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新疆巴州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大会暨巴州名优农产品标准化发布会在京举行

11月29日下午,2020新疆巴州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大会暨巴州名优农产品标准化发布会在北京人民日报社报告厅举行。
此次活动由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党委、州政府、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中国国家品牌网共同主办,河北援疆前方指挥部、新疆巴州驻北京联络处、新疆巴州农业农村局承办。一方面推介巴州特色名优农产品,另一方面给巴州特色优势产业紧贴民生实现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图片
特有水土孕育特有农产品资源
新疆巴州,水土光热资源丰富,属典型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独特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宜香梨、红枣、葡萄、棉花、工业番茄、工业辣椒等经济作物和瓜果的生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产品资源优势,以及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区域化、规模化的发展格局。
目前,巴州形成了以库尔勒、尉犁、轮台为主的香梨产业集群,生产的香梨色泽悦目、味甜爽滑、香气浓郁、皮薄肉细、酥脆爽口、汁多渣少、落地即碎、入口即化、耐久贮藏、营养丰富,库尔勒香梨品牌价值超过110亿元。
以若羌、且末为主的红枣生产基地,生长的红枣甜脆适口、香味浓厚、多食不厌,优质干红枣含糖量高,色红、皮薄、肉厚,紧松适中,果肉细腻,清甜爽口。目前申请注册了“楼兰”“羌都”等一系列商标,并取得了若羌红枣“地理产品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修订完成全国首个有机红枣标准体系《且末有机红枣标准体系》。
以轮台为主的小白杏生产基地,生产的小白杏果肉黄白色、肉质细嫩、味极甘甜、多汁,品质上乘。以新疆大德恒科技有限公司、轮台县杏宝果品工贸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加工企业3家、年加工能力5万吨以上,打造了脱皮杏仁、杏干、开口杏核等杏系列产品。
以库尔勒、轮台、尉犁为主的优质棉花产业带,所产棉花因其纤维长、强度高、色泽好等优异品质而受区内外客商青睐。2019年,巴州被确定为国家区域性棉花良种繁育基地,也是国家优质棉产区。
以焉耆盆地形成的番茄酱和辣椒生产基地,番茄红色素含量比其他地区高出15%~20%,辣椒产量高、色素浓、品质优、易栽培。工业番茄加工企业共有24家,80%~90%番茄酱、番茄干等番茄制品均为订单形式出口欧盟、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色素辣椒加工企业,以焉耆晨曦椒业为龙头的年精深加工辣椒红色素油脂达8000吨左右,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0%以上。
图片
特色农业助推乡村振兴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产业振兴”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只有产业振兴的经济基础好,才能建设好乡村环境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并最终实现生活富裕、人民幸福。
“近年来,巴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创建特色农林产品优势区域。”巴州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董斌在会上表示。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新提高,农业生产加快向优势产区集中,向适度规模经营方式发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2万吨,订单农业率、特色林果、畜牧业标准化水平达85%以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
现代农业建设迈出新步伐,农业机械化、科技化、良种化、规模化、设施化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以上,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土地规模经营逐步深入,企农利益联结关系更加紧密。
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农村承包地确权基本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兴起,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3291家,带动约9万户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454家,较2016年增加164家,产值达到210亿元,有效激活农村资源要素。
为有效应对疫情影响可能带来的市场供应异常波动,巴州政府织密购销“两张网”,为特色农产品拓宽销路。成立农产品销售专班,赴上海、广州、深圳等9个省市开展宣传推介、洽谈订单,分批邀请大型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经销商平台等开展产销对接,前三季度库尔勒香梨意向订购约30.83万吨。拓宽电商销售渠道,制定应急销售工作方案,与阿里巴巴盒马鲜生电商平台合作,启动“爱心助农—新疆巴州专线”。通过“巴州零距离”“疆之农”和供销系统156个社区团购群以及海宝、九鼎大型批发市场等线上线下平台,发布瓜果、蔬菜、肉蛋奶等各类农产品供需信息。开辟农产品外销“空中通道”,依托36个航点通联全疆所有机场,并可航空通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16个内地主要城市。成立全疆首个临空经济服务中心,开通白杏号、番茄号、板栗号等农产品航空货运班机。推进农产品“十城百店”建设,利用援疆机制促进特色农产品销售,主动与河北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对口援助市(县、区)和农产品营销企业沟通联系,在河北11个设区市开设新疆特色农产品展销店284家。
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扎实推进“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焉耆县、和硕县纳入自治区示范县,全州100个行政村纳入全疆“千村示范”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州域全覆盖,农村卫生改厕普及率80%以上,垃圾处理率达95%以上。建成高标准农田100万亩,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州域全覆盖,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以上,垃圾处理率达95%以上,农村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农村居民安全饮水普及率100%,乡村教育、医疗、组织体系更加健全。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统筹利用农广校、农科院、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资源,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壮大实用人才队伍,健全人才分类培养、评价、流动机制为重点,实施人才培养、人才下乡、人才帮扶三大工程。深入实施林果业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和“一户一个明白人”培训工程,强化乡村干部、林果技术服务队(合作社)、果农的实用技术培训。
农民收入明显提高。2019年自治州地方农林牧渔总产值达260.37亿元,比2016年增加13.55亿元;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民收入增速年均达到8.5%以上;预计202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20822元,较“十二五”以来平均每年增长1000余元。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坚持“六个精准”“七个一批”,突出发展产业带动就业,“两不愁三保障”“五通七有”全面实现,3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4450户、69733名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发生率动态清零。
打破“酒坛”寻“香”而来
酒香也怕巷子深,产品虽好仍要会吆喝。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国内农产品激烈争夺市场的今天,如何让巴州众多优质农产品更多走向市场,满足广大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优质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实现产业不断优化升级和农民持续增收“双赢”,这是地方政府部门最想解决的问题。
会上,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委员、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尹成杰表示,乡村振兴的五个振兴,第一个振兴就是产业振兴,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举措。
尹成杰说,近年来,巴州的特色农业及产业发展很快,特别是库尔勒香梨等农产品及其产业不断创新发展,基地建设、科技创新、优势区建设不断加强,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巴州的实践表明,加快推进特色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本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绿色、生态、高效、品牌农业产业,不断提高特色产业发展的质量和竞争力。
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一级巡视员吴晓玲建议,巴州要在现有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台政策,加强指导,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推动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乡村的全面振兴奠定基础。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张华荣表示,将积极协助推动巴州有机农产品产业发展壮大,努力争取政策支持、技术指导,实现巴州有机农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全国供销总社一级巡视员、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会长鲁芳校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农产品标准的执行和监督;二是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三是在加强统一标准的基础之上统一品牌营销。
(□ 《民生周刊》记者 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