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一周年特刊·湿地文化】潼湖镇将建湿地文化主题乐园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林海生 通讯员 惠仲宣
南海之滨,有一座山水之城,名为惠州,城内有名山罗浮、高榜、南昆,水有西湖、巽寮、大亚湾湿地和潼湖湿地,其中,潼湖湿地为广东省极少的典型内陆淡水湖泊湿地之一,坐落于仲恺高新区。
深秋时机,走在潼湖湿地边上,野花绽放的堤岸,凉风掠过,放眼望去,水波荡漾,映衬蓝天,鹭鸟不时飞过,好一幅如诗画卷……
当下,惠州正在打造国内一流城市,潼湖镇处于“大湾区1小时生活区”中心地带,距离广州、深圳、东莞仅需1个多小时车程,“天时地利”下,潼湖迎来了发展新契机:今年9月份,惠州引进600亿元文旅项目——万有(惠州)国际旅游度假区,该项目选址惠州仲恺高新区潼湖镇湿地附近,总规划用地面积约2200公顷,总投资600亿元,计划建设最具特色八大文化旅游景区和万有文旅生态城融为一体的世界级文化旅游综合体。据透露,该项目拟抓住地方特色,结合潼湖湿地,打造湿地文化主题乐园。
图片
潼湖湿地 古连观 摄
面积最大时达110平方公里
从惠州市区驱车出发,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到达广东省少有的的内陆淡水湖泊湿地——潼湖湿地,平塘水面如境,湖上鹭鸟翔集,雄伟的博深高速潼湖特长桥如长虹般横贯而过,黄昏时分,候鸟觅食而归,碧水荡漾,周边的农田、村庄、小镇和少量的工厂错落分布,宛如画卷,让人忍不住吟诵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潼湖镇文化站老站长苏冠明,自小在潼湖边长大,对于潼湖,他竖起了大拇指说:“美。”出于对潼湖的感情,他做了一首诗:“粤冠湿湖地,千船端午游。微风苇草动,细雨水泊移。当午锄禾米,斜阳撒网鱼。鱼干千瓮贮,草布万牛驰。”透过诗句,可以追觅到潼湖最初的美。
据史料记载,潼湖是广东的古湖泊之一,接纳周围小溪而成。历史上,由于东江洪水频发,东江支流石马河的下游也受东江汛期高水位影响而出现顶托,灌入地势低洼的潼湖区域,再加上潼湖区域三面环山的地势所汇集的地表径流,多方来水“渍水成湖”,形成了范围广阔的天然通江淡水湖泊——潼湖。根据现有资料记载,潼湖历史上可查询的最大水面面积达110平方公里。
湿地造就鱼米之乡
多方来水“渍水成湖”,带来了丰厚的营养,成就了潼湖鱼米之乡的地位,《惠阳文史资料》记载,潼湖物产丰富,人好物美。
今年86岁的黄谭带是潼湖镇黄屋村村民,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潼湖。在他的童年记忆里,潼湖到处都是水。只要一下雨,整个潼湖仿佛都被水包围了。“那时候,最喜欢和小伙伴去水里摸鱼,一摸一大把。拿回家煮汤,特别鲜美。”黄谭带说,潼湖最出名的是鱼和虾,每年重阳节前后,几乎家家都晒有一百多斤鱼干和一二十斤虾干。1777年《粤中见闻》中也记载,潼湖春夏水阔弥茫数十余里,冬月水落鱼虾窝聚。
“日头一出似火烧,晒死高田冇禾收,水浸低田冇禾割,耕田至死冇风流。”这是潼湖人耳熟能详的童谣,透过这首童谣,可以反映出潼湖人劳作的艰辛。但是,潼湖人吃苦耐劳,村民种植水稻、花生、黄豆、甘蔗、荔枝、龙眼、香蕉,养殖鸡、鸭、鹅和水牛等,辛勤耕耘,使潼湖成为农产品生产地区。
湿地成为鸟的天堂
潼湖湿地资源丰厚,成为众人眼中的“香饽饽”,明末清初时,潼湖湖区周边立村渐多,人类的活动,逐渐侵占了湖区,至1913年,湖面缩减至90平方公里。
令人心痛的是,潼湖湿地环境曾一度遭到破坏:砖场随处可见,几乎每隔数百米便能看到一根高耸入云的大烟囱。据潼湖镇国土资源办相关负责人介绍,1966年部队进驻潼湖围垦,潼湖核心只剩下六七百公顷,周围是一大片稻田。到上世纪80年代,潼湖核心区的周围,稻田被改造成鱼塘和菜地。如今,遍布鱼塘和菜地的潼湖,已没有了当年的渔火、渔排、野炊等。
在多方人员的争取下,惠州开启了潼湖湿地整治工作。2004年,惠州启动潼湖湿地保护区建设工作,有关研究机构前后出台了《关于潼湖流域污染情况的报告》《惠州潼湖湿地市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调查报告》《惠州潼湖湿地市级自然保护区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等。2006年开始,惠州市人大代表为整治潼湖水系、恢复生态原貌奔走呼吁,并掀起了持续多年的潼湖水系保护行动;2008年前后,惠州相继投入近百亿元治理“两河”(潼湖和淡水河流域),共清理2000多家养猪场,关停100多家重污染企业,建成20多座污水处理厂;2013年年底,潼湖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完成初步方案……现如今,整治已取得了重大成果,水清草绿,候鸟回归,俨然形成了候鸟的天堂。
拟建湿地文化主题乐园
近年来,经环保整治及交通建设便利,潼湖生态农业、蔬果采摘、农家餐饮的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吸引了广州、深圳、东莞等周边城市游客。该镇镇委书记钟小君介绍,潼湖镇内拥有潼湖湿地、观洞水库、东江、花果山、种田花海等充满特色的自然资源和景观,既有敦伦书室、美乾书室、黄屋古村落等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建筑,又有碌鹅、东江河虾、萝卜粄、粽子、红团等美食。
钟小君介绍,接下来潼湖计划打造“两张牌”:一张是“美食牌”,依托黄屋、赤岗古村落举办美食汇等活动,广泛宣传红团、粽子、碌鹅、龟苓膏等潼湖特色小吃和美食,利用互联网力量加速推动潼湖生态旅游的发展;一张是“文化牌”,引进有实力的社会资本,用市场化运营管理的模式挖掘古文化价值,做好古村落、古书室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工作,尤其是要借助湿地文化,因地制宜进行开发。
今年9月份,惠州引进大型文旅项目,总投资600亿元,目标打造中国版浪漫“奥兰多”,项目选址潼湖,将因地制宜,拟就潼湖湿地打造湿地文化主题乐园。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教授江金波认为,项目落地,能够给惠州及整个大湾区带来多方面效应,能带来文旅产业规模化示范效应。“最直接的就是能够促进惠州思考对有文化底蕴的景点的挖掘、投入是否较少?文化传承是否该变换形式,将其具象化、规模化、产业化?”江金波说,万有项目有意愿在打造过程中,注入文化元素,这就要求它在这过程中兼具多元性与独特性,潼湖拥有丰富的湿地文化,湿地文化主题乐园若能真正建成,将拥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而且能为惠州农业、石化产业以及山海产业的融合提供一定的示范。
【文脉故事】手上写字提醒,预防学生嬉水
“人之初,性本善……”坐落于潼湖黄屋村的敦伦书室,是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自清末书室办学以来,敦伦书室便如其名一般勉励子孙、教育化人,为当地学生提供书香学舍之地。《弟子规》《大学》等儒学经典是敦伦书室国语学科的主要学习内容,黄谭带向羊城晚报记者介绍,书室内开办了国语、地理、历史、算术、自然和劳作六门课。
当时的敦伦书室已经有了与现代相似的教学制度,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敦伦书室已有明确的上学时间规定,上午上课时间为七点到十二点,下午为两点到五点。
潼湖地势低洼,湿地多,书室临湖而建,门前不远就是湖滩,学生们放学后会到湖边玩水抓鱼。老师们格外重视学生们的生命安全,黄谭带回忆道:“老师为了防止学生们下水,下课后就会在学生手上写字提醒,预防学生嬉水。”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