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斌:一幅书画艺术的理想画卷——《红楼梦》里的书画艺术

苗会长、杨会长、诸位老师、各位会员好,江苏省红楼梦学会今年要我就《红楼梦》里的书画艺术作一专题讲演,与大家分享一下《红楼梦》里的书画艺术。我仅就《红楼梦》篇章中的相关书画艺术以及《红楼梦》诞生以来以《红楼梦》为母本创制的一些书画艺术状况略作介绍,向大家请教,与各位分享,亦望不吝赐教。
图片
作者在江苏省红楼梦学年年会上讲《红楼梦》里的书画艺术
首先,《红楼梦》中书画艺术的出现有着广泛的社会文化基础。小说是现实社会形象的反应,《红楼梦》中的书画艺术形象的出现也不例外。
由于我国明清商业经济的缓慢发展以及传统农耕文明的高度成熟,且曹雪芹生活的时代清代中期已经经过了六、七十年的发展,摆脱了明末清初剧烈的社会动荡,进入了较为稳定、繁盛的发展阶段,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康乾盛世,即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隆盛时期,为社会文化的繁盛和艺术活动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对于这一时期书画艺术的影响显而易见,注重收藏和鉴赏,出现了大量的书画家、书画收藏家。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任盐运使的扬州出现了扬州画派、任江宁织造的南京了诞生金陵画派,显然有着社会、历史、文化和经济基础的强大支持和助推。曹雪芹早年生活在江宁织造府,对于书画艺术有相当的接触、感受和认识,在《红楼梦》的一些故事情节中都也都应有所反应。
图片
《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室宠臣的生涯揭秘》
《红楼梦》书画艺术形象的出现,从小的范围来说,则反映出这一时期书画艺术的繁盛和艺术收藏的社会风气,从大的范围来看,则是江南文化的典型、象征和代表。
其次,《红楼梦》里出现的书画艺术形象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在红楼梦相关章节中,有不少书画的情景出现,或是鉴赏、创作书画的情结,或是厅、堂、楼、观、卧室悬挂的楹联和绘画作品出现,以之起到推动故事情结的发展和描绘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的作用。
如荣国府荣禧堂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宁国府悬挂的《燃藜图》以及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秦可卿房间唐寅的《海棠春睡图》以及楹联“嫩塞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贾探春住所米芾的《烟雨图》以及楹联“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大观园有凤来仪楹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杏帘在望楹联“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太虚幻境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等,几乎都与书画艺术有关。
图片
正定荣国府之荣禧堂
贾惜春热衷于书法创作、贾探春要请一年的假创制《大观园图》情节的出现以及薛宝钗对绘画创作的认识和评价等,也都有着书画的影子……,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显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中也反映出书画艺术的魅力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位置和价值,也是这一时期书画创作活动和书画收藏现象的曲折反应,同时也是曹雪芹的文化价值理想和艺术审美观的反映。
可以说,没有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书画艺术的繁盛,没有清代初中期扬州、南京两地书画艺术的发展,没有曹雪芹家族早年在南京、扬州的生活和经历,很难有《红楼梦》中这些书画艺术形象和书画情结的出现。
《红楼梦》中书画艺术内容的出现在《红楼梦》中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们是《红楼梦》文化意象的重要构成部分,有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酝酿、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作为警示、醒世之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非常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
图片
林散之书红楼梦诗句
其三,《红楼梦》里的书画艺术是曹雪芹生活时代意识形态、审美的具体、形象反应,是特定的思想意识形态、审美价值观念创造出来的特定的审美意象。
凝结在《红楼梦》书画中的审美理念,不仅是这一时期艺术审美的能动反应,同时《红楼梦》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审美理念和所塑造出来的理想美也反应、间接或直接影响了清代中晚期中国画审美观念的发展。
以仕女画为例,我国早在六朝时期就已经创造出仕女美的典型,秀骨清相、林下风气所呈现出来的潇洒秀丽、阴柔秀美特色成为这一时期所特有的绘画审美意象。唐代则向丰腴肥硕的审美意象上发展,丰腴肥硕的审美意象被创造出来。在唐代审美意象的基础上,宋、元、明趋向于秀美典雅的审美意象发展,对唐代尚肥、肥硕丰腴之美的反动,造就了宋明的审美价值理想。
图片
刘旦宅绘《黛玉葬花》
清代以来的人物画审美意象显然继续这一方向发展,仕女形象倾向于清瘦秀丽、柔美清雅。审美观念发展到极致,出现了以瘦为美的价值倾向,注重智慧、超脱,甚至以病为美的审美特征在绘画上呈现出来。
追求纤瘦柔媚、弱不禁风的美感,“瘦美人”、“病美人”林黛玉形象的出现即很能说明问题,成为这一时期审美意象的典型为人们所铭记。《红楼梦》这一审美意象因而成为后世画家进行绘画创作的理想美的典型。
《红楼梦》这一审美意象的出现,反应了二、三百年来我国审美观念、绘画美学上的一些变化,不仅是小说美学的突破和突进,对于书画美学的发展显然也有着相当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明清时期不仅是中国画继续深入发展获得重大成就的历史时期,绘画流派纷呈,中国画大家迭次出现,尤其花鸟画、山水画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人物画的发展显得较为薄弱,即是如此,也出现了创作人物画的大家,在诸多人物画领域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图片
林黛玉绣像
尤其版画领域,更是如此,版画与中国画互为影响,对于中国画的审美观念、绘画技法和绘画风格方面都产生了极为积极的影响,这在《红楼梦》书画审美意象中都有非常鲜明的反应。
其四,《红楼梦》作为绘画创作的新文化母本,对于清代中、晚期以来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年画、版画、壁画、连环画等绘画艺术门类中,几乎都有以《红楼梦》为文化母本进行创作出现的绘画作品,这是文学与艺术结合出现的新样式。
我国历史上《诗经》、《楚辞》、《上林赋》、《洛神赋》、《桃花源记》、《滕王阁赋》、《赤壁赋》等成为绘画创作不尽的主题和题材,宋元以后,小说也逐渐成为绘画创作的取材范本,其中以《红楼梦》影响最为重大,越到后来,影响越来更为广泛、深远。为数不菲的画家进行《红楼梦》绘画创作,或为《红楼梦》版画插图,或为中国画创作的作品,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在艺术风格上也各具神韵。
图片
改琦绘尤三姐
孙温、改琦、王素以及现代中国画家刘旦宅、程十发、戴敦邦等,几乎都有绘制《红楼梦》的经历,将《红楼梦》的绘画创作不断推向深入。《绣像石头记》(光绪七年1881年卧云山馆刊本)、《金玉缘图画集》等,都是比较重要的版画作品。而孙温、改琦《红楼梦》绘画创作,亦很值得做出进一步的深入介绍。
孙温、改琦是是清代以《红楼梦》为母本进行绘画创作最为重要的画家,留下了无论数量不菲的作品。南京博物院即藏有改琦创作的《红楼梦图》册页,目前仍在南京博物院推出的“海上画派”展览中展示出来。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也曾经拍出改琦的《红楼人物图册》册页。
从这些面世的作品中可见改琦《红楼梦》绘画作品的审美特色和绘画面貌。改琦《红楼梦图》清秀简丽、工致严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改琦仕女画的重要绘画创作题材,《红楼梦》为其提供了不解的创作灵感和绘画内容,推动了其仕女画审美观念的形成和绘画风格的定型。
图片
孙温绘大观园
孙温是晚清活动于晚清的画家,旅顺博物馆所收藏的《红楼梦图》是清代画家孙温在同治至光绪年间所创作的一幅绢本工笔彩绘画。孙温《红楼梦图》现存画面总计230幅,各种人物多达3000余人,将各种人物活动情节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以绘画的形式表现了《红楼梦》的主要故事情节。
全图以《石头记》大观园全景为开篇,将大观园诸多景致悉数入画,山水人物、花卉树木、楼台亭阁、珍禽走兽、舟车轿舆、鬼怪神仙及博古杂项等一一在画面上出现。以生动直观的艺术形式,勾画出一幅幅情景交融、富有诗意的红楼梦画面,令人叹为观止。
孙温《红楼梦图》采用肖像画的创作方法进行人物形象的绘制,肤色肌纹渲染,栩栩如生,形神兼备,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全幅笔法精细,设色浓丽,线条飘逸流畅,具有相当的艺术造诣和人物画创作水准,在晚清人物画尤其仕女画创作方面,自具特色。
孙温《红楼梦图》篇幅宏大,制作精良,确实不愧为鸿篇巨制、费尽毕生精力的得意之作。有关以《红楼梦》为对象创造的书法作品也有不少,尤其现当代,更有不少的书法精品问世,由于时间所限,就不一一列举了。
图片
作者书法
今年十一月,我在老家山东枣庄举办了我个人的书法展览,江苏省红楼梦研究会作为举办单位之一参与了此次书法展览的筹划展览工作,刘云虎常务副会长代表学会参加了开幕式。此次书法展览给了我很大的激励,我也进一步考虑今后有机会推出以红楼梦为主题的专题书画展览,以促进自己在《红楼梦》书画专题研究和创作方面的努力。
由于“《红楼梦》里的书画艺术”是比较重要的一个中国美术史专门研究课题,在红学研究中也应具有一定的地位,许多资料需要做出细致的文献梳理和资料搜集整理工作,我考虑今后在这方面做出进一步的研究,一旦条件成熟,即撰写专题论文,纳入到我的美术史论专业研究领域中来,同时也陆续致力于这一方向的专题书画创作。稍有进步,然后再向大会做出专门的汇报。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