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72岁农民绘出咸阳版《清明上河图》!

客观真实、记录身边发生的一切

72岁的咸阳农民画家王云以火为墨,用焊笔勾勒着他记忆中的老咸阳,在他笔下的老咸阳既有山水之美,又有民俗之趣,保留着那份难得的乡愁。“今年我正在创作的《沣水清流润长安》30米卷轴,除了秦岭之巅到沣水之畔著名风物,还会保留那个年代的繁华风貌。” 

务农之余不忘绘画 繁华古渡、伟岸城墙根植在童年记忆

1949年,王云出生于离咸阳城不远的一个郊区乡村,自幼喜欢画画,在初中毕业考取美术专业学校时意外失利。那个年代除了务农也没啥出路,但因为家离咸阳城近,王云给生产队做工,每周仍会去城里好几趟。咸阳城墙的雄伟,古渡的繁华以及商铺林立的老街就这样从小扎根在了他的脑海里。

农闲的时候,村里的宣传标语、宣传画都是王云来绘制,这个爱好让他没想到会成为一辈子的手艺。改革开放后,为了养活一大家子,王云在城里摆了一个摊子卖画,内容大多是山水、年画这类,知道他农民的身份后,许多人慕名求画,朴实低调的他多是半卖半送地答应了,这门手艺让他度过了那个艰难岁月。

烙画绘就老咸阳市井风情  被誉为咸阳版《清明上河图》

真正与烙画结缘,并将展示老咸阳风土人情作为毕生创作主题的时候,王云已51岁。“2000年的时候,感觉自己画了大半辈子,孩子也已经大了,就想给自己留点什么,那时候老咸阳的风貌总是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恰巧那时候,一位朋友希望他用焊笔给自家房梁画一幅山水,王云发现烙笔的乐趣,并将其作为毕生的创作方式。

11月30日,在咸阳市清渭楼书画街上一间不起眼的工作室内,王云正在潜心作画。如今儿孙均已长大,这片小天地成为他的精神归宿。在这里,他潜心创作的《咸阳春秋图》被誉为咸阳版的《清明上河图》,过去咸阳的九个城门悉数落于笔下,摩肩接踵的各色人等,不少已经消失的老字号店铺,让人依稀又回到那个繁华的咸阳市井。

在王云的工作室内,他创作的烙画既有在木板上的,也有宣纸上的,根据焊笔角度、力度的不同, 凸凹不平的肌理变化十分自然明暗面丰富的浮雕效果,让山水人物栩栩如生,既有素描的精准,又不失传统水墨画的氤氲之美。

如今,王云创作的多幅烙画作为咸阳名片,被省市相关单位送给国内外的友人,许多作品被陈列在咸阳城大大小小的楼堂馆所。他的火烙画制作技艺还被纳入了渭城区非遗传承项目。

为后代留住乡愁 “只要有人想学,我都会免费教”

“我从小在古渡边上长大,见证了咸阳市这些年的沧桑变化,不能让过去的事就这样消失了。”如今,王云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他希望能把根植在记忆中的咸阳城墙、老街道记录下来,为子孙们保留一份记忆。

说到非遗的传承,王云非常乐观,如今的社会越来越重视继承传统,他们小区有好几个孩子喜欢画画,他都会免费传授,“只要有人想学烙画,我都会尽心教他们,保留这份文化遗产。”

今年疫情期间,看到全村上下一心抗击疫情,他非常感动,用自己的焊笔创作了多幅抗疫主题烙画作品,至今翻出来都对这段历史记忆犹新。

“今年虽然已经72岁了,但我觉得现在才是最好的创作时期,不为名利,真真正正按着自己的记忆构思,争取出更多好作品。”王云介绍,他今年创作的30米长卷《沣水清流润长安》已基本创作完成,既保留了秦岭之巅诸多山水风貌,也有草堂烟雾、沣水碧波等人文风貌,里面大大小小的人物上百人,让更多人追忆到咸阳曾经的农耕文化生活。

来源:咸阳咸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