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倒计时•美丽乡村|脱贫颜色 美丽乡村

编者按
图片
美丽乡村建设是基于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整体要求,从源头上整治农村环境的脏乱差,继而以产业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美丽乡村,不仅要“美在环境”,更要“富足口袋”。
走在扶贫村庄,环山公路蜿蜒曲折,流水青山迤逦翠绿;一幢幢或白、或黄的民居错落有致,一棵棵树木傲然挺立,一条条村道整洁干净……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有序进行,一幅幅水墨画似的新农村画卷徐徐铺开。
为了全面展现人民法院在保障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中的作为和担当,笔者以人民法院保障贫困地区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举措为中心,对相关案件的审判和扶贫干部的故事进行了深入报道。
“穷苦”已到站 下一站是“幸福”
来自人民法院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观察
文 | 常翔宇
“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和目标。如果把中国乡村比作一幅画,如今,这幅画上的层次感正变得越来越丰富,色调也越来越鲜亮,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正逐渐成为现实。
古语云:“农者,天下之本也。”“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道出了我国国情下“中国乡村”之于中国的重要性,也刻画了“美丽乡村”在习近平总书记心间的模样。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以脚步丈量土地,饱含对乡土中国的牵挂。在陕西、山西考察时,称赞小木耳、黄花菜大产业;在江西井冈山考察时,强调“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在湖南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
新中国七十余年的农村发展之路,实际上是一条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脱贫路、振兴路。在这幅越来越立体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里,生活的奔头、田园的秀美、乡土的润泽、产业的现代化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初秋时节,风景如画。在江西,举目眺望赣鄱新农村,时而田畴交错,时而碧水绕村,时而花树辉映;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富有土族特色的新房错落有致,产业扶持等系列扶贫政策的落地使该县大变模样;
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朱桥乡九保村,大棚里种满了各类食用菌,村民小心翼翼地从菌棒上采下蘑菇,放进筐里运往冷库,等待统一装箱销售。通过扶贫小额信贷,整个村子实现稳定脱贫……
一个个村庄、一片片沃野的蜕变,让人们直观感受到中国的发展,亦能从中体味到民众不断提升的幸福感。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振兴之路已经铺就。雄关漫道,苍山如海。在扶贫的伟大征程中,法院人俯下身子,为构建美丽中国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走上富裕生活的大道
已是2020年9月8日22时15分,在江西省龙南市杨村镇黄坑村扶贫车间里,仍然有10多位群众在忙碌着:或是安装塑料插花,或是生产一次性鞋套……管理车间的党员干部小杨已经催过两遍了,大家还是说要再做一会儿。45岁的贫困户朱清兰是村里的保洁员,白天忙了一天,晚饭后又早早地来到扶贫车间赶工。想到大女儿明年就要考大学了,朱清兰觉得累一些值得。
黄坑村地处赣粤交界 ,这个拥有4200多人口的边远山村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7户,共计432人。2018年初,江西省赣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辛士俊被派驻到黄坑村担任第一书记。
2019年,扶贫工作队争取到39万元的资金,建起了300平方米的标准化扶贫车间。新车间紧挨黄坑小学,就业群众可一边照顾小孩读书,一边在车间就业挣钱,二者兼顾。
截至目前,到车间上班的贫困群众已超过40人,甚至晚上也有不少群众主动到车间加班。扶贫工作队和群众算过细账:2019年,扶贫车间共发出工资10.7万元,贫困群众年人均增收5520元,有的群众月工资可超千元,在车间就业的贫困户已经全部实现脱贫。与此同时,扶贫车间还为村集体年创收7万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30万元。
“扶贫车间贫困群众天天有班上,月月有钱挣,是真正的脱贫梦想‘加油站’。”第一书记辛士俊说。
图片
>>2020年9月,江西省龙南市黄坑村扶贫车间给贫困户发放工资 摄影 常翔宇
“亿万千百十,皆起于一”,这个“一”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是跨越贫困线。他曾说:“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知青插队经历和基层工作经历,让习近平总书记深知中国乡村的匮乏艰苦。“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表达,体现了他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了解。
获得感不能仅是吃饱肚子,同时,要实现农村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有7.7亿人,2020年,即将全部脱贫。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至此将得到历史性解决。
“多亏了章书记帮忙,我的产业才有了这样的规模。”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含香村的村民周各龙感激地说道。
周各龙家里非常困难,家中两位老人身患重病,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在产业奖补资金的扶持下,周各龙萌生了养殖致富的念头。他找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谭焕森,希望听一下这位书记的意见。听完周各龙的想法,谭焕森鼓励周各龙放心去做,其他的问题交给自己。就这样,谭焕森通过各种努力,帮助他落实了30亩油茶苗和1.2万元标准化蚕房建设资金、产业奖补资金等,共落实产业发展物资价值3万余元。
通过夫妻二人的辛勤劳作,周各龙的家庭实现了当年脱贫。然而,周各龙并没有停下发展产业的脚步,家庭农场成为了他的下一个发展目标。种桑养蚕中一点一滴的积累,全被周各龙拿了出来,投入到了家庭农场的建设中。如今,周各龙的家庭农场已经初见成效,发展成为占地40余亩,集油茶种植、肉鸭养殖、肉鸡养殖、肉猪养殖等多元化产业的家庭农场,年产值近10万元。
两年半来,含香村大力推动贫困户产业发展,加强产业转型,扩大产业规模,共为贫困户落实产业奖补资金近400万元,建成两个年产值达20万元以上的村级产业示范基地,有效带动贫困户142户。
在安徽省泾县茂林镇奎峰村,安徽宣城市中级人民法院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喻民庆和农户们正站在香菇种植大棚门口,眼睛朝着进村的公路望去。“来了!来了!快准备!”随着喻民庆的话音刚落,两辆货车缓缓驶入。顿时,喻民庆和农户们忙碌了起来。村支书吴宗保笑着介绍道:“喻队长的新思路为我们找到了‘公司+能人大户+贫困户’的扶贫新模式。村民们的收入也因此增加了不少。”
2018年,在宣城中院的帮扶下,奎峰村动工建设香菇种植基地,成立奎峰香菇食用菌公司。目前,香菇种植基地已扩大到16个香菇大棚,还在筹建4个恒温大棚,一年纯收入预期可达20万元左右。
黄牛养殖基地、香菇种植、蔬菜种植……通过两年时间,这个曾发生过“皖南事变”的奎峰村,发展起了诸多致富产业。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收入也逐年增长。如今的奎峰村,处处可见一座座小洋房,门前种植着各式花朵。伴着秋日的阳光,一幅田园秋日图被勾勒出来。
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时尚”
“想妈妈,但踢球的时候就不想。当时什么都忘了。”利用暑假,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石门乡石门民族中学足球队的王蝶参与了一场充实而又快乐的集训。
曾经,地处贵州大山深处的石门民族中学,晴天时满校园的灰尘,雨天时遍地泥泞。如今,这里基础设施、寄宿条件从无到有,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满足需求。学校还与专业足球俱乐部合作,让更多孩子了解并喜欢足球。“长大想当球星。”“想带爸妈环游世界。”……汗水、奔跑和希望构成了孩子们2020年的夏天。
中国乡村之美,不仅美在肌体,还要美在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习近平的这些论述,强调了中国乡村建设过程中外在与内涵、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扶贫更要守护华夏文明的基因密码。
地处中原的河南省宁陵县、睢县,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定点扶贫县。25年来,最高人民法院的定点扶贫工作从未间断,将全面依法治国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相融合,将司法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创建出独具特色的“司法+”扶贫模式,助推文明乡村建设。
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司法扶智”不可或缺。为切实提高基层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履职能力,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国家法官学院河南分院开展“脱贫攻坚——千名农村党支部书记进课堂”活动。2017年以来,睢县、宁陵两县全部行政村的上千名党支部书记参加了培训。不仅如此,定点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最高人民法院每年都会组织睢县重点贫困村保庙村和梁庄小学师生在北京开展“爱国·法治”主题夏令营活动,师生们参观游览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庭、中国法院博物馆、天安门、故宫等教育基地和名胜古迹,并身临其境坐到法官席上模拟审判。
中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谈及乡村文明之于中华文明的特殊意义:“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这些话语道出了华夏子孙血液里浓浓的“乡土情结”。
在甘肃省临夏县尹集镇新发村,有一支平均年龄70岁的老党员合唱团。每逢集庆节点,老党员们都拿出自家的乐器,来到人员聚集的广场、村头,为当地的老百姓们宣传党和国家的惠农富农政策,用简单而快乐的形式释放正能量。作为帮扶临夏县的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扶贫工作队以此为依托,深入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帮助村里成立了以老党员为主的太子山文艺队,积极争取各方资金为文艺队“搭台唱戏”。“通过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里赌博、酗酒的人明显减少了,邻里关系和谐了。”文艺队队长裴殿魁笑着说。
这只是甘肃高院在临夏县尹集镇、刁祁镇8个贫困村营造精神扶贫浓厚宣传氛围的一个缩影。为激发贫困群众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的内生动力,营造“脱贫光荣”的良好氛围,培育良好的乡风民风,甘肃高院先后在帮扶村开展了院机关基层党支部与贫困村党支部结对共建主题党日活动,“迎新春、送健康、送祝福”义诊、赠春联活动,干警义务栽种啤特果经济林活动,“法润脱贫”“法润乡村”“送法进村、模拟开庭”等法律咨询和宣传活动。
同心掬得满庭芳,最是文明花开时。乡风文明建设不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强化,文明创建活动稳步开展。伴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一幅富裕、文明、和谐的壮美画卷,正在祖国广袤的农村舒展开来。
打造农村现代化蓝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讲了一个“金扁担”的故事:当年在陕北黄土地上,乡亲们告诉习近平,最大的期盼就是“将来干活挑着金扁担”。习近平总书记说:“我想这个目标也在实现中。‘金扁担’,我把它理解为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正让农业在中国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现代农业发展空间仍然很大,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金扁担”这个令习近平总书记难忘的小故事,浸透着他始终不渝的为民情怀,饱含着他对亿万乡亲的深深牵挂,寄托着他对乡村振兴的殷殷期盼。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央一号文件持续锁定“三农”……这些独立又互有叠合的治国理政“大项目”,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关于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也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乡村“走向”的思考和布阵。
“这一批火龙果产量在45万斤左右,预计收入180万元。”这几天,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新业火龙果基地的老板傅俊明在聊起基地的发展时,喜上眉梢。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沙河镇沙河村位于博白县中西部,全村共有8893人,贫困户有183户,共923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三五”期间评定的重点贫困村。
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定点帮扶沙河村,成为沙河村脱贫“后盾”单位。“他们来了以后,修了水渠、道路,重新建了村综合服务中心、学校,建成了产业合作社……村里的喜事一件连着一件。”提起这些年的变化,村民们个个赞不绝口。
几年时间里,玉林中院先后组织干警与92户贫困户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并派出驻村第一书记到村里开展扶贫工作。在他们的帮助下,沙河村先后确立6个水利设施建设项目,投入资金65万元,重建脚板冲陂头至晒谷岭水渠道76米、新建花石根水库至黄泥塘渠道220米、维修花石根水库河湖垌渠道防渗墙430米,修缮村屯道路1.2公里,完成债券扶贫道路5.84公里,完成危房改造82户,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为沙河村安装太阳能路灯115盏,硬化篮球场2个。同时,扶贫干警深挖本村特色,发展起了火龙果、番石榴、沃柑、红心蜜柚等经济型水果种植产业,并已成立4个专业合作社。
图片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和凤凰县人民法院的法官向赶集群众发放普法宣传资料
图片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人民法院干警玉薇(右一)在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
为了充分发挥产业对沙河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玉林中院还先后协调申请130万元专项资金投入到河兴果树专业种植合作社和新业火龙果专业种植合作社,有效解决了合作社的资金难题,扩大了火龙果种植规模。
沙河村的巨变是我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关停矿山和水泥厂的浙江余村,空气好了,景色美了,走上了一条特色旅游之路;生态脆弱的大西北,将生态保护和农业、旅游发展结合,探索稻渔空间生态观光园,农民实现增收……这些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走过的地方,正在践行着“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的样本。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为无数人塑造了宁静田园梦:蜿蜒的大山,隔离出一个远离祸乱、鸡犬相闻的桃花源。湖南省桃源县理公港镇杨公桥村武陵山脉深处,有着不输于桃花源的美丽风景,但深居大山的贫穷却阻断了那里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14年,该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18户,共1194人。
2016年,湖南省桃源县人民法院扶贫工作队进驻杨公桥村,全面开展精准扶贫工作。4年来,桃源法院协同各“后盾”单位先后为该村修建了杨公桥片和马进洞片电力网改工程,修建了黎家坪大桥、黎家坪滚水坝、五关山旅游公路、白岩堉主干渠、郭家堉等5口骨干堰整修工程,对农村公路硬化工程4000米,21组渠沟硬化400米,16组渡槽维修。共落实享受国家政策帮扶类资金约260万元,争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约860万元,油茶、草本咖啡等产业发展初见成效,村级日常事务开展有序。
同时,工作队因地制宜,为助力杨公桥村脱贫攻坚工作,实现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稳步增长,针对村产业基础差、底子薄、产业结构不优、农户积极性不高等现状,依据高山、绿色、富硒的产业理念,实施村级产业振兴战略,利用本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发掘推广油茶产业、白芷基地、草本咖啡基地等。乡村旧貌换了新颜,家乡也有了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项目,收入得到稳步提升,乡亲们脸上都堆满了笑容,桃源县也成了村民心爱的“桃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一系列举措,确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中央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在前所未有的力度之下,中国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新阶段。经历过苦难岁月的老一辈人常说,祖祖辈辈都觉得能吃上窝窝头再就口咸菜就算十分满足。如今,7亿人口成功脱贫,人们的愿望,也从“填饱肚子”,跨越到“过好日子”。
华西村、桑岗村、驼巷村、大寨……中国无数个乡村脱贫的轨迹构成了中国脱贫道路上最生动的风景。回望这一段路程,不禁感叹与自豪,中国成为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有组织、有计划地大规模扶贫开发,尤其是精准扶贫方略的实施,走出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为全球减贫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农村经历了沧桑巨变,千万法院人的运笔,正描绘出五彩缤纷的画卷。
本期封面及目录
《中国审判》杂志2020年第18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2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