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城市民准入榜:在大城市留下来 没你想得那么难

以下文章来源于唯一的城

文 | 南方周末研究员 危昱萍 郭倩倩

排版设计 | 实习生 石登江 谭华玮

责任编辑 | 戴春晨

中国城市扩张步履不停。

过去五年,中国的城市新增了将近1亿人口。深圳、广州、成都、重庆等多个城市,常住人口增量均超过100万。

对外来人口来说,成为常住人口不难,难的是成为有当地户口的市民。这种难,也造成了国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之间高达16%的差距。

在大城市漂泊,多少人能有底气喊出“我是XX人”?城镇化率普遍超过70%的各大城市,人们到底需要越过什么样的门槛,才能获得“准入”的门票?

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推出《中国34城市民准入榜》,从流动自由就业自由创业自由落户自由四个维度衡量一个人成为“真正的市民”的难度,回答深度城镇化阶段的“城市化”之问。评价对象与此前发布的《中国34城公共空间体验榜》、《中国34城生活压力榜》一致。

评价结果显示,“来了就是深圳人”所言不虚,深圳的市民准入得分最高,与其它城市拉开了差距;广州比较均衡,没有特别明显的短板,总分合计排名第二;南昌凭借最为宽松的落户政策,拿下第三;紧跟其后的几大城市分别是北京、杭州、沈阳、东莞、佛山。

在我们评估的34座样本城市中,珠三角地区表现尤为亮眼,深圳、广州、东莞、佛山四座城市全部进入前十。沈阳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在人口净流出的劣势下,以宽松的落户政策展现出奋力吸纳人口的拼搏姿态。

哈尔滨、贵阳、长春三座城市得分最低,分别在就业自由、创业自由、流动自由方面测评分值靠后。

鉴于此,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认为,当前,地方政府的“市民准入竞争”整体处于胶着状态,一线和非一线城市各有优势。特别是以南昌为代表的二线城市,落实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后,将大大提高对人口的吸纳力。在此基础上,它们还需要改善创新设施和创新环境,让更多人来了愿意留下来。

“市民准入榜”的“混战”,又为理想之城的最终评比增加了不确定性。

以下是分指标分析:

1

自由流动值:佛山进前三,长沙潜力股

进城第一步,成为城市常住人口。

我们用流动自由值衡量一地常住人口的变动。三个指标包括城镇化率近五年新增当前常住人口数量,代表城市过去多年、近五年和最新的常住人口活力。

经测算,大城市的流动自由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性。前十名中,珠三角地区独占四席,成渝都市圈、长三角地区分别拿下两席。

具体来看,深圳、广州、佛山占据前三。三座城市早早地开始工业化之路,城镇化率都在85%以上。佛山城镇化率高达95%,仅次于深圳。

正如著名的城市规划师、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袁奇峰所说,佛山的城镇化是一个工业化的故事。工业化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助推佛山常住人口突破800万大关。这座城市当前人口红利依旧可观。

令人疑惑的是,城镇化率超90%、常住人口超800万的东莞,近五年新增常住人口仅12.14万人,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语境下,“世界工厂”对打工人的吸引度下降,而高端人才引进有限,致使人口增长缓慢。

成都位列第四,这主要因为过去五年吸引了200多万常住人口,增量仅次于深圳、广州。剔除2016年并入简阳市带来的增量,成都新增常住人口的数量也很可观。

作为传统务工大省的省会,成都取得这一成就并不容易。

我们认为,一方面,近些年来产业布局和投资从沿海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成都作为西部中心城市、成渝都市圈的核心城市首先受益;另一方面,成都自身抓住机遇,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新兴服务业等新经济企业,GDP达1.7万亿还实现了7.8%的增速。

长江中游中心城市长沙,同样因为常住人口增量大从而提高了流动自由值,排名第15位。2019年长沙常住人口不到1000万,过去五年新增108.3万,增量比千万人口城市武汉还多。去年新增常住人口23.98万人,在中部六省会中排名第一。

与其他中部省会城市相比,长沙在省内并不强势,首位度不如成都、西安和武汉。能吸引到如此多的常住人口,我们认为有三点原因。

首先,长沙家底厚。长沙2017年加入“万亿元GDP俱乐部”,这两年GDP排位虽有下降,今年反超无锡、青岛等城市的潜力很大。

长沙家底厚还体现在厚重的制造业上。长沙作为全国重要制造业基地,制造业在长沙经济格局中占比达1/3,并且结构较好,重化工业少,历史包袱轻,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特别是长沙的工程机械、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制造业都形成了千亿产业集群,是长沙新基建的强力后盾。

其次,长沙生活压力低,对制造业从业人员友好。在《中国34城生活压力榜》中,长沙生活压力排名倒数第六,是中部六省会中生活压力最低的城市。其中,长沙相对低位的房价,是其他城市无法企及的优势。

第三,长沙求贤若渴。长沙对急需的工程师和创新人才针对性地降低落户门槛。围绕22条优势产业链人才需求,近两年累计发放人才奖补资金近12亿元。

上海、北京两座大城市退出前四行列,分别排在第5、7名。这一结果并不意外,两座城市的中心城区外仍有相当数量的农业人口,城镇化率低于深圳、佛山、东莞等地。常住人口数量在2000万人以上,五年内新增常住人口只有2万人左右,严苛的人口规模控制政策效果显著。

东北地区四座城市皆处在下游位置,沈阳、大连分别位列第20、25名,长春、哈尔滨占据倒数第一、第二名。沈阳、大连是东北最有活力的两座城市,城镇化率较高。长春是34座城市中城镇化率最低的城市,户籍人口中乡村人口数量多于城镇人口。

泉州的表现出乎意料,流动自由排名倒数第三。这座常住人口达874万人的城市,GDP多年来位列省域第一,离“万亿GDP俱乐部”仅一步之遥。

然而,泉州的城市化水平和亮眼的GDP并不匹配。和省内的福州、厦门相比,和同为工业城市的佛山相比,泉州的人口聚集能力更弱。这座城市城镇化率不到70%,5年来常住人口增量仅30万。至今,泉州城区人口不到200万,这也是泉州没有地铁修建资格的原因。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重点城市的流动自由态势已发生重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人口长期向超大城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聚集。

近五年,北京、上海两大超级城市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人口吸引力下滑;珠三角地区人口流动出现分化,东莞显著落后于深广佛;长三角地区内部也同样现分化迹象,浙江两座大城市流动自由度表现均优于江苏同类城市。中西部城市人口外流减缓,成都、西安、长沙等中心城市人口流入颇丰。

2

就业自由值:在上海找工作最难?

有没有一份好工作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在城市生存。

就业乃民生之本,目前我国衡量就业状况的统计指标有两个,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调查失业率。前者数据充足,后者仅部分城市公布,因此我们用登记失业率来衡量一地的就业自由。登记失业率越高,就业自由得分越低,排名越靠后。

测算结果显示,东部沿海工业城市就业状况较好。其中,泉州登记失业率最低,仅1.05%。登记失业率低于2%的还有东莞、北京、宁波、南京、无锡、杭州、郑州、苏州等城市。

不过,上海、天津两座超大城市的就业状况令人吃惊。上海登记失业率最高,为3.6%,天津为3.53%。与之对比,深圳失业率为2.18%,广州为2.15%,北京仅为1.3%。

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并不意味着上海就业局势令人担忧。3.6%的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较为稳定。过去五年,上海每年都新增58-60万个岗位,去年完成了106.64万人的职业培训。

此外,登记失业率不能完全反映实际就业状况。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周岁至退休年龄),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失业登记的人员。这就完全将外来务工人员排除在外,而且无法确保失业者都会主动登记。

因此,2018年起,国家统计局开始公布调查失业率,统计范围包括城镇常住人口,也不要求失业登记、不限定户籍等。

2019年,上海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4.3%以内,北京各季度调查失业率分别为4.0%、4.2%、4.2%和4.0%,全国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0%—5.3%之间。

3

创业自由值:北上广深真的变成北上“杭”深了?

就业之外,创业自由值也是衡量城市市民准入的关键指标。它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发展动力,对人口的潜在吸引力。

我们选取来自第三方机构的创新环境要素创新设施要素数据,评估城市的创业自由值。

测算结果显示,北京、上海、深圳构成第一梯队,创业者在这些城市最为自由。其中,北京创新环境、创新设施都排名第一,实力超绝。

广州跌出第一梯队,与杭州、重庆、天津、成都分别排在第4-8名。杭州创业自由势头凶猛,正在向广州发起挑战,冲击一线。杭州是创新活力之城,创业创新已成为城市价值导向,独角兽数量仅次于北上深。

上海、杭州之外,长三角地区还有苏州、南京等城市进入榜单前十五名,区域优势显著。区域内部城市互补,上海的金融、研发、对外贸易,杭州的互联网信息产业,苏州的高科技制造,南京的科教资源,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产生协同效应,造就了长三角地区创新创业的蓬勃发展。

武汉、重庆、成都作为南方中西部的代表城市,也是国内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基础条件良好的城市。它们对中西部城市的创新辐射和带动能力十分强劲。

4

落户自由值:南昌最热情 青岛冷冰冰

有住所有工作,在哪里最容易成为有户口的市民?

按照国务院部署,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点人群落户限制,鼓励有条件的Ⅰ型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取消郊区新区落户限制。

各大城市落户政策五花八门,为此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特研发了一套城市落户政策评估体系,从(积分)落户政策积分落户评估人才落户评估制度创新四方面,定量评估34座城市今年10月前实施的落户政策。

评估发现,各大城市落户自由值既有符合普遍认知之处,也有出人意料的结论。

落户最自由的城市是南昌市,超大城市沈阳紧随其后;进入前十的II型大城市还有石家庄、乌鲁木齐和泉州。

南昌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势在必行。在中部各省会城市中,南昌实力较弱,是唯一一个II型大城市,与太原同为二线城市。在研究中心此前发布的《34城公共空间体验榜》中,南昌排名倒数第三;在《34城生活压力榜》中,南昌生活压力高于郑州和长沙。

与合肥等强省会城市相比,南昌市对省内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南昌市新增常住人口自2017年起逐年减少,去年仅5.5万人,同比仅增长0.99%。

南昌高等教育资源也比合肥、长沙、武汉等城市匮乏,且留不住大学毕业生。南昌大学2019届毕业生中,省内就业占比不到50%。省内生源中约46%的在外省就业,省外生源在江西就业的不到1/3。

沈阳面临的人口困境与南昌类似,因此即使身为超大城市和新一线城市,沈阳也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念技校或职校、有初级以上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有正规工作、交社保、个体经商、买房、同户随迁都可落户。

从4月2日实施新政到4月10日17时,通过落户新政,沈阳已迎来2200名“新市民”。其中,人才引进450人、具备技能等级证书就业创业人员24人、购房落户955人、三投靠落户771人。

中部城市中,长沙落户门槛最低。更为高调的郑州、西安、成都等城市,实际落户门槛反而更高。

超大城市毫无疑问是落户限制最多的城市,北京落户自由度倒数第一,上海、重庆并列倒数第二。

2020年4月9日公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探索推动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

宁波率先响应。9月11日起,在宁波市合法稳定就业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的,在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一市”缴纳的社会保险在申请落户时可累计纳入该市缴纳年限。

广州也在酝酿中。正在修订中的《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提出,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的人才入户积分,在广州可获累计认可。

人口聚集后,如何吸引更多人愿意长期留在一座城市,考验城市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接下来,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将推出《34城市民待遇榜》,衡量城市的教育、医疗、生态环境、政府服务等软环境建设。

【数据来源】

流动自由:包含城镇化率、2019年常住人口数量、近五年新增常住人口数量,数据均来源于各市统计局;

就业自由:主要为201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来源于各市统计局;

创业自由:包含创新环境、创新设施,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中心、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全球城市创新创业活力排行榜》;

落户自由:南方周末根据城市主要落户方式设置评估体系,对于各市落户政策进行打分评估。

数据处理:郭倩倩 邓丽萍 石登江 谭华玮 向玺如 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