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基层医改 打造医疗高地

广州基于大数据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的经验将在全国27个省(市、区)71个城市全面推广。26日,在“广州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中,透露了广州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果。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陈斌透露,广州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周边地区延伸,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南沙)口腔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沙分院以及广东省中医院南沙医院都在规划建设中。
●南方日报记者 郭苏莹 吴雨伦
医疗资源均衡布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预计明年年中投用
发布会上,陈斌表示,广州医疗高地建设成效初显,疫情防控成效显著。新冠疫情发生后,卫生健康系统作为疫情防控和救治主力军,在市防控办的统一部署指挥下,传承创新抗击非典经验战法,在医疗救治上实行“两类两型四线”,分类集中、梯次分流收治,总床位规模达7000张以上,确保“应收尽收”,守牢医疗救治这条“生命线”。截至11月24日,共收治确诊病例870例,治愈出院837例,治愈率96.21%,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和同等城市水平。
“在此次新冠疫情医治过程中,广州市深挖中医药协同诊疗潜能,推出广州居家预防中药方和“肺炎1号方”,中医药治疗新冠患者参与率高达95%。”她表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在市第八人民医院设全省唯一的中医隔离收治病区,以中医药为主实施中西医协同治疗共收治63例确诊病例,除2例因过敏未用中药外,全部患者均早期使用中药治疗,仅2例转为重型。“肺炎1号方”写入省专家共识,在全省定点医院和武汉推广使用。
当下,广州狠抓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积极构建医疗高地,筑巢引凤,不断巩固提升广州区域医疗中心地位。她透露,广州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周边地区延伸,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持续攀升。
其中,市第八人民医院新址二期工程和市中医医院同德围分院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广州呼吸中心项目主体结构及市惠爱医院、红会医院和市中医院均已封顶。特别是南沙区作为“一主一副五分”医疗卫生设施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突出其副中心的地位,而且还赋予其粤港澳大湾区医疗高地的重要职能,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南沙)口腔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沙分院以及广东省中医院南沙医院都在规划建设中,其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预计明年年中投用。
陈斌表示,广州深化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前列,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按照“一街一中心、一镇一卫生院、一村一卫生站”的要求,广州构建15-30分钟基层卫生服务圈。以高于国家、省标准制定广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稳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
在改善基础设施设备方面,2015-2020年,市财政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配置方面累计投入约1.08亿元,广州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数质量和满意度不断攀升。据统计,接受过签约服务的居民,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的达95.4%,逾9成愿意在协议期满续约。
减轻长期慢性病人负担:部分药价降幅超90%
发布会上,广州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江英桥表示,截至2020年10月底,广州药品集团采购改革(下称广州GPO)平台上线34781个产品,累计采购金额超643亿元。
与广州2017年公立医疗机构综合改革之前相比,药品总体降费幅度超25%,今年前10月节约采购费用39.35亿元。常用药降价明显,如口服降糖药物阿卡波糖价格从原来的每盒61.2元降至5.42元,降幅91.14%;高血压用药奥美沙坦酯价格从原来的每盒98元降至17.08元,降幅82.57%,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特别是长期慢性病人的药费负担。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州还开辟了防疫药品线下采购“绿色通道”,确保满足采购需求。1397家医疗机构线上采购累计281.86亿元,35家医疗机构线下采购累计193.97万元。未来,广州市医保部门将依托广州GPO平台进一步扩大药品集团采购规模,组织做好2021年疫情防控药品供应保障工作。
记者还从会上获悉,国家医保局已公布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工作方案及试点城市名单,广州基于大数据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的经验将在全国27个省(市、区)71个城市全面推广。
2018年,广州市全面实施基于大数据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将大数据、智能化管理手段创新应用于医保支付,建立起客观实用的医疗服务“度量衡”标准体系,形成“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和风险分担机制,实现医保支付与监管的一体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
广州建立了基于大数据建立病种分值目录库。对全市医疗机构2015至2017年800余万份住院病例按照“疾病主要诊断+治疗方式”进行组合,各病种组次均费用与基准病种次均费用的比值,生成相应的分值。对超出上年度同级别次均费用2倍以上的病例额外叠加分值,对在上年度同级别次均费用50%以下的病例按实际分值结算,既保障重病特病得到充分治疗又避免普通疾病治疗不足。
广州还构建起结余留用激励机制,在年度清算时,实际记账费用总额在分值计算费用总额80%—100%之间的按100%给予支付,在100%—110%之间的费用由调节金按70%进行补偿,提高医疗机构合理控制成本的内生动力。
改革两年多来,广州推进的基于大数据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在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促进医疗机构良性发展、保障基金平稳运行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2019年全市医保住院人次增长率、人均住院次数、住院人均自负率等指标较2017年改革前下降,2019年三级医疗机构收治患者疾病的复杂程度、基层医疗机构收治床日分值结算患者的例数较2018年提高。
广州争取三年内完成振兴粤剧15项重点
工作,粤剧院新址今年实现主体结构封顶
26日,在“广州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中,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柯显东介绍广州市推动粤剧繁荣发展和打造红色文旅精品、推动广州城市文化综合实力不断出新出彩的相关情况。他透露,广州争取三年内完成振兴粤剧15项重点工作,广州粤剧院新址今年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建成后将成为振兴粤剧的发展基地和世界粤剧文化中心。
粤剧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有“南国红豆”的美誉。柯显东表示,广州一直坚持科学谋划粤剧事业发展,着力培育粤剧交流品牌,推动粤剧艺术融合创新,丰富粤剧产品供给,粤剧发展活力不断迸发。
根据《广州市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工作方案(2019-2021)》,到2022年,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以广州为核心的中国粤剧文化中心,率先建成国家级戏曲传承发展示范区,创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柯显东透露,广州粤剧院新址也于2018年9月奠基,今年已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建成后将成为振兴粤剧的发展基地和世界粤剧文化中心。
推动粤剧艺术融合创新,今年粤剧京剧、粤剧潮剧的首度同台专场演出,充分展现了粤剧与其他优秀戏曲的借鉴融合和新生代传承粤剧生机勃发的力量。
为进一步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强化粤剧人才培育,广州先后和国家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精品创作、人才培养、艺术交流、文创产品开发上深度合作,创作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优秀戏曲作品,做到强强联动、合作共赢。打造惠民文化旅游品牌,优化粤剧艺术产品供给。
在问答环节,他介绍了振兴粤剧事业的中长远规划和三年重点工作,“目前我们在2014年振兴粤剧十项工作的基础上,集中资源统筹发力,制定了中长远规划,即打造人才培养工程、传承创新工程、精品创作工程、市场培育工程、推进影像工程、场馆建设工程、院团发展工程。”
柯显东表示,广州争取三年内完成15项重点工作,即:建设粤剧人才梯队;建成广州粤剧院新址;整修提升八和会馆、銮舆堂;开发一条粤剧主题旅游线路;提升“戏剧创作孵化计划”;建立粤剧名家工作室;创作一批粤剧精品剧目;开展粤剧“三进”活动;推进粤剧“走出去”;打造粤剧文化品牌活动;出版一批粤剧研究文献;实施粤剧影像工程;加强粤剧院团建设工作;扶持民营粤剧艺术表演团体;提升粤剧的宣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