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答红星新闻:破除唯论文、唯SCI论,对学术不端坚决零容忍

12月3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成就。针对我国高校的科研成果,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介绍,在2016~2019年,高校科技经费总额近8千亿元,而高校科研经费支撑起了我国80万硕士和30万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现实里,部分高校仍存在学术不端等现象,而唯论文、唯SCI论等风气也同样在高校中有迹可循,如何扭转科研学风也成了备受关注的话题。就此,雷朝滋在会上回应红星新闻表示,要坚决破除高校唯论文、唯SCI、唯影响因子论的思想,并坚决要求对学术不端零容忍。

▲雷朝滋出席发布会并回答红星新闻记者提问

教育部:2016~2019年

高校科技经费总额近8千亿元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更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雷朝滋在会上介绍,目前我国高校建有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聚集60%以上的全国高层次人才,高校两院院士在全国院士总数中占比超过40%。

据雷朝滋透露,2016~2019年,高校科技经费总额达到7820.8亿元。其中,理工农医类R&D(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3.5万人年增长至28.94万人年,增幅23%。从科研成果来看,“十三五”以来,高校获得7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60%以上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牵头完成50%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在‘十三五’期间,高校科研支撑了280万硕士和30万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雷朝滋介绍,根据《2019高校创新能力监测报告》数据,在普通高校中,有53.9%的本科生参与过教师科研课题,12.8%的本科生参加过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学术大赛;65.0%的研究生参与过企业委托科研项目,20.9%的研究生独立在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

高校学术风气如何扭转?

教育部:破除唯论文、唯SCI论

前不久,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张裕卿学术造假事件引发舆论关注。事发后,天津大学对张裕卿作出解聘处理。

那么,高校科研工作中存在的学术风气不正等问题该如何纠正?就此,雷朝滋在会上回应红星新闻记者称,要健全科研诚信机制,对学术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高压态势,对查实的严肃处理,绝不姑息。同时,还需加强对科学道德、学术不端、科技伦理的理论研究,完善科研诚信制度建设,持续推进高校学风建设“三落实、三公开”。

实际上,教育部此前已针对高校科技工作提出了“转学风、提质量”的攻坚行动。对于该行动的实施原因,雷朝滋在会上告诉红星新闻,高校科技创新虽取得巨大成就,但对标对标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任务的要求,还是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足。

如何弥补当下高校科技创新中的短板不足?雷朝滋表示,高校需要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树立正确的政策导向。他介绍称,教育部此前先后出台了《关于提升高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就是为提高专利质量挤专利水分、挤专利泡沫,目的是促进成果转化,提升专利转化率。

雷朝滋强调:“要破除SCI至上,特别是破除唯数量、唯论文、唯SCI、唯影响因子论的思想观念,倡导潜心学问、水到渠成的科研生态文化。”

红星新闻记者 赵倩 实习记者 杨雨奇 北京报道

编辑 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