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以法治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青山环抱,绿水逶迤。如今,在合肥广袤的乡村田野上,处处展现着生机勃勃的动能。绿起来、净起来、美起来的农村人居环境伴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号角,在这片沃土上徐徐铺展开来。

去年,合肥市人大常委会紧扣乡村振兴,听取审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报告,并就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专题调研,建议突出乡村产业发展、加强人居环境整治、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今年,合肥市人大常委会以问题为靶向,聚焦群众的所想、所需、所盼,多次组织开展专题调研。10月28日,合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合肥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情况的报告,坚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贯彻于报告审议全过程,以依法履职助推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为奋力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注入法治力量。

跟踪调研 促进环境整治见实效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贯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长期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

为协助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合肥市政府关于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情况的报告,9月份,合肥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先后赴巢湖、肥东、庐江等地专题调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调研组实地察看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农村改厕及村庄清洁行动等实施情况,深入了解该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听取意见和建议。同时,书面征求了25位合肥市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并委托县(市)人大农工委开展了联动调研,推动全市按时高质量完成三年整治行动目标任务。

报告显示,目前合肥市村庄整治任务全部完成,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面覆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乡镇政府驻地、美丽乡村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2%以上。100%的村庄实现了公路通达,村庄环境管护机制初步建立,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农村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村庄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积极推进 凝聚美丽乡村建设力量

今年是合肥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三年行动开展以来,该市上下始终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各阶段各环节全过程,细化任务、落实措施,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

如今,漫步在巢湖市槐林镇龙王村,仿佛走进一幅恬静唯美的田园山水画。清澈的河水泛着阵阵涟漪,乡间小路干净整洁,路边产业基地生机蓬勃,栩栩如生地诉说着新农村的故事……

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在合肥市人大常委会的督促指导下,该市有关职能部门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一盘棋”工程协同推进,村容村貌明显提升。63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完成了治脏、治乱,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两治理一加强”集中治理,落后的集镇面貌得到有效改善。

目前,合肥市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初步建立,农村环卫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乡镇政府驻地及较大的中心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市场化管护机制初步建立,连续8年持续推进的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硕果累累,目前已建成省、市级中心村530个,在建中心村76个。此前确定的“到2020年,规划布点中心村全部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目标将如期实现。

持续发力 助推补齐工作短板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加快推进,合肥各地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派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生动图景。

针对一些地方对乡村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不足,阶段性工作重点把握得不够好,在解决群众最需求最迫切的地方做得不够好等相关问题,在审议会议上,与会人员纷纷提出意见建议——

“有关部门要结合‘十四五’农村产业发展规划,从‘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换入手,深化产业植入、强化政策扶持、完善发展机制,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发展,让村庄美起来,让生态有效益。”

“要根据村庄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农村种植条件,合理定位村庄主题特色,坚持种养结合、农旅结合、生态有机、田园风光,积极推广发展‘特瓜菜’、‘百果园’、农家乐、休闲民宿和电商等村庄特色经济,促进农民创业增收。”

“着力把乡村打造成为看得见绿水青山、闻得到鸟语花香、吃得到放心食品、赚得到绿色经济的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

合肥市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十四五”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以高水平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为方向,持续接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由全域整治向全域提升阶段跨越。

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人大监督的重要内容,发挥人大常委会职能作用,统筹谋划、创新思路、破解难题,助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营造乡村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为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贡献人大力量。

(任达 余佼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