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的“画鸡脚杆”、“豆豆酒”、“打会”,你知道是什么吗?

今天来给大家讲三个泸州的特色,不知道四川其他地区是不是有类似的习惯,说它是泸州的风俗也可以,这三个就是“画鸡脚杆”、“豆豆酒”、“打会”。那么到底是什么呢?听江阳沽酒客慢慢给你摆。

“画鸡脚杆”,现在估计年轻一辈的人不知道了,它不是AA制,却比AA制更有意思。一群人想吃某样东西,钱不够怎么办,就凑在一起,用纸团写上金额,其中一张是跑腿,就是鸡脚杆,金额是买这个吃的总价,进行不同分类,比如五块钱,分成一块、五毛不等,最后有一张是跑腿不出钱,搓成团,大家抓取,如同北方说的抓阄一样。我们叫画鸡脚杆。

抓到跑腿的就拿大家的钱去购买,自己也能免费吃,非常有意思,当然今天不会了,那是我们父辈那个年代搞的游戏罢了,也是当时生活条件差,大家想的方法,打发时光。

今天条件好了,要吃什么都点外卖了,谁还会去画这个鸡脚杆呢?

“豆豆酒”是啥?关于泸州的酒文化其实就是地方特色的东西,其中有一项我们叫做“豆豆酒”,其实我觉得大多数的泸州人知道“豆豆酒”是什么意思,但是为什么要称为“豆豆酒”,却很少有人说的清楚。

我不知道四川其他地区有没有这种说法,反正泸州的“豆豆酒”其实就是葬礼吃丧席。有人把“豆豆”当成“斗斗”泸州话解释成普通话就是凑数的意思,即大家凑起钱财来祭奠死者,丧家则需要在这几天,一日几顿饭菜备好,让客人吃饭。这个就是“豆豆酒”。

四川其他地区一些朋友曾经听说泸州的“豆豆酒”,以外是打平伙AA制,大家凑钱吃饭喝酒,其实不是。显然他们把豆和凑的意思搞混淆了。

那么为啥子泸州这边要在丧礼宴席上称为“豆豆酒”呢?其实说法有多种,沽酒客采用以下这种,今天丧席其实荤素都有,以前不是,丧席一般是素席,泸州有一种麻豆子,会专门用在这种素席上,代表一种丧席的标准,今天有的并不讲究这些,好吃都爱。

但是泸州农村来说,整麻豆豆是要在丧席上才出现的,要说婚礼寿宴上来说的话,用了这道菜恐怕就是有点不大对劲了。

但是今天丧礼城区跟农村区别还是比较大,但是请客吃饭,不可能纯粹素席,早就没有严格按照此类规矩了,移风易俗此一时彼一时,不过“豆豆酒”的叫法乡村还是大多数会这样说,但是不代表泸州都是。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有这个说法呢。

“打会”的年代一去不复返,这是民间最古老的抱团取暖方式。其实八零后是没有见过打会的,打会不仅仅在泸州,全川甚至其他地区都曾经流行过。

那么啥子是打会呢?打会,又称上会,为延续许多年的一种民间资金互助的方式。打会的发起人,俗称“请会”的“会头”,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班的一族是全靠工资收入来养家度日子的,但普遍存在是工资收入低,更谈不上有其他的额外收入了。

往往遇到家中急需办的事,如人口多了住房拥挤不够住了,急需建新房子或买房子;子女长大了,到了娶亲嫁女的年龄。这都需要当家人的手中储备一定金额的钱币,如一旦手中的钱不够花销的,那就得采用请会的方式,来筹集个整倬(整笔)钱,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些大事给办了。

“打会”起源也不知道何时,不过曾经看到清朝人傅崇矩在《成都通览》中解释请会含义时,说是“集资筹款也”。并具体叙述请会的过程:成都人筹款有请会一法。系约合亲友,集资为众,出资多少,以名次先后定之。证明清朝就有了,但是可能更早。

民间“打会”,好不好不评说,这种早期集资模式,肯定问题多多,旧时的市井俗语中有“愿做鸨头不当会头”。说的意思是上会的人标到会,得会钱后,其所上的会还未上完,还得继续交纳会钱,直至将会上完为止,这是守信用的上会人。

但也有极少数缺乏诚实守信的上会人,在得到会钱后,便不守信用找出种种借口理由拖延时间,不交纳剩余的“饿会”钱,甚至躲躲藏藏不见人影一走百了。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会头就得自己掏腰包垫付会钱给得会人,如果像这种情况反复出现,会头也垫付不起了,那就是人们常说的“上的会瘫了”。

不过这些地方民俗,如今都基本不存在了,倒是泸州的“豆豆酒”还没有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