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早期,中国的应对慢了吗?吴尊友最新回应

◎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有的人认为,中国早期应对得不好,应对得不是很有效。那么,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最早的几周,中国做了哪些响应?”12月5日,北京论坛(2020)在北京大学开幕。今年论坛的主题,是“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疫情重袭下的全球化新挑战和新机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开门见山,在主旨发言中带听众回到了2019年年末,列出了一条清晰的时间线。

他知道,对于我国疫情发生初期的应对,各国都有一些不同的理解和解读。 “大家认为我们反应得不够快。我们看一看,我们到底有多快。”

2019年12月27号,湖北中西医结合医院张继先大夫最早发现了不明原因肺炎,她向当地疾控部门做了报告。

12月30号,武汉市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加强不明原因肺炎紧急救治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湖北中西医结合医院已经出现病例,要求其他医院主动搜索有没有类似病例。

“这样一个信息在网上公布以后,第二天,也就是12月31号,国家卫健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组织了工作组、专家组到武汉协助工作。”吴尊友说。

当时,武汉市只报告了40几例病例,但专家组当机立断,决定1月1日关闭华南海鲜市场。“专家做决定时,其实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吴尊友说,那时大家还不清楚疾病的主要传播方式,究竟需不需要大动干戈,关闭市场?

当时,国家派的专家组和湖北当地的专家组也存在严重的意见分歧。当地专家同样也是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呼吸病专家,他们中的有些人也认为,为了40几例病例关闭华南海鲜市场,小题大做,不值得。

“专家分析会一直开到凌晨4点钟。最后国家专家组认为,我们应该有底线思维。即使我关错了,我还有机会重开;但如果我现在不关闭,可能就错失了机会。”吴尊友说。

2020年1月3日,中国把新冠肺炎疫情报告给了世界卫生组织和有关国家,当时它还叫“不明原因肺炎”。

1月7日,中国分离了新型冠状病毒毒株。

1月9号,诊断试剂被运往武汉用于临床诊断。

1月12日,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分享了新冠病毒毒株的基因序列。

“从发现疫情到分离出病毒,我们前后只用了一周。这么短的时间,应该说创造了人类社会认识一种新传染病的最短时间记录。”吴尊友说,从病原体分离到诊断试剂制成用于临床诊断,也只用了几天的时间,这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最短时间记录。

“1月12日,中国就向世界分享了病毒基因序列。”吴尊友强调,只要知道基因序列,就可以生产诊断试剂,研制疫苗。“这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有关新冠肺炎的免费的公共产品。”

1月20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列入到国家法定报告传染病。

1月23日,武汉市封城。“武汉封城的决定是22日做出的。做出决定时,武汉报告的病例只有500多例。” 如今回头再看,吴尊友说,这一系列决定是科学、英明、果断的。他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初期,大家能获得信息都相当有限。中国早期的举措,决定了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的规模,决定了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的规模,也延缓了病毒在全球的蔓延。

“从发现疫情到武汉封城,也只用了三周多一点的时间。”吴尊友说,这三周时间,我国有了四大科学发现,即分离病毒、确定基因序列、确定平均潜伏期、确定主要传播方式。这些发现奠定了我国制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策略的科学基础,也成为中国科学家对全人类做出的重要贡献。

如今,我国已经成功控制了疫情,但全球疫情情况并不乐观。尤其是进入冬季以后,欧洲多数国家出现了疫情的反弹,美国的每日新增病例报告数更是突破10万、15万,甚至20万。

“冬天才刚刚开始,进入严冬以后,疫情会变得更加复杂。”吴尊友不无担忧,“全球面临的最严峻挑战,是如何把各个国家的疫情控制住。”他指出,我们需要全球有一个更加强有力的组织进行领导和协调,同时,还需要依靠生物技术。他希望,新冠疫苗能为全球控制疫情起到作用。“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中国只有同世界各国一起联起手来,把全球的疫情控制好,我们才能够拥有一个比较安全的社会环境。”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张爽

审核:管晶晶

终审:冷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