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鱼新津安西

图片
战国四君子之一的齐国孟尝君,养有门客三千。其中有一位叫冯谖的门客在孟尝君门下受到冷遇,吃的是粗茶淡饭。于是,冯谖背靠柱子,弹剑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意思是:长剑呀,咱们回去吧,我在这里吃饭连鱼都没有。在古代,“食有鱼”就那么稀罕么?其实还真不简单,地境少江河,食鱼只得挖塘饲养,塘要占地,不成规模,产量就小,食有鱼不是一桩易事。再说塘鱼,滋味自然不及产自江河的活水鱼。但在新津县,“食有鱼”实在是寻常得很。
新津五河汇聚,岷江水系之金马河、羊马河、杨柳河、西河、南河如扇形一般分布在县境,其余支流则如毛细血管伸向村落原野。仅以南河为例,流速平缓,河宽水清,自然生长一二十种淡水鱼类,像青波、土凤、白甲、船丁、银参、清鲤、鲫鱼、刺婆、乌棒、草鱼、黄颡等等,据1989年版《新津县志》记载,民国时期南河年产鱼达10余万斤。由此,新津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渔猎文化是新津县农耕文化中颇为重要的一面。新津安西镇出土了很多4500年前宝墩文化时期的红陶网坠,说明当时古蜀先民的捕鱼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出土于新津的《弋射·收获》和《鱼鹰猎鱼》画像砖,也描绘了两汉时期新津的渔猎场景。另,新津还出土了汉代陶水田模型(现存四川省博物馆),田中横穿一条沟渠,渠中渠底刻划着大量田螺和游鱼,考古学家认为新津人在汉代就学会了稻田养鱼、稻鱼共生技术。
图片
新津汉墓出土的陶水田模型
清代,南河捕鱼场景更是新津远近闻名的一道农耕文化风景。当时的新津县令王梦庚为此赋长诗《南河观打渔用昌黎乂鱼韵》,描绘了秋初夕阳西下的渔汛日子,渔人荡舟南河上,或撒网、或下鱼鹰,渔歌互答,河面上好似唱起了一出连本大戏。如此热烈的劳动氛围常令观者如堵。后来,有邑人外出做官,秋风起时想起家乡的渔猎场景,乡情难忘,遂以“南港晚渔”名之,列入新津的十二景。
得此自然环境,“食有鱼”在新津,就像抽烟饮茶那般普通。岁月积久,食又有鱼,烹鱼慢慢也成新津一绝,所谓“新津鱼鲜,蜀地美味”。说到此,自然要谈及新津的美食文化。
图片
新津是百年来川菜大师的摇篮。清末民国间,新津出了一个大厨——花源人王海泉。王自幼随父习厨,曾在丁宝桢府上事厨,创制出一款传承至今的名菜“宫保鸡丁”。后来他又经在清宫御膳房当差的成都人黄敬临引荐,进入御膳房,将川菜在京城打开局面,赢得“川菜大王”美誉。
图片
“川菜大王”王海泉获赐的御碗
晚年,王海泉培养了一个同乡籍的徒弟罗国荣。罗有特别的烹饪天赋,扩展深化了川菜的档次。20世纪40年代,罗国荣美食技艺享誉成渝两地,被誉为“川菜圣手”。罗国荣培养了两个同乡籍的厨艺大师,一位是在成都享有“筵席大师”之称的白懋州,另一位是在北京的全国人大代表、遍历世界各地表演厨艺的“烹饪特使”黄子云。白懋州长期在成都工作,对新津厨师指教提调甚多,由此带出了一帮高水准的新津厨师,有“烹饪理论家”罗长松,“中华厨艺大师”梁叶敏。
罗长松生于20世纪40年代,20世纪60年代初期于新津县城国营食堂参加工作,学徒期间,学艺刻苦,闲暇时更是向老师傅恭敬请教,手抄菜谱。1974年,罗长松上调到温江地区商业局开办的饮食服务培训班任教。到1980年,罗在烹饪理论和实践上已鹤立鸡群,遂被拔擢到四川省烹饪学校任教员,后被评为教授,著述多种,可惜不幸早逝。
梁叶敏生于20世纪50年代,今虽年逾花甲,却仍活跃在厨界,传承新津格调的川菜文化。梁叶敏既得过白茂州教导,也向黄子云、罗长松学习过,技术全面,深得川菜文化精华。1992年,他获评特一级烹调师。2002年,被中国烹饪协会第12届厨师节组委会授予“金厨奖”。2003年,获评“川菜烹饪名师”称号。2008年,被四川省饮食服务行业协会、四川省烹饪协会授予“川菜烹饪大师”称号。梁叶敏为四川省烹饪协会委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式烹调高级考评员。梁叶敏擅长川菜新式菜品开发,厨艺精湛,随手料理,堪称神品。
图片
新津河鲜
近年来,梁叶敏归隐林下,静心撰著,其书稿《新津河鲜美食》开发河鲜美食新境界,颇可一观。这里不妨看看他设计的全鱼宴席单:
图片
图片
从以上简略叙述可见,新津美食文化传承有序,川菜精华隐现其间。难怪俗语有云:“食在成都,味在新津”。而最呈现这滋味的,莫过于新津鱼鲜。
图片
老派的新津人几乎人人会烹鱼,清烧和豆瓣鱼最称一绝,正宗家常风味,用料虽简单,但味道深刻。当然,家常鱼鲜不过是寻常技艺,在新津专业厨师手里,鱼鲜可就烹得格调花样就更多了,氽汤、红烧、炝锅、清蒸、干煸、糖醋、酸辣、烧烤、水煮、油爆等等,皆可称技艺精湛。尤其妙的是,连鱼骨、鳞甲也可烹制成美味的菜品。一条鱼整治完,几乎没有可浪费的,这也算是新津一绝。不过,如此烹饪花样还不是新津鱼鲜精华,真正至味乃是砂锅鱼火锅,大众化,三五亲友围坐一炉,火锅热气腾腾,格调雅俗共赏,其声名远播,已然成为新津的一张文化名片。其中,又以安西镇的鱼火锅最令人难忘。
图片
新津河鲜
安西镇地处新津西部,当川藏公路,与邛崃毗邻,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此地旧名铁溪,相传蜀汉三国时期是诸葛武侯的兵工厂,因而沟水中铁屑沉积,由是名乡。安西是典型的川西平原膏腴之地,水肥土美,一望无垠。低处水田终岁积水,望之如湖池,颇饶水乡韵致。安西地势低洼的环境令地方政府于1960年在此建起了国营铁溪渔场,这个渔场既挖塘养鱼,又下河渔猎,鱼塘成片连绵,构成广袤水域。渔场一时间跃然成为新津耀眼的农渔企业,安西“鱼米之乡”的美名也由此传扬。藉此资源优势,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家乐兴起时,安西鱼火锅应运而生。细分起来,鱼火锅有鱼头、全鱼;有红辣、清汤。最初是红辣鱼头,一经面世,立时风行,至今不衰。
图片
新津安西鱼头火锅节
细究起来,鱼火锅的烹饪技艺并不复杂,但安西鱼火锅滋味却是不一般,绵长深远,余绪无尽。这里有新津人的灵心巧慧,自然也有器具选用和各家配料之秘法。鱼火锅首先选用砂锅作烹制厨具,而且须选雅安荥经黑砂锅。砂锅以当地特有的粘土晾干碾细后,与煤屑混合烧制而成,导热、散热慢,极宜用来炖煮食物。鱼鲜从鱼塘里现捕现捞,新鲜得很。一般而言,塘鱼多腥味,但安西料理鱼鲜,却有独家又简单去腥增鲜秘法,令鱼鲜增色多多。至于调料,则是各有所擅,别有心得。制作调料的每一个环节皆十分讲究,辣豆瓣要手制,选什么胡豆瓣,用南瓜叶还是黄荆叶生霉都有细致思考。菜油,则非选土法榨制的黄菜油不可。所以,砂锅还没开,调料端上桌,那浓郁的香辣之气直上脑门,引得人食欲大动。
图片
砂锅鱼头
美食家去新津安西食鱼,大多会点清汤砂锅鱼头,并向老板交代多加粗葱、姜片,汤熬老些。熬上半小时,砂锅鱼头开锅,浓郁的花鲢鱼头香气弥散,奶白的鱼头汤翻滚荡漾。蘸料上桌,辣椒的煳香散开。吃清汤砂锅鱼头,食客配的蘸料有红、青两种,红的以辣豆瓣为底本,青的则以新津出产的二荆条辣椒经草木灰焙烤再剁碎为底,添蒜泥、香油、轻盐等调成,如果再加一点小米辣,青红相间,香辣恰到好处。此蘸料辣中略带煳香,配汤色奶白的清汤鱼头,可谓浓妆淡抹,雅俗皆宜,颇饶淡薄之中滋味悠长意蕴。品尝之时先饮汤,因为熬制时间稍久,汤色雪白,味道醇厚滋润,啜引间齿颊留香。鱼肉摊在蘸料上,青的青,白的白,几粒红红的小米辣点缀,美艳到几乎令人不忍下箸。
品尝着鲜嫩可口的安西鱼头火锅,欣赏着农家乐花圃里的当季鲜花怒放,蝴蝶飞绕,格外宁静,清闲的日子就这样悄悄过去。
图片
图片
安西鱼头
来源:方志新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