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有缘人”相遇,让敦煌文化在年轻人心里“扎根”

导读:关注当下年轻人的文化诉求,深入挖掘一个鲜少触碰的超级文化IP,当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综艺相遇,如何来展现一个历史地域的全貌与内核?作为文化类节目的一个新尝试,《登场了!敦煌》如何来释放“文而化之”的节目力量?影视前哨(ID:yingshiqianshao)专访了爱奇艺沐心人文综艺工作室总经理、节目总制片人何冀兵,挖掘这档节目诞生背后的故事,以及关于文化节目创作的新思考。

文 | 三木

“如果以一个文化大咖为定位展开的节目形态是文化节目1.0时代的话,我觉得在新的环境、语境下,1.0的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我们必须是2.0的版本。而2.0的版本就要选取一个超级文化IP。”在制作《晓说》《圆桌派》等一系列节目后,以文化节目擅长的制片人何冀兵一直在寻求新的突破方向。

直到2020年1月,何冀兵遇到了《登场了!敦煌》。

在他看来,一档文化类型的节目如果要从小众的垂直市场走向更广泛的受众层面,影响更多的人,需要“与超级文化IP进行捆绑”这一前提,而敦煌恰好是“尚未被发掘、被放大的超级文化IP”。

11月18日,由爱奇艺出品、知了青年制作、敦煌研究院指导的原创全景式人文探索节目《登场了!敦煌》播出,节目将镜头瞄准中国西北内陆的千年古域——敦煌,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深入解析以及对国内历史文化探索节目需求的进一步洞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年轻人进行勾连和对话。

一档面对年轻人的文化节目有何不同?全景式的人文探索如何理解?创作者又要如何在文化历史的厚重感与综艺节目的轻松语态中拿捏分寸?带着种种疑问,影视前哨(ID:yingshiqianshao)记者对爱奇艺沐心人文综艺工作室总经理、《登场了!敦煌》总制片人何冀兵进行了专访,和他聊了聊节目创作背后的故事,揭开被黄沙掩盖的辉煌岁月与历史沧桑。

爱奇艺沐心人文综艺工作室总经理、《登场了!敦煌》总制片人 何冀兵

“不是为文化人,而是为年轻观众”

传统文化可以这样重新“播种”

以年轻的方式,讲述亘古如斯的道理,呈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近些年文化类节目尝试的创作路径。但由始至终都在为年轻观众服务的,《登场了!敦煌》独此一份。

“我们不是为文化人做敦煌,我们为年轻的观众做敦煌。”何冀兵介绍,从节目前期策划到立项、方案的形成,以及整个拍摄和制作实施的过程中,“为年轻人做敦煌”是创作团队的核心思路,“敦煌在学术人的心中是圣地,但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

《登场了!敦煌》由汪涵担任敦煌探索团团长,与THE9-谢可寅、钱正昊、李浩源组成“敦煌探索团”和飞行嘉宾“有缘人”一起,以探索的形式深入敦煌腹地,展开一次次关于“探寻、体验、重现”的文化之旅。

“在这个过程中,节目的嘉宾选择一定要让观众有很好的代入感,同时对节目的主题推动具有核心意义”,基于这一核心诉求,何冀兵认为谢可寅、钱正昊、李浩源代表了当前各种各样的年轻人,他们在节目中的成长路径,某种程度上体现着节目对观众的影响。透过他们的视角,《登场了!敦煌》在增强年轻观众的代入感同时,也发挥正向的偶像效应,实现所谓的“文而化之”,吸引观众跟随镜头,走近敦煌。

提及如何在内容主题上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何冀兵认为敦煌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重镇,“可以选取的题材非常多”。一方面,《登场了!敦煌》选择年轻人感兴趣的主题调动观众的观看兴趣;另一方面,通过选取彰显敦煌特殊性及特殊地位的题材,节目逐渐吸引越来越多历史、文化爱好者的了解和关注。

如第二期节目中,“飞天”作为家喻户晓的敦煌符号早已烙印在观众心中,殊不知,“飞天”并非敦煌壁画的“C位”,只是起到装饰性作用的“配角”。而随着节目播出,“学到了”“想亲自看看”“小本本记下来”等弹幕时有出现。这也是《登场了!敦煌》的初心,即用年轻人喜欢的手法、明星、语境,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敦煌、喜欢敦煌、走入敦煌。

此外,敦煌探索团、悬泉客栈、敦煌石窟探秘等节目设定也让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充满趣味。以真人秀为节目载体,《登场了!敦煌》通过专业的制作团队和颇具国民好感度的明星嘉宾,使敦煌文化通过可感知、可探讨、便于理解的方式触达更多年轻人。

节目播出后,观众对节目也存在一些质疑,“当然这些是在我们预料当中的”,何冀兵说,面对来自嘉宾选择、节目深度等方面的争论会越来越多,但这并不是问题,“我们会坚定不移地走这样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就是我们要为年轻人做文化节目,要降低门槛,要让更多人看到,让更多人感知,在更多的人心目当中种下一颗种子,这是我们所坚持的。”

正如每期节目结尾醒目的两行字,时刻提醒着每一个观看节目的观众:“每个中国人,都要来一次敦煌。”

“既关注世俗生活、又关注情感信仰”

全景式展现、年轻态破题敦煌文化

季羡林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

“敦,大也。煌,盛也。”作为多民族文化交汇形成的特色文化,敦煌不仅代表着地域性文化,更兼具国际化禀赋,综艺节目要如何发扬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讲好敦煌故事?

《登场了!敦煌》选择全景式人文探索。

何冀兵解释,《登场了!敦煌》的全景式人文探索可以理解为三个层面:一方面是以莫高窟为核心,辐射到整个大敦煌地区,实现地域空间上的全景式呈现;第二层是节目主题类型的丰富表达,匠心、飞天、运动、潮流、音乐、美食、风俗、英雄、色彩、文书等10个主题,既是敦煌的10个板块,也是敦煌的10种年轻化打开方式;第三层则是节目立意方面的全景,“既关注世俗生活,又关注情感信仰,也关注精神。”

“大漠尽头的无边风月,丝路上的一眼万年。”在如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很难想象一辈子只干一种工作或只做一件事。但在敦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西北沙漠。

从修复壁画60余年的敦煌研究院文物修复专家、大国工匠李云鹤,到70年如一日坚持治沙的一代代治沙人,从甘心做临摹匠的敦煌研究院艺术研究部部长娄婕,到潜心研究飞天舞一生的敦煌舞蹈教授高金荣……跟随节目嘉宾开展一场关于文化的探索,《登场了!敦煌》让很多人发现敦煌不只拥有石窟、壁画、飞天、月牙泉,还有更重要的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与精神。

当首期节目片尾汪涵与三位年轻嘉宾朗读常书鸿先生的家书时,这位从巴黎回国守护敦煌的年轻人,一声“值了”撩拨了多少人。“从物到精神,节目是全方位(展现)的。我们全方位地做节目,其实也是另一个维度上的全景式。”

除了既有播出的主题内容,《登场了!敦煌》后续节目中还将以耳目一新的年轻态话语破题敦煌文化。何冀兵透露,节目第三期以运动为主题,让嘉宾亲自体验骑马、射箭、步打球,探寻古人到底是怎么玩的。

不止于符号化或者为大众所熟知的敦煌文化表达,《登场了!敦煌》还切入当下性的、契合年轻观众审美的文化脉络,无论是敦煌地区学校将飞天舞改编成课间操,还是接下来节目中潮流主题、音乐主题对敦煌元素的传承,当传统文化跨越时空,与现代文明展开对话,何冀兵希望,“节目不仅展现过去的敦煌,也要展现如今的敦煌对整个地区的影响”。

“先做敦煌人,再谈敦煌魂”

让观众“粉”上文化节目并不难

“还有什么犀利的问题,尽管问,什么尖锐的问题都可以来挑战我。”采访进入尾声,何冀兵向记者发出了“邀请”。而谈到节目制作过程中的挑战时,他回忆能够与敦煌如此近距离“接触”,“挺难的”。

从2020年1月18日开始正式着手策划,到11月播出,再到2021年1月节目收官,《登场了!敦煌》整个项目历时长达近一年。“制作时间跨度大、拍摄进度紧张都是难处”,但在他看来,最难的是与敦煌研究院达成合作。

面对业内公认“中国最难搞定的一个文博IP”,《登场了!敦煌》如何与敦煌研究院达成如此密切的全方位合作?

节目组选择像初到敦煌的娄婕一样,先吃敦煌的饭、喝敦煌的水,“先做敦煌人,再谈敦煌魂”。

一方面,前期策划期间,策划团队几乎买了市场上所有关于敦煌的书籍,了解敦煌的前世今生,“近2万块钱的书籍没有一本是相同的”;另一方面,团队主动与当地人交朋友,融入当地的居民生活,了解敦煌文化。用何冀兵的话来说,“我们在整个过程中付出了无数的精力,也做足了所有的工作,用非常虔诚的心和愿力来做这个事情。”

“有缘人”“愿力”“扎根”,总结节目的创作感受时,何冀兵归纳了这3个关键词,“因为有缘,我们才聚到一起制作这档节目,而制作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太多,需要有足够的愿力与扎根的精神”。

正因如此,《登场了!敦煌》才能将诸多千年前的场景“复刻”至今,重现历史上的荣光时刻。何冀兵透露,在运动一集中,观众能看到唐代的曲棍球;而风俗一期中,观众还会亲历千年前的婚礼,“从衣食住行到喜怒哀乐,千年以前先辈们的生活充满成长与魅力”。

通过前期不断努力,节目获得的赞誉与口碑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节目播出后,许多因THE9-谢可寅、钱正昊等嘉宾而观看节目的观众,纷纷表示迷恋上了敦煌,节目组甚至收到一些国外观众的反馈,“一些海外华人家庭看到节目的时候特别高兴,觉得这才是真正他们要追寻的根。”

何冀兵坦言,这些反馈在他预料之中,“这就是节目组的目的”。在他看来,如果视听产品能让更多年轻人、让更多对以敦煌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了解的人,去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岁月长河中历史,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这比做一档成功的节目意义更大”。

总体来看,《登场了!敦煌》综合表现可圈可点,即便不能称得上是完美,但处处体现着节目组的创新,“我们的新,代表着我们想求变,想走不一样的道路,想与更多的年轻人取得更加接地气的连接方式”。可以看到,在摸索文化节目的创新之路上,《登场了!敦煌》是一次通文气、接地气的有益尝试,值得予以持续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