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倒计时•人物|安心扎寨 践行初心

编者按
图片
中国的扶贫成就,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一个巨大的奇迹。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扶贫工程中,没有那么多金手指的故事。平凡无奇、脚踏实地的驻村干部才是脱贫故事里的主角。
过去6年,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万余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目前在岗91.8万人。
驻村干部们用脚步丈量民情,识别与消灭贫困,甚至试图重新唤醒村庄自我生长的力量。
“我活着一天,就不能忘了他们”
记贵州黔南中院驻罗甸县兴祥村
第一书记张绍贵
文 | 本刊记者 花蕾
9月26日早上7时,张绍贵估摸着兴祥村的村干部已经起床了,在位于220公里远处的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市的家里打出一个电话,他兴奋地说着自己要回村了。
张绍贵今年59岁,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法警支队的一名法警。2016年4月,黔南选派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张绍贵是其中一员。黔南作为贵州省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驻村条件艰苦,干部一般两年轮换一批。像张绍贵这般年纪又驻村4年的,在黔南中院是第一个。驻村工作需要在村、镇、县来回跑,村里没有公车。驻村前,张绍贵买了辆新车,离开时,车的里程表已飙到15万公里。
兴祥村位于贵州省南部边陲,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边阳镇的深度贫困村。村内以山地为主。河流在境内穿插、切割,使地形更复杂。居住民族主要是苗族和布依族。“平地苞谷林,山上石旮深。一家两亩地,吃穿都愁人。”正是当地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今年3月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意罗甸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从边阳镇到兴祥村,车程大约一个多小时,蛇形公路蜿蜒曲折、横悬在半山腰上。车窗外,满山是黑色石头。
在兴祥村村委会内,手机铃声响起时,已经开始工作的村支书陈开权盯着屏幕,笑了。过去4年,这个名字每天频繁出现在他的手机上。电话接通后,张绍贵通常会用黔南方言大声说:“又去化缘了,那边答应免费提供柚子苗”,“XX村种植中草药,效益挺好,咱们下周去看看”,“上周检查身体还行,能再坚持”。这是张绍贵返回黔南中院后,第一次回村。今年5月,张绍贵因身体原因,不再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临近中午,记者跟随张绍贵到达村委会。村委会办公楼有三层,背靠着山,面朝着的也是山,一座连着一座。包括村干部在内,驻村工作组共有14名工作人员,平均年龄35岁。张绍贵年纪最大。干部们吃穿住在一起。4年中,与其他驻村干部一样,张绍贵一个多月回家一次。比起其他人,他个头高,笑起来眼睛向下弯,说话声音洪亮。张绍贵清晰地记得,刚来时,他在陈开权家吃了一个月的土豆和玉米,没见过一点肉腥。那时,村委会办公楼只有两层,三个人挤一间宿舍。甚至,连做饭的地方也没有。他和罗甸县驻村工作队队长范茂超吃喝都在村干部家。去年,村委会在办公楼上加建了一层,在办公楼边盖了一间平房,用作食堂。
水困
范茂超比张绍贵来得早,范茂超总喊张绍贵“贵人”。
2016年4月20日,张绍贵到兴祥村的第一天,他把行李从车上卸下来,搬进村委会,正准备洗把脸消减奔波的疲惫。可是,张绍贵从楼上到楼下,再转到楼外,一个水龙头也没找到。“村委会办公楼刚修好,还没接水管?”他询问身旁的范茂超。
“不是没接好,是没水管能接。”范茂超说,一公里外有个泉眼,他们每天开车去装两桶水,能满足日常洗漱和饮用。
“周边群众用水怎么办?”张绍贵追问。
“村民每天挑两担水,下雨了,村民就接雨水用。”范茂超说完,张绍贵心里“咯噔”一下。10年前,他曾随时任黔南中院副院长潘铁军来罗甸县党建扶贫工作队工作。张绍贵深谙要解决饮水问题有多难。为此,张绍贵一夜难眠。
第二天,范茂超和陈开权带着张绍贵走村入户了解情况。“哪家有几口人,养了几只鸡,养了几头猪,种了几亩地,住房条件怎么样。”张绍贵将走访情况详细记录在本子上。村民被分为一般关注户、重点关注户、特别关注户。随后,村委会再对贫困户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对策。每走访一户,他总会重点询问饮水问题。兴祥村辖10个村民小组,其中6个小组常年饮水困难。村民告诉他,下雨时,他们会拿出所有器皿,桶、盆、钵、锅……摆满屋子。盛不下的,就装在山墙边的水坑里。于是,张绍贵陷入了沉思:长期喝这种水,肯定会生病。于是,解决饮水问题成了张绍贵的心头事。此后,一听说哪里有水源,张绍贵和村干部便翻山越岭去查看。终于,在距离村委会两公里的地方,他们找到一个大泉源。于是,他提出修建蓄水池的方案,“至少先解决部分人的饮水问题。”张绍贵主动揽下筹资的任务,陈开权则负责找工人。
解困
张绍贵决定回黔南中院寻求援助。黔南中院院长王亮海听了他的汇报后,立刻拨付5万元作为工程款。王亮海用“队员冲一线、单位当后盾,领导负总责”来总结黔南中院落实脱贫攻坚责任的工作思路。从2012年开始,黔南中院共派出32名驻村干部,共向扶贫点投入帮扶资金130万元。
买水管、水泥、钢筋……张绍贵一手操办。十几天后,容量200多立方的蓄水池建好了。据统计,该蓄水池至少惠及附近50余户村民。
如何让6个村民小组近300户村民喝上自来水?张绍贵一刻也没停止过实地勘测。走访记录一页一页地翻过去,修蓄水池没有充足水源,从河里提水落差太大,新建提水工程的养护较难……经多方了解,数次实地勘察,张绍贵和村干部就近发现两个集中饮水点:一个是董王社区饮水点,另一个是木引镇摆落村饮水点。而从木引镇引水到兴祥村有7公里,从董王社区引水则有10余公里。
“从摆落村引水过来。”张绍贵在群众大会上说。村民觉得他在吹牛,嘲笑起来。张绍贵急了,立下誓言:“自来水搞不通,我就不走。”
为此,张绍贵开车带着村干部天天往机关跑。以至于,乡镇和县里的干部一见他们,便知来意。一开始,他们找到木引镇自来水厂厂长。厂长说路程远,成本高。他又去找边阳镇的书记说。书记虽然赞成方案,可又担心水管分流后,会影响乡镇居民的饮水。最终,他找到了县里。罗甸县水务局局长给出的方案是“增加水泵功率,扩建水厂”。张绍贵请人作预算,精确到每一根水管的成本,算下来整个工程至少要59万元。他把消息带回村里,村民反应异常统一:“只要能喝上自来水,我们愿意集资。”
村干部盘算:村委会账户上有25万元的发展基金,即使每户村民自愿承担400多元,仍有12万元的资金缺口。咋办?张绍贵主动站了出来,答应去筹款。他们再次带着预算方案来到罗甸县水务局。结果,领导当场否决了方案并对他们说:“不能让老百姓出一分钱,可以用扶贫项目专项资金来解决自来水入户问题。”
得到罗甸县政府和群众的支持后,张绍贵又带队到木引镇水管所协调,制定方案……2018年10月,自来水从村民家的水龙头中“哗哗”流出……
忘我
在陈开权眼里,张绍贵心里时刻装着全体村民,唯独没有他自己。2018年3月,张绍贵前往黔南州委党校参加驻村干部轮岗工作培训。此前,有村民向他反映,家里的灯忽明忽暗,有时还会突然断电。张绍贵一一排查,线路并没有问题。从村到黔南州首府都匀市,开车来回需要8个小时。得知要去黔南州委党校培训,他赶紧趁机去了趟黔南州供电部门。工作人员告诉张绍贵,可能是从供电所牵的电线太长,电压不稳导致的,解决办法只能加装变压器。培训结束后,张绍贵便去州级供电部门“化缘”。得到供电部门支持后,他当即给陈开权打电话,让他开始协调变压器安装的用地。张绍贵说:“群众的事情一刻也不能等。”
图片
>>张绍贵(中)与村干部察看中药蔓荆子的长势 花蕾 摄
听说记者要去看最穷的地方,张绍贵把记者带到破岩、野猫两个相邻的村民小组。两层砖混结构的楼房散落在山坡上,水泥路延伸到每户村民家门口,27根崭新的路灯依次矗立在路边。4年前,这里的村民都是建档立卡的重点关注贫困户。随着国家扶贫政策越来越好,在村委会的帮助下,他们建新房、通电、种植经济作物……记者只能从照片中窥见当初破败的样子。按照陈开权的说法,200多年前,这里只有野猫和破石头,人们为了躲避战乱钻进大山开始刀耕火种,繁衍生息。陈开权担任村支书20年了,是村子同时代人中少有的中专生。他记得,十几年前,去一次镇上平均要走4小时山路,很多村民好几年才去一趟县城,大部分村民不会说汉语,甚至有人从未见过汽车。
为了让村民及时掌握政府的政策,张绍贵又向黔南中院申请了一笔经费,买了两个大喇叭,安装在破岩组两个村民家的阳台上。政府一出新政策,村民小组组长便用当地话在喇叭里传达。
在通水的最初,村民很多不会用,开水龙头不关,以为那是泉水。张绍贵那时天天接到村民打电话,问他水龙头坏了怎么办?电风扇怎么用?最焦头烂额的时候,张绍贵想过干脆不做驻村书记了。但村民的一句感谢又让他内心特别熨帖。
“不能走!要脱贫就得把张书记留下!”一个声音先在人群中响起。“张书记不能走!”有人开始跟着附和。2017年10月20日,兴祥村皮桶组召开小组会议。会上,陈开权告诉村民,张绍贵驻村期限届满将要离开时,会议秩序变得骚动了,村民想要留住他。最终,这次小组会议形成一张摁有100多个手印的请愿书。
村两委充分讨论后决定逐级上报,将请愿书送往黔南州委组织部和黔南中院。“这是群众对我的信任和肯定,再苦再累也值了。”张绍贵看着请愿书,决定延长驻村期限。
扶志
居住环境的改善无法解决核心的贫困问题。罗甸县耕地少,开荒开到山尖,种地种到山边,石漠化严重,石头缝存不住水。石头缝里能种什么?张绍贵从朋友处得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市有个花椒种植基地,花椒耐旱、根系发达保水性好、产值高。于是,他带队去考察,并顺利引进了花椒产业。目前,兴祥村连片种植板栗151.4亩、柚子49.8亩、珍珠李150亩、花椒40.5亩。种下幼苗后,张绍贵定期察看苗木长势,并联系农业工作部门专家,到田间地头开展剪枝修条培训。
在张绍贵看来,驻村工作与法院工作最大的不同是,在村里,从来没有下班。2019年3月,他被查出脑梗、胃病。有次住院期间,张绍贵的挂包贫困户生病了,给他打电话寻求帮助。没法回去,张绍贵赶紧找范茂超帮忙送去乡卫生院。“他总是忘记自己也是个病人。”范茂超告诉记者。
如今,自来水又从兴祥村延伸到打窖村,变压器除了兴祥村村民使用以外,紫云县宗地镇竹豪村麻冲组15户90余人也一同使用。“我们虽是紫云县的人,但是儿子在边阳读高中,走的是罗甸的路,用的是罗甸的电,喝的是罗甸的水。”麻冲组村民李胜燕冲着张绍贵竖起大拇指。
采访前一天,张绍贵联系上一位朋友,邀请对方为村里想学一门技能的孩子提供长期的免费培训。张绍贵希望这些有志向的孩子能依靠手艺,勤劳致富。尽管朋友劝他既然离开村子就别操心了,但他在微信里郑重地回复:“我活着一天,就不能忘了他们。”
榕江法院人扶贫路上的日与夜
文 | 本刊记者 花蕾
清晨8时,贵州省榕江县三江水族乡四格村村委会内,榕江县人民法院驻村第一书记陈安正召集村干部开晨会。10分钟后,会议结束,村干部们带着当天的工作任务迅速离开。
陈安则翻出备忘录,他忙碌的一天开始了:给X某填写户口申请资料、帮X某填写安装电表申请书、走访X某检查卫生情况、提交贫困户子女入学情况调查表……
2019年6月,陈安受榕江法院选派,担任第一书记、网格员,后兼任四格村脱贫攻坚指挥所所长。三重身份的叠加,陈安明显感觉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
榕江法院作为贵州省一家基层法院,实有干警60名,其中法官19名。在33岁的陈安看来,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中,他只是榕江法院、甚至贵州法院系统所有干警的一个缩影。
“像钉子一样坚守”
“我们不会再交农房保险了。”驻村20多天,陈安遇到了第一件棘手的事。2019年3月,四格村遭受冰雹灾害,村民的房屋不同程度受损。由于村民的理赔意识不高,没保留受损依据,未能得到保险赔偿。接到消息当天,陈安立刻组织村民召开院坝会,向大家普及农房保险政策,并说明此次不能理赔的原因。最后 ,全村都按时参加了农房保险。
两个月后,陈安摸清情况后,发现村委会组织涣散,原工作管理模式也很难高效完成脱贫工作。“培养一批人,落实工作”成为当务之急。很快,陈安发现德高望重的“寨老”并没有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于是,在开展日常工作时,陈安一次次到“寨老”家中谈心,并邀请他们参与村内事务。当召开院坝会时,陈安总是先让他们上台发言。“寨老”们感到自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最终,他们被陈安的真诚打动。至此,四格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撑。
图片
>>榕江法院政治部主任蒙会立(右一)正在给村民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驻村期间,村里哪家还没有参加新农合保险,哪家的屋顶漏雨,哪家的孩子生病了,陈安都会记在心里,并逐一解决。然而,对于家人,他亏欠太多。2020年1月26日是大年初二,陈安刚满周岁的孩子感染肺炎紧急住院。四格村因有厦蓉高速过境,且春节期间人员流动性大,村内的疫情防控工作更是迫在眉睫。当天,陈安将家事交给妻子,回村后即刻开始排查本村人员的流动信息,建立流动人员台账,并动员全村村民在村口的5个卡点24小时轮流值守。然而,自己孩子住院的20余天,陈安没有回家一次。单位领导给他打电话,他说:“关键时刻如果我不上,那群众就真的没有主心骨了,所以我要像钉子一样坚守在这里。”
一个明断是非的法槌
在榕江县的传统村落里,民居都呈两层木质结构。因为这里的大山上长满了天然建筑材料——杉树。村民为了方便和安全,直接在自家一层养猪养牛,人畜混居。这一年来,陈安工作的重要部分是对民居进行改造,黎某家便是其中一户。陈安将牲畜移到专门的猪牛圈里进行养殖,一层全部用砖头水泥修成会客厅。与其他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一样,在黎某家的墙上,贴着“贫困户基本信息卡”“帮扶措施明白卡”“2020收入明白卡”等多张表格。如此,贫困户家的情况一目了然,方便村干部及时掌握情况,精准采取帮扶对策。目前,陈安带领村干部拆除废旧猪牛圈60个,拆除旧房12处,村容寨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村干部说他是村里一个明断是非的“法槌”。疫情期间,吴某将一头小黑牛拉到坡上吃草,同村的谢某也把一匹马拉去同一块草地。两人回家后,马把小黑牛咬成重伤,双方发生纠纷争执不下。具有法院执行局、民事审判庭工作经历的陈安立刻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很快,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谢某自愿以7500元向吴某买下小黑牛,限于10日内一次性付清。考虑到疫情等因素,在陈安的建议下,纠纷双方通过微信向榕江法院发送司法确认请求,“速裁法庭”对该案进行了司法确认。一年来,陈安调解各类纠纷已有20余起。
驻村工作也有焦头烂额的时候,但陈安从来没有一句怨言。他深知带领群众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和人民的重托,是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我们每个人都是战士”
50公里外,同一时间,榕江法院办公楼内,榕江法院政治部主任蒙会立赶紧打开电脑OA系统,处理文件,每天系统里有一半的文件都和扶贫工作相关。与其他没有担任驻村工作的干警一样,他有7户结对帮扶的贫困户。数据显示,榕江法院每名干警,平均结对帮扶贫困户7户。“平时贫困户家里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都需要帮扶干部负责沟通协调,解决不了的要向上级反映。有时候贫困户家里遭了灾、生了病,或者农产品滞销了,干部职工自掏腰包、组织捐款都是常事。”蒙会立说。
蒙会立分管党建、干部人事、机构编制和司法改革等工作。为了统筹本职岗位工作,蒙会立只好周一到周五在单位上班,周六周日入村开展帮扶工作。从今年春节到记者发稿时,他总共休息没超过5天。“要做的太多”,采访中,蒙会立用这5个字总结了扶贫干部的日常工作。
蒙会立是水族人,恰好他的帮扶对象也是水族人。民族语言带来的亲近感迅速拉近了他们的心理距离。
“脱贫攻坚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世纪工程,我们每个人都是战士。在这场战斗中,每一个人都不允许撤退,也不允许投降。如果没有信仰,便不会坚持到现在。”蒙会立在微信中写道。
“我还想继续为村里脱贫攻坚办点事”
记云南省石林县人民法院驻西街口镇芭茅村第一书记段惠仙
文 | 常翔宇 王薇薇
2019年1月18日,第二次云南省石林县西街口镇芭茅村驻村第一书记的任命书和丈夫去世的噩耗几乎同时来到段惠仙的面前。在一次悲痛欲绝的生离死别之后,她决定带着丈夫生前的嘱托走马上任。
“他这几年身体不好,却从不拖累我的工作。”丈夫的去世,对段惠仙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原本想等扶贫任务完成了,就回家多陪陪他。他一直叮嘱我要为村民多做实事好事。现在,我就当是去完成他的遗愿。”办完丈夫后事的第三天,段惠仙带着哭肿的双眼,又出现在芭茅村的田间地头。
今年57岁的段惠仙是云南省石林县人民法院的退休干部,曾任院纪检组长。2016年初,已从石林法院纪检组长改任非领导职务的段惠仙主动请缨:“我在乡镇工作过,熟悉农村工作,更想在退休前发挥余热再为老百姓做些实事。”就这样,段惠仙冲到了脱贫攻坚第一线,一干就是5年。
“感觉像做梦一样”
干净整洁的硬化道路,绿树掩映的民居,田间地头繁忙的身影,络绎不绝前来“取经”的考察团……走进石林县西街口镇路花村,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和谐宜居的景象,让人无法相信这里曾是一个脏乱差的地方。
“感觉像做梦一样,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跟城里人一样的楼房。”说起村里的变化,路花村村民李某乐得合不拢嘴。
芭茅村下辖芭茅和路花两个村小组。早些年,别说名字里的花,路花村就连一点能成片的树木也没有,贫瘠荒凉的砂砾土壤上只有长势不太好的玉米和烤烟,村里遍地垃圾、污水横流。
芭茅村位于石林县东北部,开车来回要近3个小时。初到村里的段惠仙,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开展工作,就把驻村书记的办公室当成宿舍,在村委会住了下来。“住在村委会办公室,夜里‘方便’都要去庄稼地里的厕所。那时候,突然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原始社会。”回忆起初到时的情景,段惠仙笑着说。
有着多年村干部任职经历的段惠仙深感任务艰巨。“如果再不转变,软弱涣散、穷乡僻壤这些‘帽子’,我们就得一直戴着。”段惠仙和党支部书记黄海平商议,要想办法扭转现状。
白天深入田间地头搞调研、听意见、查实情,夜晚带领村组干部走村入户“围炉夜谈”、访贫问苦……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段惠仙共筹措资金1800余万元,实施进村道路、村内道路硬化19.3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40多盏,填没硬化污水塘2个,新建公厕4座,建成村民活动场地600平方米……村容村貌脱胎换骨。
2019年8月,芭茅村党支部被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评为“云南省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路花村还先后被评为“石林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村”“昆明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
“我觉得现在生活很充实”
回忆起这几年靠种植人参果摆脱贫困的经历,村民张建伟向笔者打开了话匣子:“以前我整天喝闷酒,根本不管明天会如何。在段书记和石林法院的帮助下,我不仅重新拿到了大学毕业证,还解决了户口和身份证遗失的问题。如今,我有43亩地要种,我觉得现在生活很充实……”
36岁的贫困户张建伟是芭茅村里唯一的一名大学生。从云南林业学院毕业十年后的他,户口却一直没有着落,毕业证也不知去向。就这样,他和年迈的父母住在长年失修的危房中,没有志向,没有追求,稍有点钱就窝在家里喝闷酒。
为了解决这个“大学生贫困户”的实际困难,段惠仙多次上门和张建伟谈心,并协调石林法院派专人到云南林业学院查阅十年前的学生档案和户籍档案。经过多方的努力,终于帮助张建伟转回了户口并重新领取了大学毕业证书。这点燃了张建伟对生活的希望之火。如今,他已经从“大学生贫困户”转变为种植人参果的高产户。
张建伟的例子只是一个缩影。来到芭茅村后的段惠仙无时无刻不想着如何带领村民致富:“要摘掉贫困的‘帽子’,得有像样的产业。”
“专家说了,我们村的石漠化土壤里富含硒元素,昼夜温差大,适合种植大蒜、人参果和烤烟。”通过请教学习,段惠仙围绕这三大农民增收的项目,组织培训班,积极带领群众依靠科学发展经济。
针对人参果销售乏力的问题,段惠仙争取上级产业发展资金150余万元,新建人参果、大蒜交易市场,引进物流公司,并投资新建了一个1800平方米的仓库。同时,她组织10家商户,对芭茅村及周边农户种植的人参果进行保价收购。
图片
>>段惠仙(右)到田间地头了解农户人参果收成情况
两年来,人参果种植面积扩种至5750亩,亩产从1200公斤提高到1400公斤。人参果的品质提高后,其单价也从每公斤2元上涨到6元,村民收入逐年增长。如今,年收入在10至20万元的村民有140余户,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民有30户;70%的农户都购买了轿车……2017年以来,“中国石林人参果旅游文化节”均在路花村举行,路花村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人参果之乡”。
“我还想继续为村里办点事”
2018年12月的一天下午,段惠仙接到单位来电,得知组织已经批准她光荣退休,可以安享晚年了。但是,她却答说:“感谢组织和同志们的关心,村组干部、贫困群众的情况我都熟悉,我还想继续为村里脱贫攻坚办点事。”
当天晚上,开完驻村脱贫攻坚推进会后,段惠仙驱车返回县城。第二天一早,她便匆忙赶到单位,向石林法院党组表态:“我知道单位人少事多、任务繁重。组织上虽然批准了我退休,但我还想继续为贫困群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这样也可以让院领导和同志们安心专注工作……”
听着段惠仙诚恳的请求,石林法院党组进行了认真研究并报经县委组织部、镇党委批准,段惠仙再次被任命为石林法院派驻芭茅村第一书记、村脱贫攻坚工作队队长。
“妈妈就是一个女超人,什么困难都能解决。”采访中,说起母亲,段惠仙的女儿难掩敬佩:“她教导我们最多的是,不管做任何事都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要脚踏实地、敢于面对困难,不畏缩,不去等,积极主动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每当和段大姐谈起脱贫攻坚的工作,我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她对困难群众和帮扶工作的用心。她充分体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石林法院院长彭亚一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直到现在,段惠仙仍然奔波在扶贫路上,仿佛有无穷的能量在推动着她,什么困难也不能阻止她释放光和热……
“初心不敢忘,尽力就好”
记黑龙江省同江市人民法院驻八岔
赫哲族乡新强村第一书记胡庆生
文 | 本刊记者 张春波
“法官”和“第一书记”,原本是两个不“搭嘎”的称呼,却因精准扶贫在胡庆生身上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2018年5月10日,胡庆生迎来了身份转变的第一天——从黑龙江省同江市人民法院的一名法官转变为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新强村的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自此,在从事28年的司法一线工作后,他又冲上了扶贫的“前沿阵地”。
法官是公平正义的化身,而“一个也不能少”则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路上的最大公平。在扶贫的每一天里,胡庆生以其特有的执着、韧性和坚守,为新强村的脱贫攻坚无悔地付出着。
“卖货郎”
“老胡啊,能不能问问有没有要鸡蛋的,我们家想卖点鸡蛋”“胡书记,你啥时候回同江,给我捎点药呗”……担任新强村的第一书记后,胡庆生几乎天天会接到各种求助电话。
2018年8月,黑龙江省委组织部在哈尔滨市中央大街组织扶贫产品特卖会,胡庆生立即报了名。他前后在中央大街驻守了近一个月,站柜台、展示产品、为贫困户张罗卖货。一天下来,常常是腰酸背痛、脚跟疼,但他从不叫苦叫累。
知道胡书记在中央大街卖货,村民秦智打来电话,也想在特卖会上拓展一下黏玉米的销路。随后,胡庆生不仅为其争取了展位,还一大早就到车站接她。
看着在展台前帮忙推销和煮黏玉米的胡书记,秦智感动地说:“没想到我不是贫困户,胡书记也这么帮忙,真是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您……”
图片
>>胡庆生(左)走访贫困户
有了这次卖货经历,胡庆生也拓宽了扶贫思路,“带货销货”成了他扶贫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此后,胡庆生又多次在同江扶贫大集上为贫困户卖货,蔬菜、家禽……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也被这些“带货”信息淹没了。他戏称自己是“卖货郎”。
聚沙成塔,积善成德。虽然这些产品数量不多,但只要能为贫困户增加点收入,他就乐此不疲。有的贫困户因此增加了几千元的收入,有的贫困户通过胡庆生的带动,也学着在网上卖货……2019年,新强村的55户贫困户全部脱了贫,农产品销售起到了关键作用。
今年疫情期间,胡庆生组织建立了贫困户信息群,发布用工、销售、技能培训等各类消息,也成了贫困户带货捎货的联系渠道。胡庆生和其他扶贫工作队员先后多次为贫困户联系农业春耕物资、捎带货物、销售产品,受到贫困户的纷纷点赞。
“调解员”
由于胡庆生的法官身份,咨询的村民特别多,胡庆生就义务当起了法律顾问和调解员。
贫困户郭瑞仁的儿子郭兆爱因无人机喷药与他人发生了纠纷,对方要求赔偿万元,而郭兆爱觉得数额太高,双方一直谈不拢。一气之下,对方将郭兆爱告上了法庭。
在开庭之前,胡庆生特地联系了同江法院的承办法官,一起对案件进行调解。最终,双方在庭前达成了调解协议,握手言欢。
村民汪忠权曾为他人顶名贷款,而实际贷款人却连个借款合同都没出具。后来,实际贷款人因资不抵债,离家出走,下落不明,汪忠权就此背上了十几万元的债务,还被银行申请强制执行。
巨额债务、不断的催缴压得汪忠权喘不过气来。胡庆生在了解情况后,一面帮他解答法律方面的问题,一面帮他出主意,寻找原贷款人。虽然债还背在身上,但通过法律咨询,汪忠权看到了希望,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
“好干部”
“一个村能不能发展好,关键看支部。”胡庆生深知,支部好不好,关键是支部书记。
驻村后,胡庆生始终把党建工作摆在前面,充分发挥在机关工作过的优势,积极履行第一书记的职责,摆正自己的位置,帮助村党支部书记开展好各项工作。
新强村的支部书记赵立军一开始并不看好胡庆生,逢人就说:“派不派第一书记能咋地,干几天就走了。农村就这样,还能干出个花儿来呀。”胡庆生不急不躁,与他聊家常,聊工作,谈自己,谈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赵立军发现,这个新来的第一书记是真干呀,事事都争先,事事都为村里想,帮村里解决问题,是真心办事的好干部。
这下他不再说风凉话了,对胡庆生说:“咱哥俩以后就当哥们处了,咱们捆绑在一起,我跟着你干,肯定能把工作干好。”
如今,赵立军又被选为村主任,村务、党务“一肩挑”。不过,遇到难题,他还是愿意找胡庆生商量。赵立军对胡庆生说:“大哥,有你在,我就有主心骨。我干具体事没问题,你指挥干就行。”
两个书记精诚合作,村里的党建有了新气象。胡庆生帮村里完善年度规划、整改方案,帮助村党支部开展“三会一课”,与村里的党员谈发展、谈党性、谈变化,引领他们走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
在胡庆生的带动下,党员干部对自己的职责认识得更清,参与村党建的热情也提高了。此外,他还组织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强村文明户评选等一系列活动。
为了丰富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胡庆生在村里组起了篮球队、腰鼓队,带领村广场舞队参加八岔乡乌日贡等庆祝活动,邀请市轻骑兵文艺小分队等到村里演出,村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日子也越过越有劲儿。
“带头人”
农村要发展,必须靠产业。驻村以来,胡庆生就把产业发展放在心上。
2018年,同江市扶贫办建设的新强村温室大棚交工验收,但因为地处偏远,部分村民有顾虑:“在这儿种菜卖,不得赔死呀。”
胡庆生多方联系,找帮扶单位,最后与新颜村的驻村书记,省水利厅来的张飞宇一拍即合。新颜村与新强村达成三年承包协议,新颜村每年以1.6万元的价格承包新强村的温室大棚,新强村的产业发展算是迈出了第一步。此后,新强村还与新颜村合作种植大球盖菇,带动贫困户21户。
时至今日,新强村已先后发展起温室大棚、赫乡田源、鹏程畜禽、大球盖菇、庭院养殖、鑫都餐饮等产业项目,55户贫困户实现了产业项目双覆盖,产业项目带动增收1000余元,为贫困户稳定脱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白首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胡庆生摸摸自己日渐稀疏的头发,略带自嘲地吟诵道。
常有人问胡庆生:“村里的事情千头万绪,你后悔驻村吗?”
他总是回答:“村里的发展才上轨道,前途漫漫,但我不后悔。作为农家出身的孩子,能以这种方式回馈农村,看到村里的贫困户一个一个地脱了贫,村里的产业发展得欣欣向荣,就没啥可后悔的了。咱是党员,还是法官,初心不敢忘,尽力就好。”
本期封面及目录
《中国审判》杂志2020年第19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2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