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发展支柱产业 接续乡村振兴

我叫马超,2019年7月,由安顺市医疗保障局派驻紫云县宗地镇德昭村。

作为第一书记,无论是政策引导,还是产业发展,都要对政策明白于心,不能当门外汉。驻村之初,为了尽快了解村情实际,主动与原驻村第一书记进行学习交流,同时找差距、补短板、谋划产业。

虽然紫云已经退出贫困县序列,但脱贫攻坚工作并没有结束。如何高质量持续巩固脱贫成效,接续乡村振兴,成为了我和广大战友的工作重心。

“德昭槽子”是村里仅有的一处坝区,以蔬菜种植为主。产业虽然有了,但结构还是比较单一。要巩固脱贫成效,壮大村集体经济,接续乡村振兴,村里必须要有自己的主导产业。由于我们的山坡地比较多,为了把这些有效资源利用好,我把主意打到了刺梨新品种“贵龙5号”的种植上。

我们专门邀请专家对德昭的气候、海拔等条件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为适宜刺梨栽种。

为了提高群众对这项产业的积极性,我特意带领村支两委负责人和群众代表到镇宁县革利乡进行考察,怎么种、如何管理、经济效益好不好等等,通过眼见为实,让大家鼓起信心。

另外,通过协调,革利乡将无偿帮扶德昭5万株苗,并签订帮扶合作协议,解决我们的市场销路问题。

现在,我们正在挨家挨户开展动员工作,鼓励群众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种植。能种则种,争取把荒山变金山。

在没有来驻村前,群众对产业的发展信心严重不足,甚至有村干部认为山旮旯里种不出东西来。所以,在动员群众流转土地时,吃了许多闭门羹。有一个叫松塘组的村民小组,甚至连驻村民警都觉得那里的工作难以开展。

其实,不是群众不支持,而是他们对政策不了解。既然来驻村,就要把堵在我们与群众之间的这堵面推倒。通过多次深入松塘,一家一户去给群众算好“经济账”,从那以后,松塘再也没有开不下去的群众会。

所以,这次在动员刺梨种植时,得到了许多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目前,该时节不适宜刺梨栽种,待到栽种季节,我想,“石旮旯里找门道,刺梨花中百姓笑”的愿望就会得以实现。(陈志松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