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衣锦还乡”的人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0年第22期
编者按: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经过8年精准扶贫、5年脱贫攻坚战,中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中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宣告历史性解决,中国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
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中国青年》杂志推出《脱贫攻坚 青年力量》专刊,共分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回访习近平到过村庄的年轻人”“山西灵丘、石楼:返乡青年创业记”“乡村振兴,徐徐展开的青春”“脱贫攻坚中的青年力”“小康生活的幸福读本”五个版块。全方位、多角度讲述了“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中的青年故事。
从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从曾经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到革命老区贵州遵义花茂村……这些习近平总书记到过的村庄,青年们发展得怎样?回到山西灵丘、石楼的年轻人又在怎样创业?脱贫攻坚中的青年贡献度几何?那些立志乡村振兴的青年们,正在如何展开他们的幸福读本?从即日起,《中国青年》杂志全媒体推出“脱贫攻坚 青年力量”专栏及系列报道,我们且行且听且看。
“山西灵丘、石楼:返乡青年创业记”系列报道
书商的新田园,不止于情怀
@文/《中国青年》记者 陈敏
十月的枣树红了。
房元锋站在山西省石楼县裴沟乡郭家河村一棵挂满枣果的树下,语不高声,等着领记者上山。深蓝条纹衬衫,晒黑的脸透露出这位电商的新农人身份。
车是高底盘的SUV,山路颠簸,但他开得熟练,左拐右弯地摇晃着往上爬。
创业先开路。这条1.1公里长、约3米宽的土路,是房元锋用铲车和挖土机一点点开掘的,直到豁然开朗地导进一大片开阔地。下了车,鸡鸣鹅叫涌来,天蓝得耀眼,一长排新窑洞立在起伏的黄土高坡褶皱里。
“这是我爸当年买的地,分家分给我点。从前荒山荒沟,我投了100多万,整出来50来亩。”
14岁离乡闯荡,如今房元锋在石家庄的电商公司一年收入上千万。2019年返乡投入300万还没收益,但他不急不躁,“正在琢磨新模式,不睡觉也要做成”。
在塬上日晒雨淋,开辟荒山,眼见果园和养猪场、鸡场都已初见规模,房元锋辛苦夯实的,正是故土共同致富的梦想。
图片
房元锋
衣锦还乡的人
房元锋领我们去看最里侧的窑洞,深9米,宽3.3米,一栏栏干净明亮,几十头黑猪养在里面,门没关,可自由出入爬山。他说村里人笑话这“猪窝”都造价50万,但自己觉得值,正待规模化养殖300多头猪苗。
坎下开着粉的白的花朵,去年种下的几百棵果树明年挂果,桃李、苹果、车厘子等品种不一,是房元锋在做试验田,研究其最大价值。
沿路的枣无人摘,房元锋捡几麻袋放在鸡棚,把着袋口,往地上泼出一条红线,吹个哨子,鸡就从山间、坡坎里,甚至房顶上扑棱着翅膀飞来,叽咕啄食。性野的鸡索性山里找食,天黑方归。
夫妻俩亲自进鸡苗,搭棚、日日喂食、提防黄鼠狼叼鸡……但石楼今夏的一次暴雨,就压塌了四个鸡棚。4000多只鸡,损失一半。雨停后,房元锋的老婆一看鸡毛遍地就哭了。他也难受,却告诉记者:
“这两年亲力亲为,还是亏在了天灾。但我从开始就想好了,既然回来扎根做事情,就做好3-5年失败的准备,全力以赴,‘玩’好这个。哪怕再死上几次都无所谓。总结好经验,再来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成功。”
图片
房元锋随处都能捡到鸡蛋
家人也反对过,但是来了塬上,一望绿意遍野,鸡鹅活泼,就闭了嘴。
剩下的2000余只多是母鸡,满山下蛋,等到傍晚,房元锋才去搜山,一天能捡200来个鸡蛋。有时远远望见几乎90度的山坡小凹槽里有窝白花花的蛋,他也叹气,谈起来倒兴致勃勃,“也是玩儿,有个乐趣。”他的抖音号直播捡鸡蛋,偶尔播放量能过200万。
房元锋在抖音发布捡鸡蛋的视频
房元锋创业多年,经济自由。衣锦还乡就好,为何还想下乡种地?
踏踏实实,赚慢钱
房元锋脑子很灵,心思却定。14岁跟着亲戚去河北卖枣,赔个精光,也不想回穷山沟,就在石家庄做水果生意。七八年间,他不像别人打打闹闹抢地盘,就爱看书。
2003年非典,大家都歇着,这位21岁的年轻人去书店看朋友,发现被压的好几库房过期的崭新期刊,只能当废纸卖,一本两毛钱。房元锋觉得可惜,当晚就跟媳妇骑上自行车,拉了两箱期刊卸到公园门口。将“一本一元”的牌子往那一戳,他们就在门口打羽毛球。球没打热,期刊售尽。他按5毛钱一本跟朋友结账,继续零售。后来又发动旁边摆地摊的大学生一起卖,直到库存清空,皆大欢喜。
“我倒是没看上那点钱,但是从中看到了商机。知识没有过期,知识对没看的人永远是新鲜的。期刊封底都印着发行电话,我就挨个打,对方都说有库存。”
房元锋第一站先跑到西安,库房大得足够一辆大卡车掉头,压着几百万册期刊。从此,他关掉水果摊,开个两三平米的小门脸,成了书商。2006年开淘宝,2011年进驻天猫,现在主售儿童绘本书籍等。
房元锋给售后的政策是,只要客户高兴,不计成本。有时客户说书发少了,就飞速补发。等客户发现是孩子把书丢哪里了,才觉出老板的厚道。
“做生意的最大成本就是信任。你永远替别人着想,到最后你也成就了自己。越是这样,你越要维护这种信任,不能有一点闪失。赚快钱只能骗一次,我习惯踏踏实实赚慢钱。”
富起来的房元锋,近些年回乡都动心思。新奥迪被崎岖的山路剐蹭了,枣掉在地上,地荒在塬里。乡亲们按老习惯撒把玉米种子,一年不管,年底一亩收入才四五百元。“可惜了,日子过不好的老乡,握着大把的土地和时间,就这么浪费了。”他希望帮乡亲们脱贫致富,也常收些山货回馈老客户,但老家货源不成规模,质量难控,“到时几十万客户对我的失望,就是我的最大风险”。
图片
房元锋自己开拓出的农场
怎么帮?迷惘的房元锋遇到一个重要的人。
孟利,中共石楼县委副书记(挂职),团中央驻石楼扶贫工作队队长。两人一见如故,火花碰撞。2019年,房元锋在家乡成立山西沉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专注一心,要立新农人的标杆。
当晚,《中国青年》记者在石楼采访了孟利。扶贫两年,他入村但并不随“土”,认为既要融入当地群众中,还要在融合中引领,用“扶志+扶智”的基本逻辑,随时对接外界的优质资源。在石楼这几年,他和工作队同事一起树品牌、找资金、做电商培训,谈到哪个脱贫项目都了如指掌,也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返乡创业,一腔热忱地出20余条新路,撬动了2000多万元的资金。
“抓住关键少数,就抓住了脱贫的希望,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近房元锋当选为郭家河的团支部书记,尤其在石楼县的村支书普遍老化的情况下,他的选择尤为重要。”
孟利希望培养基层的优秀产业青年,成为基层党组织骨干,不仅在产业扶贫水域发挥鲢鱼效应,同时在思想引领上彰显政治成果。可喜的是,村里的基础建设和人心面貌,都因“房书记”的到来有了改观。
谈到房元锋的鸡场受灾,谈到他把两个年幼的孩子搁在石家庄独身返乡,孟利也不禁动容。身在异乡,他已视这些青年为故人,而房元锋也日益定心,彼此都在努力让小县城装下更多的梦。
风险我扛,一分补助不拿
创业艰难,自己修路、拉电、打井、引水……农业又是慢回报,果园、养殖都需两三年才上规模,房元锋想走好第一步,摸清楚各个环节的风险管控、技术支持,做好模板再让乡亲们扩大生产,最后自己负责销售和服务。
“就像打仗,得自己先上场,风险我扛。因为老百姓只能跟你一起成功,家底单薄,他承受不起这个失败。乡里让我交材料拿补助,我知道乡里很穷,咱回来是要创业带头,不能忘了初心,所以一分钱不拿。”
图片
房元锋用红枣喂食土鸡
房元锋做了投资止损底线,直到媳妇调来账本,他才知已投300万。此时遇见孟利,则刷新了他在外闯荡多年对以前基层干部的看法。
“这条路真的很难,快两年了没有收益。说实话要是没有孟队长他们,我可能还真会打退堂鼓。跟扶贫工作队的接触,发现有一股力量:他们是真正做事,真正解决老百姓的问题。和石楼的创业青年一起聊天,都觉得团中央在这边扶贫,不是走形式,而是实打实地干事。”
鸡场遭灾了,工作队提供技术支援;果树生病了,工作队联系找农业教授;辣椒熟了,对方直播帮着销售;有了新的惠农发展政策,第一时间告知;灰心了,微信里聊到深夜……刚过去的“双十一”,房元锋并没有迎来“狂欢”,销售额比去年斩半。但他不慌,正走在实体农业经济的路上,也更感谢领路人。
现在,房元锋已经看到希望,客户尝过鸡蛋、猪肉、有机辣椒等,都非常认可,来年规模化生产之后,他要带乡亲们一起过上他们期盼的美好生活。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李志国  刘朱婴
编辑:何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