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全域无垃圾,兰州的颜值又提高了!

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面广、量大、任务重,自2017年8月起,兰州市政府就成立了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行动领导小组,负责专项治理行动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坚持“先干净、再整洁、再美丽”的原则,聚焦八项重点工作,从城市出入口、城乡接合部、交通沿线、景区周围、河道两岸等垃圾集中区抓起,从陈年垃圾、重点污染源清起,有步骤、有侧重地对“脏乱差”现象进行治理,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美丽宜居的人居环境。

城市出入口干净通畅

环卫保洁深入乡镇

“城市农村一个样”

青白石街道是城关区纯农村街道,为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步伐,青白石展开了不留死角的环境整治行动。城关区环卫局业务检查办公室副主任陈伟说:“从2018年3月份开始,我们对青白石街道区域内近30万平方米的道路清扫保洁和生活垃圾清运进行了全面监管。我们参照城市的一级道路标准进行考核,也就是说,南关十字是什么作业标准,青白石就是什么作业标准。今年7月,根据全域无垃圾等一系列工作安排,我们又在碱水沟、青石湾以及杨家湾3个村内设置了11个固定的垃圾收集点位,每天安排两班次的车辆,沿街沿线定时定点收集。”如今,走在青白石的任何一条村道,呈现在眼前的都是干净通畅的道路。卫生死角看不到落地的垃圾,陈年垃圾也被清理干净,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乡镇日常垃圾清理

记者了解到,在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行动过程中,我市在乡镇农村积极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集中配备农村日常环卫保洁工具、垃圾收集箱、垃圾运输车辆等,进一步建立健全符合实际的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全市676个行政村全部组建了保洁队伍,配备保洁员5821人,配备农村垃圾收运车辆1004辆,建成运行无害化垃圾填埋场11个、处理厂6个,全市乡镇垃圾转运场(站)、村庄垃圾收集箱、垃圾收运车辆、无害化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

“红黑榜”树典范

你追我赶争作“美丽乡村”

“哎呀,我的家乡现在这么美了,这航拍的照片看起来就是绿水青山,而且还登上了被表扬的红榜。”今年8月,市民魏女士无意间在报纸专栏公示的“兰州市全域无垃圾与垃圾分类工作‘红黑榜’”上看到了自己的家乡——文山村。这里是皋兰县石洞镇一个普通的小山村,现常住人口约2000人,“从皋兰到什川,我们的村子是必经之路,穿村而过的皋什公路现在都铺成了水泥路,路面和两边的村庄院墙既干净又漂亮,村子里也干净了许多,以前小河边、大场院上都有垃圾堆放,现在都看不到了。”自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工作开展以来,文山村以“美丽庭院”创建工作为抓手,按照“清垃圾、拆破墙、整三堆、涂外墙”的思路,使农村环境面貌有了实质性改变。

清理河洪道

变美的山村,不止文山一个。自今年夏天起,红古区红山村、西固区柳泉镇等美丽乡镇(村)通过“红黑榜”陆续“浮出水面”,惊艳大众视野。为了加快推动全域无垃圾工作开展,让各个县区乡镇形成“你追我赶”的精神头,自今年6月起,我市建立了“全市全域无垃圾与垃圾分类‘红黑榜’”媒体曝光机制,在每周一的《兰州晚报》“城管天地”专栏和每周五兰州电视台“今日城管”节目中“张榜”公示,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也取得了积极的鞭策效果。与此同时,市城管委结合“马路办公”工作机制,建立“督查—交办—整改—回头看—结案”的闭环式全域无垃圾治理督查机制,确保全域无垃圾治理责任有效落实。

累计投入超26亿元

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

自专项治理行动开展以来,我市积极统筹资金,列支专项治理经费,将农村垃圾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6.187亿元,健全完善垃圾收运体系,改造垃圾收集容器,配备垃圾清扫、分类和集中收运设施等。同时,积极推行市场化运作机制,引入企业、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服务,有力保障全域无垃圾治理顺利推进。

河洪道干净整洁

另外,按照全省部署,我市结合实际制定下发《兰州市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行动方案》,进一步细化任务,明确目标,为推进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提供“时间表”和“路线图”。定期召开全市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工作推进会,通报治理进展,集中解决突出问题,着力整治薄弱区域。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和工作月报制度,成立全域无垃圾专职工作机构,通过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形成“全市一盘棋、各方合力抓”的工作推进机制。

河洪道步行道

采用无人机航拍取证等方式,形成“航拍—立案—转办—核实—处置—回复—考核”的闭环工作机制,累计发现并清理垃圾堆积点3.1万余处、约468.9万余吨,有效促进城乡环境持续优化。同时,按照“120”工作法(即1周步行检查2公里,入眼处所有问题清零),从背街小巷、拆迁现场、城乡接合部、河洪道等垃圾易存地段及脏源点入手,采取实地走访、现场办公的方式,发现问题、交办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