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丝路|吉林多元文化的魅力

提到东北的文化旅游资源,沈阳的清初宫殿与皇陵、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与俄罗斯风情、牡丹江的雪乡都为人熟知,但细细品来,这些景点大部分都位于辽宁与黑龙江两省。提到夹在中间的吉林,多数人的联想是类似长白山、雾凇岛等自然景观。确实,在非东三省出身的普通人眼中,吉林很难像辽宁或黑龙江一样,有一个独立又明确的文化概念。

之所以形成这种情况,其实与吉林省的历史沿革情况有着很大关系。在清代东北的“军府制”行政体系下,吉林将军辖地包含现在吉林省中东部、黑龙江中下游两侧乃至乌苏里江以东在内的广袤领土。当时的哈尔滨也属于吉林将军管辖。经过多年变迁,新中国重新整合全部黑龙江流域领土设立新的黑龙江省,而吉林则被削去包括哈尔滨在内的数个大型城市。最终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地理关系从清代的南、西北、东北变成了南、中、北。如此在一般人印象中,吉林似乎兼具辽宁、黑龙江的文化特色,却又都不够“纯粹”。

但某种意义上,恰恰是有了许许多多这种不够“纯粹”的地方,才造就了吉林开放与包容的文化魅力。

满族民俗:

清朝“龙兴”之外的风俗情调

历来提到满族风情,大都会想到辽宁省新宾县这个清朝的“龙兴之地”到沈阳至抚顺一带探寻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光辉发家史。相比之下,吉林地区的满族风情就稍有不同,这里并不像努尔哈赤所属的建州女真所在地一样重峦叠嶂,而是兼具海西女真(扈伦女真)的渔猎特色。

明朝嘉靖年间,生活在吉林松花江流域一带的海西女真乌拉部强盛起来,构筑了目前位于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的“乌拉古城”,这里也是前后四代继承人统治乌拉部时的都城。由于不愿服从努尔哈赤的统治,当时的乌拉部首领布占泰与努尔哈赤展开长期对峙,最终在1611年,努尔哈赤消灭乌拉部并烧毁乌拉古城,这也让乌拉古城目前只存有外、中、内三道城墙与东、南、北三面的护城河。

由于乌拉部在被努尔哈赤征服以后成为清朝崛起的基础,清王朝也加封乌拉部所在地,亦即现在的乌拉街为“本朝发祥之地”,又在古城之外建筑新城,两座城镇相映成趣,共同构成现在乌拉街留下的满族文化风貌。据说清代中前期的乌拉新城极为繁华,城内有八大寺、四大庙,还有四座当地豪绅修建的豪华府邸。经过历代的沧桑变革后,诸多古迹不复存在,如今只剩下清真寺和老爷庙还巍然矗立。乌拉街依旧保留着许多具有满族特色的习俗,比如乌拉街南部有一株三四百年的榆树,树上常年挂满红布,树下有香火供奉;当地售卖一种用椴树叶包裹着黏米面、红小豆馅的甜品,备受欢迎。

乌拉街北边四公里左右还有两座民屯,一个是玲珑剔透的天然冰雪奇观——雾凇岛,另一个便是雾凇岛东侧的韩屯满族民俗村。这里在夏秋季可以打鱼,冬季可以坐狗爬犁在冰雪大地上驰骋,沿袭了明末东北女真民族崛起以来的渔猎传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活的历史”。

除去乌拉部之外,现址位于四平市铁东区东南部的叶赫部也是与努尔哈赤争斗非常激烈的一个重要部族。1593年海西女真联合科尔沁等部进攻努尔哈赤遭到击退,之后叶赫部西城贝勒布扬古在1597年希望妹妹东哥与努尔哈赤联姻,以示和平。但随即双方再起争执,东哥出嫁之事便是时定时废,布扬古甚至将她许配给其他反对努尔哈赤之人,这也让努尔哈赤恼羞成怒,将叶赫部视为头号大敌。1619年春天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击败明朝军队之后,迅速在夏天倾巢北上进攻叶赫部。

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力量,叶赫部历来在附近两座山头依险建有东、西两座石制城池,两城互为犄角,彼此照应,目前东城的设施保存较为完好,现存城垣690米,台基高三米多,仍然能看出一些旧时风貌。经过数日激战,羽翼丰满的努尔哈赤攻克叶赫部东、西两城,西城贝勒布扬古遭到绞死,东城贝勒金台石的后裔则被编入满洲正黄旗,继续在清朝延续下来,清末慈禧太后即出自叶赫那拉氏。

为了让游人更好体会到叶赫古城全貌,1995年8月,吉林四平市根据叶赫古城遗址在附近复建了一座崭新的叶赫那拉城,占地超过一万平方米。高大的箭楼、城墙以及城内建筑都有据可查,颇有满族建筑特色的古朴风情,且依山而建,可俯瞰叶赫地区最大的人工水库转山湖,再现了当年叶赫部东西两城的雄姿。登高望远,湖水环绕,群山联结,令人神驰遐想,萌发思古悠情。

李刚摄影

如果说辽宁新宾的赫图阿拉古城是在叙说努尔哈赤与清王朝的勃兴历程,那么吉林的乌拉街与叶赫两镇则是抛去了一代王朝的兴衰叙事,而是从更广阔的文化角度来叙说满族民俗的别样特色,如今前往,还能够品尝到风味别致的白肉血肠、关东蒸鱼、黄金肉片、小窝头等满族名菜。这些地方将自身别致的满族民俗文化传承至今,象征着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的生生不息。2008年10月14日,乌拉街镇与叶赫镇共同入选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吉林省至今仅有的两个入选成员。

长春历史中的印记

中国东北土地肥沃、矿产资源丰富,在近代成为美、英、俄、日等列强觊觎的好地方,最终日本留下的侵略伤痕最深。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在中国土地上爆发,日本侵略者的触角开始突入东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迅速扶植末代清帝溥仪成立伪“满洲国”,这也为东北地区,尤其是现在的吉林省会长春打下了深刻的印记。

1932年3月9日,伪“满洲国”举办“建国式典”,随即将这个傀儡政权的“首都”定于中东铁路南部支线(日本称“南满铁路”)的重镇长春,并以“新都城”之意将这一地区更名为“新京”。

之所以选取长春而非东北传统重镇奉天(沈阳),主要是考虑到奉天人口众多,旧城建筑较为密集,不容易重建;而根据1931年12月底的统计,长春居民不足13万,宽城子一带更是只有不足五千人居住,征地拆迁、建设新城也自然更加容易。同时,日本人经营多年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也已经在长春设立了车站,以长春铁路车站前的广场为中心,建设放射性道路网络,配之以大型公共建筑,并修建电力、照明、给排水、电话、煤气、医院、学校、公园等城市设施,“满铁”有着一定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经验,这也为“新京”的建设打下基础。

1932年11月,以“满铁”成员为核心的伪“满洲国”“国都建设局”制定一项《大新京都市计划》,确定“新京”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在1933年至1937年之间投入3400万日元,在以“新京”车站为中心的20平方公里土地开展建设,规划远期目标人口为50万人。以“新京都”为名,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象征着日本帝国希望有朝一日把首都从本土迁来这里,让这里成为日本帝国的新首都。

本文来源:《国家人文历史》萧西之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