现昔日繁华容颜。借水发力,也许,对衡水,她是真爱。

一 乡愁何处

水波漫漫,沧海桑田。水生水长的运河儿女繁衍生息,就着这一漾一漾的纹路,生活着,忙碌着,一代又一代。人们时常在秋日清晨的运河边遛遛弯儿,夏日傍晚,则在夕阳的余晖中纵身跳入清澈的母亲河,洗尽那一身的尘埃和酷暑的燥热。

华家口村的老大爷高宝章,他说自己这辈子都没离开过运河,一晃已是古稀之年。在他的记忆中,大运河断流前,华家口村一直是个热闹的码头,当时停靠在岸边的船只首尾相接可达十几里,船上拉着牲畜、粮食、水果、棉花,样样俱全,当然也有载客的。晚上船靠了岸,便有外乡人下来买吃的、买烟、买酒。那时的水清且甜,茶楼招牌要紧不能写清水茶,要写河水茶,那才最受欢迎。

在华家口夯土险工,高宝章脚下踩着赫赫有名的运河坝墙唏嘘不已。这道由黄土、白灰加糯米浆夯筑而成的传奇坝墙,见证过运河的辉煌,也见证着两岸百姓的喜悦哀愁。站在坝前,运河水踯躅前行,厚重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远处仿佛影影绰绰的船帆,眼前似见熙熙攘攘的人流。不多时,一艘小船悠然而来,船夫高声喊着与岸上的人闲聊几句,又继续向前,慢慢变成河面上隐约小点,然后,消失不见。华家口村村委会副主任高志猛回忆,早前还没有修建安陵大桥的时候,两岸的村民都是靠摆渡过河。如今,这不过是农家乐的一个普通娱乐项目罢了。

堤上阳光透过树叶洒下,三三两两的村民捧着大茶缸子,好似坐在这运河边唠唠嗑,是他们每天的必修课,伴随着河道中缓缓流淌的河水,他们言语间隐藏不住的是悠闲惬意。哄笑声中,年近七旬的孙吉江老人被选为当年最会赚钱的一个。“摆船五毛一位,一天要载几百人,下着大雨也依然舍不得停摆,一为补贴家用,更怕乡亲们有急事要过河。”家住沧州的李祥胜跟身边这几位是几十年的老哥们儿,当年却因为舍不得摆渡钱常常不得见,如今从这宽敞的界桥上骑车过来,“从鹊桥相会变成每日一歌,太舒坦了”。他们索性真的唱起来:“大龙湾,大龙湾,大龙腾飞傲九天。历史长河浪花飞,运河西畔好家园。京杭明珠光灿灿,风景如画赛江南……”这新编的村歌朗朗上口,唱的是阜城县码头镇大龙湾村当今的好日子,胜过他们倏忽而过的几十年。

对阜城县码头镇魏圈村的老支书刘同江而言,大运河同样分量不一般,只要一有闲暇,他就会带着小孙子到村里的运河记忆博物馆转一转。“我小时候常在大运河里洗澡,经常一边泡着,一边看河面上南来北往的小火轮,一个小火轮带这么一大溜船。人们看见来了船了,就往河沿上跑,边跑边喊自编的顺口溜,喜气洋洋像过年。那时候交通运输不方便,就是靠运河跑大船。”大运河是他眼里心里无法掩饰的自豪。

大小船舶停靠交易,城里城外繁忙不已,店铺排排铺开,人声喧闹沸反盈天。运河水滋润了人们的心田,也滋润了沿岸的经济。当地有名的土特产通过大运河直达天津,或入京成为贡品,继而闻名全国;或由天津港出海,享誉海外……

大运河孕育了两岸独特的民俗民风,更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积淀,郑口古渡、大龙湾、码头镇、霞口镇、刘老人村、郑口挑水坝、华家口夯土险工……如今这些历史遗存,展示了衡水独特的地域人文景观,也折射出衡水民俗文化传承与嬗变的脉络,大运河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宝贵记忆,奔腾向前。

二 悠悠运河

华家口夯土险工。河北日报记者田瑞夫摄

滚滚水声似从千年前轰隆而来。漕运文化、水利文化、船舶文化、非遗技艺等运河遗珍,就这样在沙石中熠熠生辉。北宋重臣张邦昌、刘挚,明朝吏部尚书廖纪以及纪晓岚岳父马永图……此地名人贤士者众,而故城运河船工号子、龙凤贡面、阜城剪纸等非遗项目特色鲜明、享誉海内外。

故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姜玉岭侃侃而谈,从南往北,从北向南,南北文化因运河而交织碰撞,民俗文化格外引人注目。如何挖掘大运河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让运河文化更好地保护传承依旧路漫漫,任重道远。

作为大运河最鲜活的历史记忆和运河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铿锵有力的号子成为运河沿岸一道生动风景线,和千百年来静静流淌的运河水一样,深深地沁入运河儿女的心中。

如今,华家口村在运河上拉过纤喊过号子的老人已经不多了,李风林是其中岁数最大的一位,村里许多青壮年都听着他的运河故事和运河号子长大。站在坝上,李风林哼唱起年轻时熟悉的运河号子:“隋朝开凿大运河,嘿嘿呦啊嘿嘿呦,南北交通真不错,嘿嘿呦啊嘿嘿呦……”运河号子伴着晨风,飘到邻里乡间,给宁静的乡村平添一片祥和之意。

景县连镇乡南街村的史文胜老人,也做过船工喊过号子。自从做船工以来,他的生活就和这大运河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他随着大大小小的船只在天津、沧州等地不知往返了多少趟。他曾说过:“在大运河上行船,从南往北顺流,需摇橹把握方向;从北向南逆水,需要船工拉纤前行,一边拉纤,一边喊着运河号子。”

运河号子凝聚着历代运河船工们的聪明与智慧,既是他们内心深处情感的呐喊,也是一首首原生态的民歌,以家族传承、师徒授受的方式绵延至今,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2009年,“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成功申报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使这一千年绝唱重新响彻运河两岸。

滚滚运河水,悠悠船工号。千百年来,和着奔腾咆哮的运河水,铿锵有力的运河船工号子传唱了一代又一代,不仅成为运河人血脉不息的无穷律动,更张扬出运河人面对生活与自然的不屈抗争精神。如今,舞蹈《千年运河》《青春的节拍》和歌曲《拉纤的汉子》等文艺作品,更是将这一传统民俗文化谱以现代乐曲,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搬上舞台,让世人重睹运河船工号子的风采。

景县龙华镇距离县城25公里左右,与大运河尚有一段距离,但运河强大的交通辐射作用依旧为小镇兴盛提供了独特的发展契机。

坐落在镇内的景县龙华美术烧瓷厂,从外观看与一般民居无二,内里却大有不同,这里便是河北省非遗技艺传承人张会芬制作铜胎画珐琅的地方了。院子里,村民们日常居住的几间大屋,被张会芬按照铜胎画珐琅的制作流程划成了不同的工作间,每个工作间按照制作步骤各司其职,互不打扰却又一环扣一环,直至烧制出精美的成品。

“这是2014年北京APEC会议上送给与会各国元首的礼物——《四海升平》景泰蓝瓷瓶。”院内右手边的这间屋子,是张会芬的展示厅,屋内各种各样的铜胎画珐琅摆件琳琅满目,色彩艳丽,大到瓷瓶,小到鼻烟壶,满满当当,这件工艺花瓶自然是屋里最耀眼的一件。铜胎画珐琅技艺从诞生之初专供宫廷,后流传到民间,经历了辉煌、没落再到重生,如今终又熠熠生辉。而景县龙华美术烧瓷厂也早已成为我国北方现存唯一一家较有规模的采用传统手工工艺,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铜胎烧瓷制品的厂家,这些年精心培育出的近千名烧瓷人才,更是我国烧瓷技艺传承的生力军。

三 古村新颜

工人正在晾晒故城挂面。河北日报记者田瑞夫摄

水韵流转,浅笑嫣然。摇曳前行的大运河似乎随便挥了挥手,周边的村庄、田野、草石便都格外活泛起来,美丽的传说播撒四方。刘老人、白草洼、华家口、大龙湾……每个浸染了大运河气韵的古老村落,都格外有腔有调。

大运河最珍爱的一抹清甜,留在刘老人村的万亩梨园中。

刘老人村,大有“来头”,民风淳朴,世代相传,村里长寿者众。百年以上老梨树达万余株,素有“中华第一古梨园”和“运河古梨第一乡”雅称。该村地理位置独特,河流穿村而过,使这里土肥水美,适合鸭梨生长。园内古树嶙峋,沧桑遒劲,春赏梨花万顷雪,夏听野雉伴涛啼,秋尝脆梨观红叶,冬览虬枝挂雾凇。一年四季,美景不同,是集观光、娱乐、体验、种植、科研为一体的生态旅游风光园区。

每年的金秋九月,刘老人村的梨园里香气四溢,黄澄澄的果实坠弯枝条。村民刘风义说出大家的心声:“现在的梨根本不愁卖,好的鸭梨都得论个儿卖。”近年来,刘老人村的鸭梨产业越做越强,梨子已成“黄金果”。

“2013年,我们尝试了密植梨种植,亩均收入达到万余元;2015年,村里与北京的一家集团合作,规划了占地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区;2017年,我们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就达到了2万多元,村集体收入超过了50万元……”刘老人村党支部书记刘连山如数家珍,如今他们跟京东商城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成了全国首家扶贫金融小站,实现了高端梨果“百年老梨”的网上售卖。此外,借助美丽乡村建设的机会,刘老人村挖掘历史文化、梨文化、运河文化,修建了迎宾文化长廊、风韵梨塘、梨韵广场,建成梨文化博物馆、村史文化展馆等景点,还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盈盈运河水,虽然不再是将这满目的梨果送往各地的主要通道,却依然带着一脉梨香传扬八方。

古村、古渡、古驿站、古园林、古碑刻……衡水各类“古”字头遗存见证着运河的悠长气韵,也让湖城风貌越发与众不同。

曾经,大运河是衡水最重要的交通大动脉,南接临清,东下德州,北上景县,背负丰饶的华北平原,自然形成一个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帆樯如林,舟船如梭。

“悠悠大运河,茫茫千古事。”大运河在故城境内造就了郑口镇、故城镇、码头镇等繁华兴盛的商埠码头。

“郑口镇原称郑家口,当年每天装卸四十吨位的船只五十余艘,大批粮油、煤炭和日用工业品从水路集运至此,再从陆路运往冀(县)、衡(水)、南(宫)等地。这一带的小麦、小米、杂豆、西瓜等农副产品则顺流直下天津。”70多岁的村民霍宝生回忆,当时除码头外,还有一个较大的卸货场地。傍晚时分,大批船只渐渐停泊靠岸,长堤上下,摊贩叫卖声、船工号子声不绝于耳;入夜,堤河上下,灯火辉煌,人声鼎沸,一番水上闹市的景象。

当人们回望这条大河在历史深处的背影,远眺她向前奔腾的身形时,那于时光中复兴的最强音也缓缓入耳入心。如今的郑口镇正在热火朝天改建中,故城县将提取“船篷”等元素设置休闲廊架,还要拆除桥头牌坊,结合故城老照片中搜集的运河文化元素,努力复原旧时郑口作为商业重镇的兴盛景象。

“系缆停征棹,斜阳古渡头。风霜先远客,天地属扁舟。”登临运河长堤,郑家口“小天津卫”的繁华尽现眼前,高亢的运河号子声似从远方来,一幅斜阳古渡、卫水飞帆、南埠商舻的甘陵胜景如在眼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这古城容光焕发、如影似幻。

建成于1975年的郑口运河大桥,一桥连接冀鲁,两岸鸡犬相闻,乃河北、山东两省经济贸易文化往来的重要枢纽。2011年、2018年故城县在保持大桥原貌的基础上对桥面及栏杆进行改建,新旧交替间,完成交通桥向景观桥过渡的华美转身,自成一道靓丽风景线。

站在运河大桥上,凭栏远眺,一个约两三公里长的“S”形大弯,便是著名的“运河第一湾”。右手边是远近闻名的古柳林,柳林同侧,六个集厚重与锋锐于一身的重力挑水坝,呈倒“U”形分布在河堤内侧近1公里的范围内,甚是壮观。

如今,衡水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深入借势运河自然风光、挖掘运河文化,使运河成为新时期建设美丽乡村、发展民俗旅游的一张响亮名片。作为全域旅游核心要素的产旅融合,都市特色农业、现代城市经济、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大龙湾烧饼、龙凤贡面等名优特产品为农旅发展带来新机遇,历史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美丽乡村更具文化底蕴……拂去岁月抖落的尘埃,人们惊喜地看到,运河的背影依旧鲜活而灵动,古老的气息中透着勃勃生机。

“两岸多停估客舟,樯帆影里酒家楼。”醉人的,自古都不只是那帆,那影,那旧日的繁华胜景;醉人的,应是看惯了日升日落、永不停息脚步的汤汤大运河,和岸边生生不息的运河儿女们的烟火人间。(河北日报记者 田恬 韩莉)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