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生长的力量

图片
每届志交会的项目现场展示都会吸引很多观众驻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凤莉/摄
图片
精彩的文艺表演使得志交会成了志愿者们欢乐的聚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凤莉/摄
图片
志交会的线上评审现场。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杨宝光/摄
图片
每届志交会闭幕式的表演都精彩纷呈。
图片
图为志交会现场设置的与观众互动活动。
图片
志交会上的各地项目宣传展示现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凤莉/摄
上篇
从一棵幼苗到参天大树
志交会不断求新求变的背后
从2014年开始,每年的12月5日前后,正是全国各地的青年志愿者们聚集交流的大日子。
在一年一度的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简称“志交会”)现场,青年志愿者汇集到一起参赛、交流、分享,宛如一个大party。
而今年,第五届志交会的东莞举办现场却显得有些安静。
没有了热闹的现场,没有了摩肩接踵的人流。一块屏幕成为连接评委和参赛志愿者的通道。一边在热情地分享、讲述,一边在专业地聆听、点评。
这看起来是新冠疫情的缘故,“逼迫”着志交会从线下搬到了线上。
但这只是志交会变化的表象。全国志交会创办短短六年,线下有形的志交会已无法承载愈来愈壮大的志愿服务项目和志愿服务队伍,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呼唤一个新样态的志交会:不被现场束缚、不唯锦标导向、充分的展示与交流、更为专业规范的示范培育,甚至可以永不落幕。
2020年志交会的变化,正是一直以来志交会顺应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发展而不断求变创新的缩影。
破土
如果说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是我们党领导的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工作领域、服务社会需求的一大创举。那么,志交会就是共青团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发展的重要探索和创举。
这个全称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的赛会并不是横空出世,而是顺应社会的需求,在总结地方赛会经验的基础上升级迭代。
2013年,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20周年的有关总结中指出,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一方面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是专业化程度不够。“尽管我们建立了非常完整的组织体系,但是仍然是以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传统的共青团比较强大的领域的团员青年为主体的,对大量体制外的青年群体还是难以实现有效的覆盖。”
的确,志愿服务经过20年的发展,志愿服务团队、志愿服务需求、志愿服务资源越来越丰富,但是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充沛的资源不能配置到合适的项目上,优质的项目吸引不到优秀的志愿者。
搭建一个平台,将全国的志愿服务项目和各种社会资源拉进来,进行展示、碰撞、对接,就显得尤为必要。
彼时,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成果有目共睹:大量志愿服务项目和志愿服务组织找到了互通有无的平台,无形中也成为共青团延伸的手臂。
共青团中央决定将这个地方大赛升级,走出广州,走向全国,拥抱更大范围的青年志愿者。
“通过举办志愿服务交流会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形式,打造一个集项目展示、组织交流、资源配置和文化引领于一体的全国性志愿服务综合平台,进而实现志愿服务的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动员、制度化发展。”这成为了当时对于全国志交会的期待。
2014年,第一届全国志交会成功在广州启幕,在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中就如投下一颗石子一般激起了阵阵“涟漪”。
1524个优秀项目参与,区县、市、省三级项目遴选, 505个项目到广州参加全国大赛。大赛“不设门槛”,只要项目设计好,组织发展好,不管是团组织、社会组织还是草根群体,都可以参与。
这一下搅热了志愿服务的圈子,很多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在大赛上找到了自己想要找的:同行经验、专家指点、服务资源、资金支持、公众认可……
那一年的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6号馆里异常热闹,来自31个省、市、区的志愿服务团队使出了看家本领。
在那里,有的人关注农民工子女,有的人关注社区老人,有的人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的人做助残,有的人做环保……8个类别、505个项目囊括了社会中的各个领域。
这是一次精彩的开始。
这一包括建立竞赛机制和体系、网络展示与资源对接、现场展示与颁奖交流、成果转化与项目培育,将志愿服务组织、企业、专业基金会联合起来的大平台,让众多默默在底层原生态生长的志愿服务项目走进大众的视野,经过专业的洗礼,开始走向成熟规范,也推动着这个行业朝着制度化发展。
此前,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一直在努力推动其自身的法制化、制度化建设,《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等法规条例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逐渐提供着硬环境。而志交会,则为志愿服务走向制度化提供了软环境,它对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这个环境里,不只有项目的比拼,还有理念和精神的传播,志愿服务高峰论坛、志愿故事分享等环节几乎成为此后每届志交会的标配。
首届志交会现场,一支专门为视障人士播放电影的团队吸引不少人驻足。
这支以播音员、主持人为主力的志愿者团队,从最初的8位播音员志愿者起步,扩展到整个上海广播电视台和多家单位,200多位相关行业专业人士加入到电影讲解志愿者队伍中。这就是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无障碍电影”志愿服务团队。
在普通的电影院里,视障人士可以通过讲解员耐心细致的讲解,全程“听”电影,哪怕是一个微小的细节,讲解员都不落下。然而在这背后,却是把一场电影变成给视障者的讲解文字,A4纸常常要写满60页。
回忆起第一届志交会对“无障碍电影”志愿服务项目的影响,上海人民广播电台《990早新闻》主播张早依然能很快列举出好几条来。
“志交会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参加志交会时,这个项目已经初具规模,正准备第二届无障碍电影日主题活动。那年,他们不仅带着自家的志愿服务项目亮相全国,还看到其他省市更多志愿服务项目,哪里的项目做得好,哪些好的模式值得学习,大家都积极去交流。
在那届志交会上,他们不仅结识了云南的项目团队,还谈成了合作,后来的几年,还不断加入到山区孩子的资助和帮扶中。
而最让张早和团队成员看重的,则是能够让“无障碍电影”志愿服务项目作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走出上海,在全国推广。
“一个公益项目,由有影响力的人做,才能影响更多的人。”张早觉得,在活动开展中,这些主持人介入,效果会呈几何倍数放大。
那一年,他们获得了公众的注目,收获了专家的点评、指导,在项目推介活动中的亮相,还有同行的经验,业内的认可,最终是一次难忘的成长机会。
那一年,505个参赛项目和志交会,和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一同向前迈了一大步。
发育
2015年出台的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还提出:“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比例达到13%。”
“十三五”无疑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这五年,志愿服务迎来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由活动到事业的转变,标志着志愿服务的又一个大时代正拉开序幕。
2015年举办的第二届志交会,正是在十三五规划出台这样巨大力量的推动下,加快了改革创新的步伐。志交会举办伊始,就将不断探索、求变求新的精神根植到了赛会中。2015年第二届志交会引入的公益创业赛理念又给了志愿服务一个新的导向:致力于志愿服务团队可持续发展,使优秀项目能更好地发育。
更多社会上的公益组织参与进来,项目可持续性越来越强,项目实施的质量越来越高,志交会这个盘子也越来越热。
那一年,大赛的申报项目共计5509个,公益创业赛申报项目有143个。其中,有配套资金的项目3855个,占总项目数达70%。项目申报来源类别,就更加广泛了。社会组织申报共计1661个,占比30%,其中社会团体1074个、基金会202个、民办非企业385个。
为了志愿服务“这点事”,全社会都动起来了。
志交会所着力推动的,是志愿服务事业持续的专业化、制度化创新实践。
南京乐活公益发展中心的“助力憨豆”帮助唐氏综合征患者项目,在那年公益创业赛的现场,让很多评委印象深刻。
“憨豆”是对患者的昵称。项目负责人刘荣介绍,他们会通过“艺术启智”的方法,用舞蹈、绘画、音乐、玩具、游乐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将“艺术治疗”理念和社会融合教育结合到康复训练中。
除了通过公益定制、爱心义卖等形式获得资金来源,该项目还探索创新性的商业模式。在“艺术启智”的钢琴课、舞蹈课、绘画课、感统游乐课的基础上,项目聘请专业教师授课,增设道具课、美工设计课、表演课等,吸引并招募普通孩子来报名参加。
“向普通孩子收取的相关培训费用的百分之二十补贴到困难憨豆家庭,剩下的百分之八十资金将用于后期项目拓展。”刘荣说,这种方式也是憨豆团队一直在探索的,延伸出适合普通孩子的绘画课,并介入心理学家完成课程,做出项目特色。
志愿服务项目团队来到志交会现场,不光是衡量各自的水平,更多是汲取长足发展和更好成长的养料让自己发育得更好。
曾经,来自河南新乡的刘富鹏做志愿服务就是靠和几个校友拉起的“草台班子”。那时,他顶着质疑到处化缘,给环卫工人们送早餐。他并没有想过自己做的这点事到底有多重要,因为“不过是让环卫工们在早上能吃上一顿热乎的”。
2015年,他带着免费早餐项目走到了志交会的舞台。那一年,这个项目获得了银奖。那一年,比拿奖更开心的是,走出去,他看到了自己做的这件事的真正价值。在志交会平台上,评委和同行更是教会了他如何更好地做服务。
此后,他多次参加团中央、团省委、团市委的培训,注册新乡市榴心社工服务中心,团队也孵化出涂美乡村、护萌成长计划等更多的志愿服务项目,他的专业志愿道路越走越远。
经过了志交会的洗礼,这个团队和项目早已经褪去了当年青涩的模样,成为一个地方业内的标杆。
2016年,志交会继续推进专业化。
这一年,它不再强调“不设门槛”,而是强调有门槛。 来到志交会的志愿服务项目不是策划案,也不是策划书,而是高度专业、相对成熟的项目。
在志愿服务需求越来越精细化的当下,志交会就是要积极推进志愿服务的专业化。
一支核心团队21人的志愿者服务团队,5年时间可以干些什么?重庆市环卫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黑石子餐厨垃圾处理厂的青年志愿者们,用行动告诉大家,5年时间,他们不仅开展了餐厨垃圾运收处理、环保知识讲解等社会服务活动276次,同时开展餐厨垃圾处置新技术、新装备及衍生品研发工作,共取得101项创新成果,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约3735万元,间接经济效益上亿元。
在志交会的现场,这支团队带来的“少儿‘垃圾你走,初识分类’志愿者行动”项目斩获金奖。环境保护类志愿服务项目不在少数,为何这支团队能够脱颖而出?
曾多次参与志交会项目评审的一位专家表示,评价一个项目好与不好,一个很重要的点是能否在志愿服务本身之外带来一定的溢出效益,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行业引领。
而这支团队的项目,运用本身具备的专业知识,专注于少儿垃圾分类知识培养及推广,开展绿色环保操、互动式环保课堂及垃圾分类亲子话剧体验式课堂等活动,促使1个少儿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志愿行动,形成360度全方位辐射效应。从志愿服务效果、互动参与情况来看,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青年志愿者们积极思考、勤于钻研垃圾处置新技术、新装备及衍生品研发工作,在促进本职工作的同时,促进垃圾处理行业更好发展。
在行业内这是专业,在志愿服务领域,这更是专业。
这样的例子,在志交会的平台上并不鲜见。
癌症患者心灵关怀项目、“童心同路”关爱自闭症儿童蓝色行动志愿服务项目、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检察院“莎姐”法律志愿服务……这些项目的身上,无不闪烁着专业的色彩,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志愿服务项目更加多元,志愿服务团队更加专业,运行也更加规范、科学。这正是志交会,乃至整个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的方向。
结果
一路前行,志交会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止。
从2017年开始,已收获三届大赛成功经验的志交会继续变革:在原本每年一届的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基础上,改为两年一轮,此后的志交会即以项目大赛和公益创业赛、示范项目创建活动两年交替进行的方式呈现。
此前,经过3年赛事的沉淀,全国顶尖的志愿服务项目绝大多数都已在志交会的“盘子”里,可是在每年的赛事举办之后,项目发展不平衡、项目作用发挥不充分,是志交会面临的新问题,这样的问题势必也会影响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的发展。
通过公益创业赛和示范项目创建,在关注志愿服务项目本身的同时,更加关注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的新的赛制就这样开始了。
那一年,有179个组织入围公益创业赛全国赛,188个志愿服务项目入围全国示范项目创建。
那一年,这些志愿服务组织不再只闷头在自家的自留地里搞活动,还要动动心思: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活得更好?怎么样带动更多的志愿组织活得更好?
在评审的过程中,组织治理、工作效益、运营保障、社会影响力和项目发展、服务效果、组织管理、示范导向和社会评价分别成为公益创业赛和示范创建活动的关键词,在这一评审导向下,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越来越多的志愿服务组织开始走上制度化发展,来保障自己的项目运营和服务效果。
从和几个驴友靠一腔热忱聚在一起成立邯郸市户外救援队,到团队实施的“燕赵校园防减灾工程”公益项目获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再到入选全国青年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库,团邯郸市委副书记谷仓见证了团队管理和项目运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历程。
“我们设置了团队的制度章程和各种规范化要求,确定了团队防灾、减灾、救灾的主要使命和愿景。”他说。如今,他们又孵化出更多的专业项目,“心动计划”、“社区青年应急志愿服务队”等与防灾减灾救灾相关的志愿服务项目在当地稳稳扎根。
创新后的志交会不只关注项目的专业发展,更关注事业的法制化和制度化运行。
尽管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依然有一个问题不得不面对,那就是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志愿者组织的身份尴尬。
随着《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志愿服务条例》和慈善法的出台,很多中小型志愿服务组织在登记注册时往往会遇到迈不过去的门槛,往往挂靠在各类志愿者协会、基金会等单位,在开展服务的时候,难免会有障碍。这样的尴尬境遇曾摆在不少团队面前。
要破解当时的尴尬境遇,为志愿者组织提供一片“自由”生长的土壤,法制化建设亟需加强。
彼时,志交会给了自己一个新的使命。
为此,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联合公益界、学术界等,反复讨论研究并进行模拟演练,制订了《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公益创业赛、示范项目创建活动暨志愿服务交流会章程》《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评审办法》《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评审办法》《全国青年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创建办法》,从参赛机制到项目类型,再到评审标准,都有严格的规定。
这些相继出台的章程、办法,就像一双双无形的手,呵护着志愿服务组织成长。一方面,它们是参赛和评审标准,另一方面,则在潜移默化引领着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发展的方向。
通过章程和办法,以法治化思维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这是志交会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突破和提升。
2017年,志交会开始积极探索依托互联网信息平台开始志愿服务新途径。
那一年,除了志愿者组织、专家、基金会等,还有两个重要的参与者——腾讯乐捐众筹平台和阿里公益“3小时”平台。
那一年,一个叫“一元购画”的活动刷爆朋友圈,一群患有自闭症、智力障碍、脑瘫等病症的特殊孩子创作的画作被网友们以1元购买,短短两个小时,就募集到1500万元。这个活动的主角是上海WABC无障碍艺途公益机构,其“寻找中国的梵高——艺术治愈一切”项目曾经获得志交会首届公益创业赛金奖。
那一年,志交会首次推出依托互联网信息平台和公募基金会的项目推介平台,初步实现物理空间志交会到网络平台志交会的转变。对于大赛获奖的组织和项目,由传统的奖金奖励,改为奖金奖励结合众筹平台线上推介顺序,拓展他们的项目资源对接渠道,培育他们的网络运营能力。
信息化给志愿服务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这意味着,传统的志愿服务组织应该更加主动地去适应新型的公益模式。
连续多年,天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创新“互联网+教育”模式,走进教育资源匮乏的偏远地区,通过远程直播的形式,为支教基地提供长期、免费、开放的网络直播教学平台,鼓励天津大学的青年教师与优秀学子利用自身知识和能力,根据中学生的特点授课,共同开展远程助学支教。
这一被称为“智慧空间站”云课堂的志愿服务项目,倡导多学科间的融合与创新创意学习,为支教地学生带来多元化教育与丰富多彩的前沿科学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信息化为志愿服务带来的便利,在特殊时期尤为突出。
那是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抗击疫情最紧张的时刻,来自江苏省苏州市的几名学校辅导员与湖北少先队手拉手,想为抗疫做点事,没想到,吸引了更多辅导员参与进来。
活动发起不到10天,“苏鄂红领巾一家亲”辅导员手拉手微信群就建立了4个,约2000名两地辅导员参与。1个月时间,江苏省与湖北省黄石市457个学校的少先队结对。武汉、孝感等地也纷纷加入进来。
互联网搭建起沟通互动的平台,防疫在家的少先队员们的精神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各所学校共同创作手拉手抗疫海报,一大批同心抗疫的歌曲、诗歌、快板、戏曲等作品相继诞生,并由两地队员在网上共同演绎。两地结对辅导员还开设“手拉手”队课云课堂,设计制作了《习爷爷带领我们打怪兽》《战疫时刻见证中国速度》《红领巾寻访身边最美抗疫人》等优秀的微队课。
新的时代,共青团进入深化改革期,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也随之开始改革,志交会在挑战中寻找着新的机遇,在改革中再出发。
直面现实存在的边缘化、碎片化、工具化、泡沫化的重大风险,下大力气做实项目、做强体系、做大文化;要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超越新媒体、拥抱大数据;要适应法律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变化,专业性、加强社会化的方向——这些真知灼见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志交会正在引领志愿服务事业往深里走,比如水平更专业,领域更细分,人群更广泛,更加从需求出发,更重要的是参与社会治理的程度更深。不可否认,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参与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2018年,志交会一改往年会场办展的模式,将项目展示放在了四川德阳市中心最繁华的文庙广场。三天的展示,吸引了这个小城成千上万的市民。
那一次,志交会不只是行业内的交流,更成为全民关注的一场盛宴,志愿精神和志愿理念悄然间在普通公众间传播渗透。
前四届赛会,共牵动全国4万多个志愿服务组织、2万多个项目参会参赛参展,共2000多个项目获得奖项和资金支持。通过全国和地方赛会平台,累计获得支持资金超过2.3亿元,其中,全国组委会自筹赛会支持资金超过3200万元。
刚刚落下帷幕的第五届志交会,回归广东,项目分类更加多元、细致,仅基础的参赛类别,就从传统的8类拓展到脱贫攻坚、环境保护、文明实践、关爱少年儿童、为老服务、阳光助残、卫生健康、应急救援与抗击疫情、社区治理与邻里守望、节水护水志愿服务与水利公益宣传教育、文化传播与旅游服务、法律服务与普法、其他领域等13类,水银泻地一般将志愿服务的温馨播撒到日益广阔的领域。
五届志交会,这场属于青年志愿者的盛会始终与时代同行,在中国志愿服务领域声名远播,堪称项目展示的“博览会”、组织交流的“嘉年华”、文化引领的“风向标”、资源配置的“加油站”,已成为国内级别最高、影响最大、参与最广的志愿服务交流平台。
经过多年的积淀,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确实已经成为了一张“中国名片”,而志交会,则堪称是这张名片上精彩纷呈的一个注脚。从城市街头到乡间田野,再到西部边疆……到处都能看到青年志愿者的身影,各种大事件里,也少不了青年志愿者的参与,老百姓已经逐渐适应了这一文化现象的存在,“有事找志愿者”成为很多场合管用的一句话。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朝阳里社区考察时强调:“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显然,志交会也有着这样的现实价值。
新冠疫情到来,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志愿者从志交会、从持续20多年开展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所培育的丰厚土壤中、所孕育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文化的浓郁氛围中,破土而出、挺身而出,冲锋在防疫的各条战线上。他们在疫情中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据不完会统计,截至5月31日,全国参与疫情防控的注册志愿者达到881万人,志愿服务项目超过46万个,记录志愿服务时间超过2.9亿小时。
对于志交会,对于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来说,改革和探索还远未结束。十四五的时代已经来临,也许下一个挑战就在前方。
中篇
主干茁壮方可枝繁叶茂
共青团引领、组织、服务青年的生动实践
五年来,志交会这场属于青年志愿者的盛会与时代同行,在中国志愿服务领域声名远播。
这是一个志愿者们展示交流的平台。在这里,他们在碰撞中各自提升,在分享中互相影响。
这是一个培育志愿服务项目和组织的孵化器。在这里,志愿服务项目和组织逐渐走向成熟,其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不断增强,成为共青团延伸的手臂。
这背后,是每一个项目的深耕,是每一名志愿者的奉献,是志交会和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的蓬勃发展,更是共青团引领、组织、服务青年的生动实践。志交会枝繁叶茂的表象背后是主干的茁壮成长,是对共青团组织主责主业的聚焦。
聚集思想引领——让志愿服务项目成为引领青少年的星星之火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提及了当代中国青年发展面临的七大问题,其中首先指出的就是思想引领的问题——现阶段,青年思想教育的时代性、实效性有待增强,用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青年,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任务尤为紧迫。
志交会也在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求解。
对于志交会来说,来参赛的项目不只是一个个可以开展志愿服务的载体,更是参与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力量。5届志交会,数千个项目,覆盖全国各地各个行业。如何让他们成为引领青少年、影响青少年的星星之火?
从第一届开始,志交会就牢牢地抓住“思想引领”这个关键词。不管是从评选类别设置、还是从后期培育,都将此作为重中之重。
赛会为全国志愿服务组织提供了一个项目展示、组织交流、资源配置、文化引领的平台,各级共青团组织通过组织青年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参赛、评审、表彰、跟踪培育、持续联系,引导青年投身到党政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领域参与志愿服务。
在志交会的平台上,也有越来越多的项目把目光投向了青少年思想引领这个领域中,他们用青年视角、青年话语和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让那些看似“枯燥乏味”的思政课有了新鲜的生命力。无疑,志愿服务成为了打开青年人心门的一把钥匙,也为共青团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
不久前,由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带来的“话说一大:听00后讲建党故事”青少年公益研学项目亮相2020年东莞志交会,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杨宇介绍,项目立足于鼓励00后们在学习了解红色文化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情感,让青少年从听故事的人成为讲故事的人。
来到纪念馆的孩子们会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文物进行研究性学习,写出一篇篇带有青少年话语特点的建党小故事,研学优秀的学员会被聘为“小小讲解员”,直接参与定时讲解服务,向观众展示。
去年暑假,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嘉定外国语学校的七年级学生潘梦婕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时,被《共产党宣言》的故事深深打动。一本书怎么会如此曲折,要放在衣冠冢里才得以保存?当时的人为何把使命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需要两代人共同保护?
参观结束后,潘梦婕决定把这个故事和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如今,她成功受聘为一名讲解员,她觉得无比自豪,“比考试满分、比赛获奖都要兴奋”。
杨宇说,“目前项目已经吸引了来自上海、江苏、浙江三地数十所学校的1300余名师生参与,下一步我们将探索‘5G+VR云课堂’的形式,让更多的青少年加入进来,让红色基因和革命传统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
在广东嘉应学院,有一支校园国旗护卫队,除了日常升旗外,他们通过开展一系列与国旗文化、爱国教育相关的活动,让青年学生感受祖国魅力,维护国家荣誉。
国旗护卫队队长李阳冬介绍,很多青少年学生对于国旗文化这一概念不是很了解,国旗是多少先辈用鲜血染红的,我们理应保持着爱国的情怀,将国旗文化传承发扬下去。
团队组建2年多来,累计开展了相关志愿服务128场次,覆盖人数三万余人,不仅让青年学生对国旗有了更深的认识,更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成为了国旗文化的传播者。
曾经参与其中的志愿者马红萍到福建省莆田市实验学校任教后,也组建了一支国旗护卫队。参加了“让五星红旗飘扬在心中”主题活动的小朋友温梓伦,主动报名成为了一名小护旗手、小志愿者,给他的小伙伴们讲述国旗文化和革命英雄事迹,动员同学们一起助力爱国主义文化的传播。
面对一些书籍和文章中对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刻板枯燥的表述,相信很多青年人都会皱起眉头,望而却步。在闽江学院,有这样一支由大学生们组成的志愿讲师团。五年时间里,他们走遍了福州市各大中小学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带到青少年学生身边。
闽江学院“青春薪课堂”志愿宣讲团成员叶晓灵告诉记者,团队遵照老校长习近平总书记“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求”的嘱托,针对青少年特点,打造与时俱进,寓教于乐的新型思政课堂。
“我们会根据时政热点、时间节点、学生特点编写团课、队课,不断挖掘青少年心理需求,将党的科学理论与周边文创设计相结合,融入到作业本、小玩偶等文具和纪念品中。”
为了让学生们有参与感和代入感,团队会以趣味小故事的形式,邀请小同学共同演绎情景剧,从林则徐虎门销烟到冰心弃医从文,同学们在代入角色演绎的同时更加深入了解到名人们为祖国做出的奉献,更能体会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感觉。
叶晓灵介绍,项目开展至今,已吸引了一大批青少年学生加入到了团队之中,取得了颇具成效的“薪”影响。其中让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
在一次宣讲结束后,一个女孩子迟迟不愿离开,小声问叶晓灵,“姐姐你们好像很久没来了,下次什么时候来啊?”叶晓灵打趣道,“是不是我们一来上课就不用做习题册了?” 她很认真摇摇头说:“不是,我很想跟姐姐一样戴着小牌牌给大家上课讲故事,我想成为那样的老师。”
“我那时候突然很感动,理解了‘薪火相传’的意义。”叶晓灵说,“这让我更坚信我们能将新思想传递给更多的青少年,真正做到‘星火燎原’。”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祖国东疆,州内15岁以下青少年普遍文化生活形式单一,红色教育缺乏。对此,延边大学青年志愿者团队组织开展了“多彩金达莱”民俗村的红色教育行志愿服务项目,为边疆青少年提供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以及爱国主义文化教育。
由于服务对象年龄段较低,团队采用了音、诗、画等多种辅助教学手段,通过红色文化影视赏析、情景剧、故事大赛、演讲朗诵等小课堂,加深青少年对于学习内容的感知感悟。
指导教师闵美玉介绍,团队还充分利用了延边地区“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的宝贵红色文化资源,在州内各个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开展参观研学,“通过理论+实践的方式,为孩子们打造有特色的红色文化研学之旅。”
同样注重实践体验的还有来自河南工业大学的“寻路——传承红色精神,弘扬红色文化”志愿服务项目。项目持续开展抗战老兵寻访、革命遗址调研学习、红色文化宣讲等相关志愿服务,让志愿者在服务中学习“历史课”,在寻访中缅怀抗战先烈,在宣传中传承老兵精神。
在项目负责人黄文彬看来,对于青少年的思想引领工作重点在于提高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兴趣,而寻访的方式,让青少年近距离聆听红色故事,感受红色精神,这种内心的触动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还能让他们主动地成为红色文化的宣传者。
据了解,项目开展以来,团队先后跨越8 省21市寻访68位抗战老兵和52位战争亲历者,整理老兵自述近20万字,完成210小时采访实录。同时,志愿者们组成“寻路”讲师团,将这些革命历史故事带进基层、社区、校园,让更多的学生不断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志愿者窦志强表示,每一次寻访,老兵们最后都不忘记提醒我们青年人,应当坚持不懈的完善自身,投身祖国,用自己的方式奉献自我。每一次寻访,都是在找寻中国记忆,追寻红色精神。
事实上,几乎每一个项目都肩负着引领青少年价值观的使命。这是志愿服务的性质使然,也是志交会努力要达到的状态。
2017年,志交会开始进行全国青年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创建活动,此后,一系列针对志愿服务组织的培训成为一种常态。这同样是希望让那些志愿服务项目能够快速成长,增强引领力,在更大的范围内去影响更多的青少年。
增强组织力——让志愿服务项目为共青团注入新动能
志交会不是一个简单的赛事。它的出现让志愿者、社会组织、基层共青团,甚至各行各业都参与其中。
前两届赛会牵动了全国各级共青团和志愿服务组织,全国各省级以及400多个市县级赛会单位(团委)举行了地方赛会;2018年,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已举办省赛,101个地市级团委、63所高校举办了项目大赛。在全国赛的框架下,国家卫健委文明办牵头举办了全国首届卫生健康行业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行业赛牵动了全国各大医院、医学院校、医疗机构和委属单位等150多家卫生健康专业机构。水利部牵头举办了水利公益专项赛,有220多个项目参赛……
志交会的影响力在扩大,从志交会上走出去的志愿服务项目和组织也越来越多,他们就像一个个点,撬动着基层共青团以及各行各业的组织活力。
由团昆明市盘龙区委组织发起的“红丝带青春校园行”大学生艾滋病预防志愿服务项目在2018年德阳志交会上获得铜奖,但对团盘龙区委书记康雷来说,重要的不是比赛成绩,而是项目带来的改变。
自项目实施以来,康雷欣喜的看到,越来越多的团员青年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其中。同时,项目的成效又进一步增强了团员青年的身份认同,“团组织的凝聚力更强了”。
康雷坦言,新时期团员青年的思想意识、组织形式、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着变化,基层团组织如果依旧沿用“老办法”,很难实现对团员的有效覆盖,而志愿服务让他找到了一条新途径。
“志愿服务可以吸引青年参与,依托志愿服务成立的青年社团、兴趣小组等各种‘外围组织’,可以更好地打造共青团的基层青年组织体系。”康雷说,志愿服务也可以调动发挥团员青年的先进性和能动作用,增强他们的身份认同和组织认同,让青年真正体会到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同时,通过志愿服务的实践锤炼,以志愿服务素质和能力提升为重点,能够选拔一批“知青年、懂青年、爱青年”的基层团干部,从而激发基层团组织活力。
对此,共青团贵州省铜仁市印江自治县委副书记田涛也有同样的感受。
2017年以来,团印江自治县委组织开展“新市民·追梦桥”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志愿服务项目,关注移民社区的后续扶持志愿服务工作。田涛表示,项目让共青团组织将工作触手由乡镇、学校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延展,通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移民安置点团组织已成为移民群众和青少年看得见、找得到、靠得住的坚实力量。
同时,印江各学校团组织通过校地结合,由单纯的学校团组织活动向社区团组织活动延伸,让学生团员有了参与社区服务的经验,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家乡建设的平台,进一步增强了学校团组织和学生团员的先进性和战斗力。
在河北承德,团承德市委组织开展的“一融四建八助力”志愿服务项目以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和相对贫困群众、留守儿童为任务,两年来持续开展了如“青春守护点对点”、“圆梦微心愿”等品牌活动,累计服务426次。
团承德市委副书记吴磊介绍,通过项目,团市委构建了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覆盖全市各级共青团、青年文明号、青联青企协等青字头队伍的志愿服务体系,实现了一个项目带动全市共青团的工作效果。
来自各驻村工作队的团青骨干共500余人注册成为志愿者,活跃在基层一线,团市委从中有针对性地挖掘农牧技术、心理辅导、文艺宣传、金融服务、医疗护理、文化教育、致富带富等多种专业化志愿服务骨干,“不仅提高了服务能力,拓宽了服务领域,更提升了团组织的战斗力”。
据了解,在五届志交会以及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发展带动下,目前县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建设正在稳步推进。青年志愿者组织平台的建设,提升的不仅是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社会化动员力,更是基层共青团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自2015年以来,超过11万名西部计划志愿者被派遣到我国中西部22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100个县市区旗支教、支医、支农,参加基层青年工作和基层社会管理。
已连续4年开展的“暖冬行动”,组织动员86万余名青年志愿者在万余个服务站点为广大旅客提供引导咨询、秩序维护、重点帮扶、便民利民等服务内容,让群众的春运回家路更美好。
以“情暖童心 七彩假期 快乐童年”为主题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七彩假期”志愿服务项目,已累计动员40多万人次青年志愿者,在全国3197个项目服务点直接服务47.4万名农村留守儿童。
这些充满新鲜生命力的项目和每一个青年志愿者,不仅把他们的青春风采传递给了青年,更把这份活力传递给了各级共青团组织。他们为基层共青团联系、凝聚青年提供了一座桥梁、一条纽带,让基层团组织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提升服务力——让志愿服务项目成为服务青年的新窗口
不论是完备的共青团基层组织体系还是青年志愿者行动强大的动员力,最终都要落脚于提升对青年群体的服务力,通过强大的服务力实现对青年群体更好的引领凝聚。
五届志交会以来,志交会努力通过培育扶持、资源配置等方式为项目赋能,使其具备更强的服务力,成为服务青年的品牌工作。
哈尔滨商业大学成立了一支“维护学生权益”高校公益法律援助志愿服务队,针对大、中、小学生群体,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普法形式,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石贤平介绍,目前对于在校青少年群体易遭受到的权益侵害问题主要有校园欺凌、家庭暴力、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父母监护不力导致的出现意外伤害情况或沾染不良习气。
“由于普法和受援对象多是青少年,我们的志愿者也大多是青年人,青年人之间交流更顺畅。”石贤平说,“在青少年权益受损时,有时不愿意与老师和家长沟通,而大学生志愿者能够充分了解学生心理发展动向,能够较早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该项目开展以来,累计通过义务普法宣传、法治讲座、校园模拟法庭和法律情景剧演练等形式,提供义务法律咨询超过15000人次,受援人数10000余人。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参评过程中评委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们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和实施路径。
在山西,有一支禁毒义务宣讲团,这是由山西省强制隔离戒毒所成立的禁毒宣讲“4个100”志愿服务项目,项目目标在三年时间里,走进100所学校、100个社区、100个村庄和100家企业,让10万青年人远离毒品。目标很远大,但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正是在项目大赛上,通过与其他参赛小伙伴的深入交流,让项目的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更加清晰。
据山西省强制隔离戒毒所教育科科长张俊和介绍,截至2019年底,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214万,实际吸毒人数超过1000万,其中80%都是年轻人。
“一日吸毒,十年戒毒,终身想毒。禁毒预防工作是解决禁毒问题最关键的环节。”张俊和说,“项目主要关注过早辍学学生、困境青少年、城乡结合部青少年等群体,通过打造更加专业、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力、更具权威性的宣讲团队,将健康人生,绿色无毒的种子种进每个青少年心中。”
宣讲团队曾走进太原市的一家职业高中,为了让宣讲达到效果,不流于形式,团队将禁毒讲座从1小时延长到了3小时,从1场变为3场。除讲述毒品危害外,还为学生们带来了职业规划、励志讲堂等讲座。
宣讲结束后,很多孩子们主动找到了宣讲民警,互相留下了电话和微信,向民警了解禁毒常识。多位民警还被学校聘请为法制老师。
“我们希望我们的讲座能够改变这些孩子们的命运。”张俊和说,“让他们远离毒品、远离犯罪,茁壮成长。”
来自江苏大学的“为建筑女工撑起爱的防护伞”志愿服务项目则把目光放在了建筑女工这一特殊群体上。
项目指导教师徐慧敏告诉记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以“力气活”为主的建筑行业工作。建筑女工群体因生理和体能上的特性,更易受到身体健康、劳动保障等方面的困扰,极易引发社会问题。
调研显示,建筑女工生活环境普遍较为复杂,住宿简陋,个人隐私得不到很好保护;安全健康意识淡薄,遇到突发事故,自救互救能力弱等。
针对这些问题,项目团队陆续开展了"懂得你的内心""守护你的美""呵护你的正能量"等主题系列活动,通过应急救护培训、防艾卫生宣讲、专业技能培训、法律援助、包饺子大赛、瑜伽教学等内容,一定程度缓解了建筑女工生活和工作环境的问题,解决了部分女工的生活所需。
徐慧敏说,该调研报告已由项目团队反馈至各建筑工地和政府相关部门,目前已取得了很多积极回应。如部分企业改善建筑女工洗漱环境、缩小同工不同酬差距、部分建筑行业为建筑女工发声、志愿者结对帮扶建筑女工子女等。
她表示,下一步项目将在争取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帮助建筑女工这一群体的同时,与各建筑公司商谈后续合作,以便定期开展相关活动和培训,拓宽服务范围和效果。
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坡的定结县道路交通不畅,物资难以运输,学生很难接触到课本以外的书籍。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愿望,让他们看到更多优秀书籍,帮助他们了解大山外面的世界,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设计发起了“民大书香伴格桑——高原书屋”项目。
项目负责人任鹏飞介绍,项目充分利用湖北等地高校优秀人才资源、民族大学优势,将少数民族优秀大学生与西藏中小学生结成对子,鼓励引导内地高校学生、民族地区骨干人才,开展以书屋搭建、图书漂流、名著品读、笔友计划等志愿服务活动,关注国界线上、珠峰脚下高原地区学生第二课堂教育。
由福州大学带来的“匠心筑梦——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志愿服务项目重点关注了残疾青少年的就业问题。项目负责人张炎琳告诉记者,团队的前身是福州大学红十字会“体验式生命教育”志愿服务队,一次在福清市特教学校的实践调研中,学生们发现这些残疾青少年在完成基本的义务教育后面临着“走出校门,关进家门”的困境。“当时大家怀着培养特殊儿童职业技能、提高其就业生存能力的初心,开始聚焦于解决孩子们的就业生存问题”。
项目采取从职业启蒙、职业体验到实践就业“分阶段辅导”的培养模式,首先由志愿者与残疾青少年一对一结对子,帮助建立成长档案,关注他们的成长经历。
在职业培训上,团队邀请了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林劭川、福请工匠钟景星等优秀师资力量作为技术指导,在校内搭建实践基地,提供职业培训。团队还为这些孩子们对接了福清市四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办就业基地。截止目前,项目已累计服务367名学生,解决了176名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福清市特教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由11%增长至65%。
让张炎琳印象深刻的,是团队曾经帮扶过的一位听障学生,张炎琳介绍,团队为这位学生提供了石雕方面的培训,推荐他到福清市融特石艺厂就业。目前他的月收入已经能达到一万多,并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他的妻子同样是一位听障患者,在项目的帮助下也在成功就业,目前家庭收入可观且稳定。
“从因残致贫到成为家里的顶梁柱,说明通过我们的帮扶他的生活状况得到巨大改善,不仅打破了原先‘毕业即失业’的困境,还实现了脱贫致富。”
张炎琳表示,项目初步解决了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未来要更关注他们的需求变化、就业质量、就业层次和职业发展路径,更加细化他们的需求,更有针对性进行长期跟踪帮扶。
长期以来,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一直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关键一环。东北师范大学“心思想·心征程”心理支持服务平台项目负责人徐婉睿介绍,项目团队一直专注于用积极心理学关爱青少年心理成长,“之前我们更多的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疾病方面,‘有病了才去治’,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个体遇到的压力逐渐增大,我们也应更加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心理预防,从源头上解决心理疾病发生率高的问题”。
3年来,团队对长春市14万余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大数据心理调研,在了解其身心发展特点基础上,面向心理健康科普、一般心理问题、疑似有精神障碍的三类群体,“一人一策”,精准帮扶。目前项目已累计有5000余位学生及3000余位家长参加了线下心理活动,成功预约咨询343人,开展讲座惠及2000余人次。
这些项目仅仅是五届志交会蓬勃发展下的一个缩影,事实证明,在志交会的发展带动下,现如今,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成为共青团引领、组织、服务青年的重要载体、桥梁和窗口,志愿精神也正在成为全社会青年心中的新风尚和新追求。
下篇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青年志愿服务向下扎根的力量
将视线回眸至2014年,那一年12月,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在广州启帷,也从此开启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扎根中国大地的新的实践探索。
当我们回首五届志交会,或许能够从这5000多个涵盖方方面面领域的志愿服务项目中采珠撷贝,一窥其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解决社会矛盾、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中所发挥的热度和力量。
扎根社区治理
——“中国之治”最后一公里
社区,已经成为志愿者的重要服务领域。志愿者,已经成为参与基层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
这一点,在志交会的平台上有着愈来愈明显的感受。
在我国城乡很多基层社区,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他们以融洽邻里关系、打造和谐社区为己任,成为服务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的基层力量之一。
比如第三届志交会上走出来的“小娘舅握握团”项目。
“娘舅大石头”,是流行于江浙沪地区的一种特定说法,指的是如果家里发生了纠纷而需要找一个人主持公道时,这个人必须是在家里地位高的娘舅。
后来,“娘舅”一词被借意引用,当地人引申将调解员尊称为“老娘舅”。
不过,因为年轻,“80后”屠昱被街坊邻居称为“小娘舅”。
这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福明街道东城社区的一名普通社工,工作在基层社区,解决邻里矛盾、处理家庭纠纷,家长里短是他日常所面对的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之一。
看在眼里,想在心里。面对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纠纷,法律专业毕业的屠昱开始思考能否通过法律手段为矛盾双方寻求一个解决问题的出口。
“小娘舅握握团”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中诞生的。
这是宁波地区第一支集纠纷调解、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于一体的团队。3名80后是“小娘舅握握团”的最初成员,在屠昱看来,他们的服务对象瞄准为信访人群中一部分不属于信访受理范围却可以通过调解解决问题的来访群众。
今年9月,宁波鄞州东部新城某金融机构保洁员张某在上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经送医抢救无效后身亡。张某家属和张某所在物业公司发生赔偿纠纷。
“当时,家属要求所在物业公司赔偿20万元,但物业认为自己不是过错方,不愿赔偿。”屠昱说。
双方陷入争执中,屠昱介入调解。屠昱认为,“由于张某是在上班途中自己摔倒,不属于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在上下班途中发生非本人主责的交通事故,因此不能认定为工伤。”
虽然张某的意外去世企业没有过错责任,但屠昱认为,毕竟张某为企业员工,因此经过协调,出于人道主义考虑物业公司愿意支付6万元作为人道主义补助,同时考虑到张某家庭条件本身就不好,加之家属因为抢救张某又花去了近20万元医疗费,还为此欠下了外债,亟需救助。
最终在屠昱调解下,张某所在物业项目部通过募捐为张某筹集5万元补助款,纠纷得以顺利化解。
8年来,“小娘舅握握团”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650余起,免费提供法律咨询2500余人次,开办各类普法宣传活动200余场,提供法律援助3次,举行调解员提升工程24场,受益人群8000余人次。
如今,“小娘舅握握团”成员已扩充至67名,涵括调解员、律师、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管理、宣传、财务等各个方向。
屠昱觉得,让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多元化解矛盾,“小娘舅握握团”是一种有益尝试。
“调解不仅仅是老百姓处理纠纷的过滤网,把大量的矛盾化解于基层,调解还能成为社会矛盾的防火墙,因为调解的柔性特质会让一些不属于信访或者诉讼(仲裁)受理范围的矛盾纠纷,可以通过调解让当事人达成协议,从而顺利解决。”屠昱说。
在志交会的舞台上,这样的志愿服务项目并不鲜见。
他们的具体服务对象虽然略有差异、工作方式各有不同、开展活动千样百态,但归根结底,他们的方向和目标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在基层社区治理中以志愿服务力量寻求探索与突破,力求打造“基础之治”的和谐与美好。
在离宁波400多公里外的南京,同样有一群青年志愿者活跃服务在各个基层社区,不过,他们锚定服务的是过渡型社区。
作为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社区形态,过渡型社区因居民归属感较低、流动人口数量大、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而存在着治理上的弱势和瓶颈。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2013年10月,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启动“佐邻佑里”社区治理共同体守望服务项目,希望以文明建设类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共同体。
经过调研,“佐邻佑里”项目团队发现在过渡型社区中,较少参加社会文化活动的居民占60.45%,居民参加社区文体活动较多,占到被调查人数的65.03%,但邻里互动等参与比重很少,只占到21.6%。
在项目指导教师王颖睿看来,通过分析数据显示,一方面,过渡型社区缺乏先进的社区治理文化引领,社区凝聚力弱,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参与文明建设类活动少,活动单一,质量低,居民协同力不强。
“同时,我们发现,在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中,50岁以上的人员占到64.78%,多为退休人员,没有专业化队伍,社区治理活动创意性低。”王颖睿说。
为此,项目团队将志愿服务方向瞄准在邻里关系、7-14岁青少儿,50岁以上老年人三个方向上。
在南京市古泉社区,针对三个方向的三大品牌活动邻里之光、耆乐年华、红色文化就是由此设计并落地的。
“融化邻里冷漠之冰、安抚空巢老人之情、筑造红色青年之梦。”在王颖睿看来,三个品牌活动的设定都是指向“密切邻里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关系和谐,增强居民自治意识,营造睦邻、融洽的氛围”。
自2013年以来,“佐邻佑里”社区治理项目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265场,志愿者参与人数达到19450名,项目已经覆盖至南京48个过渡型社区,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几年来,在“佐邻佑里”项目志愿服务协助下,古泉社区先后在2018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村镇、全国文明村镇,在2019年被评为江苏省和谐社区示范社区、江苏省文明社区。
“让居民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找到归属感、参与感和幸福感,最终让社区成为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文明社区。”王颖睿说,这是“佐邻佑里”项目设定的出发点,如今也在一步步让梦想照进现实。
关爱留守儿童
——为孩子们插上放飞梦想的翅膀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辅导、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和家庭关系调适……几乎每一个环节都能在志交会上找到专业的志愿服务项目。
今年8月,再次回到家乡贵州的大山深处时,李丽的身份是一名支教志愿者。
头顶烈日,跋涉在贵州镇宁八河村陡峭崎岖的山路上,李丽有种回家的感觉。4年前,她就是从大山深处走出去的山里娃。
今年从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毕业后,李丽毅然加入了“小小麻雀课”研究生支教团,前往贵州镇宁,成为一名驻守山区的支教志愿者。
“小小麻雀课”是扬州大学于2014年启动、面向“袖珍村小”开展的乡土课程开发行动。
2013年,当研支团走进贵州省镇宁县木厂小学时,全校6个年级80余名学生,只有语文、数学两名教师,班级采用混班教学。
“即便如此,部分学生仍可能要等上两至三天才能排上一次课,科技教育、审美教育、劳动教育等素质课程几乎为零。”志愿者李若说。
2014年,扬州大学研支团组织开展“小小麻雀课”乡土课程开发,旨在面向“袖珍村小”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