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条提升 高效闭环护卫城市生命体

垃圾,放对了位置就是资源,可变废为宝;放错了就是负担,将“围堵”城市。作为一座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超2200万的超大城市,垃圾分类不只是生活方式的变革,也是城市治理的探索。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不是一个桶变四个桶、居民养成习惯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垃圾投、收、运、处全链条的闭环,只要一个环节掉链子,就可能功亏一篑。对此,广州构建了分类处理高效闭环新体系,让生活垃圾的“一生”都在掌控之中。
前端的分类投放更加便民。目前,广州3653个物业管理小区和2907个非物业管理居住区已全部实现楼道撤桶,今年垃圾分类投放点更是大变样,1.8万个垃圾分类投放点升级改造已完成超80%。
中端的分类收集和运输更加精准。混收混运成为过去,不同种类的垃圾都有自己专属的“家”,更有各自的“专车”运送至垃圾处理厂。
在终端,破解“垃圾去哪儿”困局的底气更足。广州超前规划,计划于2021年底建成投产的垃圾焚烧总处理规模将达到每天3.3万吨,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更将满足至2035年城市发展需求。
上中下游一起发力,前中末端一起推进。目前,广州已建成从“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全流程匹配贯通的处理系统,形成一张贯通完整闭环的庞大城市静脉网,保障着城市生命体的新陈代谢和健康发展。
●本版撰文:傅鹏 宾红霞
“人人嫌”到“人人赞”
垃圾分类投放点成为街角花园
漫步南华西街敬和里社区,放眼望去是青砖外墙、趟栊门、精美木雕,岭南风韵十足。这也带来垃圾分类投放点“选址难”的问题,色彩分明的垃圾分类桶与古韵古香的街道面貌格格不入,加之邻避效应,怎么办?
“我们环卫创新团队自主研发了闭合式新型垃圾分类桶,”南华西街环监所副所长梁富良介绍说,该街道一直坚持绿街的理念,因街巷狭窄所以见缝插“绿”,通过把垃圾桶“藏”起来,实现让街角的垃圾分类投放点变成“口袋”花园、绿化小景。
如何藏?闭合式新型垃圾分类桶是一种组合投放箱体,投放时段,垃圾分类桶可对半打开,分为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两个垃圾桶,随满随清。非投放时段,清空的垃圾分类桶可叠放为绿植盆栽下的箱体,很容易误以为是普通绿化设施。
梁富良表示,闭合式新型垃圾分类桶设计风格古色古韵,符合历史街区的整体风格,隐藏式的创意更是让街坊对投放点的态度实现了“人人嫌”到“人人赞”的转变。
过去,垃圾分类投放点往往呈现“脏乱差”的面貌,从客观上降低了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对此,今年以来,广州在去年全面完成楼道撤桶、定时定点投放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垃圾分类投放点升级改造工作。
广州市还专门印发了《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设置指引(试行)》文件,该文件从投放点选址、外观设计、功能配置、管理维护等多个方面对垃圾分类投放点的建设作了统一要求,为广州建设垃圾分类投放点树立了高标准。同时,《2020年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考核方案》也将垃圾分类投放点建设维护纳入考评体系。
敬和里社区只是广州垃圾分类创新实践的缩影。目前,各社区量体裁衣,纷纷在垃圾分类投放点的升级改造上各显神通:在黄石街道汇和大厦,废弃的塑料瓶、花瓶等变废为宝种上盆栽;在广九社区,废弃砖块、木头、瓷砖等搭建的投放点彰显着垃圾是城市矿产的绿色理念;在仙村镇碧潭村,垃圾分类投放点看起来更像一个农家小屋,融入美丽乡村的总体景观……
放眼全市,广州对1.8万个分类投放点,统一配置雨棚、照明、洗手等设施,开展星级创建活动,为广大居民提供整洁便利的分类投放环境。
“黑科技”也成为垃圾分类投放点的新风尚。例如今年5月起,黄陂新村引入智能投放设备“彩虹站”。针对老人家不善于手机操作的问题,彩虹站采用人脸识别登录,系统后台根据登录信息可以进行精准溯源、数量统计。在联和街垃圾分类宣教馆,智能语音机器人、体感交互游戏设备等高科技产品,用科技宣教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截至10月底,广州市1.8万个垃圾分类投放点升级改造完成率超80%,分类投放更加便民。多管齐下,参与人群日益高涨,目前广州市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达95.5%。
拒绝混收混运
“三同三专”织就垃圾收运“毛细血管”
垃圾分类桶也有“身份证”了!
今年2月,黄埔启动垃圾分类“智慧管理”平台建设。一直以来,垃圾分类后运输车“一锅烩”,成为市民普遍的担忧。随着物联网信息采集、视频监控和分析等技术运用于该平台,垃圾分类称重、转运桶智能识别、分类网格化管理等垃圾分类场景从设想走进现实。
针对街坊普遍关注的混收混运的问题,该平台的转运桶智能识别系统给所有的分类桶设置了独一无二的电子标签,其将发挥类似“身份证”的功能,分类桶进入收入车辆前需要“刷卡乘车”,车载分类称重系统将对其“安检”,因为有唯一的电子标签可供识别,一旦发现有混收混运情况,即可追溯到具体投放点、责任人、责任单位等信息,实现“乱扔垃圾可追溯”,最终进行督导整改甚至处罚。
一次混收混运或许会毁掉长期号召起来的分类动员,为保障居民群众垃圾分类的信心,广州的对策是“专桶专用、专车专收、专线专运”。转运桶智能识别系统的运用正是对专桶专收的创造性落实,目前广州要求及时将各投放点的垃圾送到11个区配套建设的1.6万座垃圾转运站,不得混收。
拒绝混收,也拒绝混运。
据天河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胡昌峰介绍,为杜绝生活垃圾混收混运现象,天河区在教育培训方面,推行“收集要桶袋同色、中转要桶车同色、运输要车厢同色”,“专桶专用,专车专收、专线专运”的“三同三专”分类收集运输作业标准。
在天河南街德欣小区,每一天当定时投放时间过后,垃圾收运车就会准时收运,但不同垃圾由不同单位专车专收、专线专运。其中,餐厨垃圾由环卫站绿色的餐厨垃圾转运车运到天河东路桥底厨余垃圾临时存放点,再由厨余垃圾专运车进行收运;其他垃圾则由环卫工人采用桶装密闭运送到天河东垃圾压缩站压缩运走;有害垃圾则联系区城管局派员收运;可回收物则由物管公司人员收集后卖给废品公司。
广州各地还对症下药,结合不同片区的具体情况指定针对性分类收运方案。例如在中大纺织商圈一带,存在工业布碎流入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问题。针对高值布碎,海珠区搭建工业布碎信息交易平台,指导凤阳、华洲等街道引入回收企业,鼓励产废单位自发将高值布碎出售给回收企业,2020年累计回收处理工业布碎24812吨。针对低值布碎,共设立了26个布碎收集点、专门配备了30辆工业布碎运输车辆进行专车收运,2020年将24829吨工业布碎从生活垃圾分离出来。
目前,“专桶专用、专车专收、专线专运”的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体系已经搭建起来。广州共有分类集中收集点1.54万个,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车辆3501辆,分类运输线路1492条,其中厨余垃圾运输线路222条,其他垃圾运输线路1270条,有害垃圾采取预约回收或巡查回收。
破解“垃圾围城”
2021年底将可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前端、中端的“投”“收”“运”做好了,后端处理能力跟得上吗?
为破解“垃圾去哪儿”困局,广州同样多管齐下。最近,广州环投集团旗下环投增城公司投资建设运营的广州市第六资源热力电厂一期项目荣获2020—2021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这是广州在“处”这一字上的又一新进展。
在全国获奖凭的是强大的垃圾处理能力。位于增城区仙村镇的广州市第六资源热力电厂是省市重点项目,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2250吨,配套烟气净化系统、废水处理系统、灰渣处理等环保工程。第六资源热力电厂项目可消纳增城区全区的生活垃圾,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这正是广州全力推进新一轮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建设的缩影。目前,广州市已建成运营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共计16座,建立了与前端分类相匹配的分类处理体系,形成了“焚烧为主、生化为辅、填埋兜底”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新格局。
“预计到2021年,将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破解困扰多年的‘垃圾围城’难题。”广州环保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水江表示,广州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布局建设白云区李坑、白云区兴丰、黄埔区福山、南沙区大岗、花都区赤坭、增城区仙村和从化区鳌头七大循环经济产业园,每日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1.55万吨,生化处理能力4680吨,为前端分类提供相匹配的垃圾处理“硬核”保障。
广州也未雨绸缪,计划于2021年底建成投产的垃圾焚烧总处理规模将达到每天3.3万吨,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满足至2035年城市发展需求。
除能进行垃圾无害化处理外,这些“大家伙”还能为城市运行提供电力供应,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以位于黄埔区新龙镇的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为例,作为目前国内设计处理规模最大、处理垃圾类别和处理方式最齐全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园区内的广州市第三资源热力电厂一期项目日处理规模4500吨,年处理垃圾150万吨,年上网电量5.4亿度。
从前端垃圾分类,到后端垃圾处理,广州一直以高科技保驾护航,用科技力量赋能生态文明建设。
负责广州市固体废弃物终端处理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的广州环投集团是国内唯一拥有焚烧项目三大主机设备技术和生产制造能力的企业。在焚烧炉研发和生产方面,广州环投集团已开发出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顺推式机械炉排焚烧炉,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序列,打破了国外技术和市场的垄断。
在现有的基础上,广州垃圾处理水平如何更进一步?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环保工程设计所所长原效凯建议,“在即将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全量焚烧的基础上,广州的垃圾处理环节应进一步提升节能降耗等指标体系,打造垃圾分类处理的广州标准和指标体系。”
■样本
垃圾分类场景变成科普舞台
京溪街打造垃圾分类示范点展示路线
如何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生活垃圾“投收运处”全链条的现实场景是最好的舞台。
今年以来,京溪街垃圾分类工作一直走在白云区前列,该街道利用原有场地设施,增设改建垃圾收集房、分类收集点、环保驿站、垃圾定时误时投放点共120个,已经完成构建起“分类投放—专桶专运—分类处理”的良性循环。
实践是最好的学习。一手抓硬件设施完善的同时,京溪街同时抓紧垃圾分类示范点展示路线建设。京溪街通过高标准打造各类兼具分类和宣传功能的分类收集点、环保驿站,并连点成线,把垃圾投放场景变成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的舞台。
“示范点展示线路主要选择城中村、小区、学校的垃圾分类驿站,每个点都代表不同垃圾分类运作模式。”京溪街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已顺利完成太阳城广场、麦华路口、恒大御府小区等分类驿站的升级改造。
京溪小学恒大御府校区的分类驿站成为“小手拉大手”校园宣教的舞台。“以暖黄色涂鸦装饰驿站,并重新调整投放高度,采用推拉装置,增加小朋友投放的趣味,激发小朋友参与垃圾分类的兴趣。”京溪街市政所相关负责人说,在投放垃圾实地场景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更容易让垃圾分类意识早早深入学生的内心。
此外,京溪街还以“红暖京溪”党建品牌创建为契机,成立了17支“五心”红色志愿服务队为先锋开展各项工作,通过志愿者站桶、成立商圈指导小组、优化城中村“栋长制+红黑榜”制度等方式,提升辖内居民垃圾分类意识。
■数读
◎全力推进广州3653个物业管理小区和2907个非物业管理居住区全部实现楼道撤桶,并相应设置1.8万个投放点;及时将各投放点的垃圾送到11个区配套建设的1.6万座垃圾转运站;把各区收集的垃圾,由3501辆收运车辆在规定时间内、在1492条运输主线路,实行公交式分类运输,拒绝混运;高标准建成七大循环经济产业园,每天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1.55万吨、生化处理能力4680吨。
◎今年以来,全市其他垃圾减量率达到19.26%,资源回收利用率超过38%。
◎2020年全市厨余垃圾处理量3825吨(比楼道撤桶前提升近5倍),杂质率低于10%,其他垃圾处理量1.95万吨,减量率达19.26%。同时,计划于2021年底建成投产的垃圾焚烧总处理规模将达到每天3.3万吨,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满足至2035年城市发展需求。
■专家观点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环保工程设计所所长原效凯:
要把物管作为
重点环节监督管理
“广州通过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资源回收+危险废物安全处理处置等基础设施和配套系统的全链条提升,在市区、城镇、城中村和农村地域全方位实施垃圾分类,做到全覆盖,同时发动市民、流动人员、行业人员和从业企业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效果。”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环保工程设计所所长原效凯说。
在他看来,广州作为一座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超过2200万的超大城市,市民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处于较高的水平,垃圾分类准确率不断提高,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率也处于国内前列。
“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和成果,绝不是一朝一夕靠短时间突击就能取得效果的。全国垃圾分类现场会议在广州召开,反映出广州在垃圾分类工作中所总结的经验可以在全国学习推广,也反映了广州市实施垃圾分类不忘初心、久久为功的决心和毅力。”原效凯表示。
近年来,广州在垃圾分类方面得到了渐进式推动和提高,但仍存在部分小区和机关团体垃圾分类流于表面和形式的情况。他建议,下一步要加强源头分类宣传和分类全过程监管。
“尤其是要把物业管理作为重点环节予以监督管理,让物管切实担负起垃圾源头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实施者的重任,建议以区为单位对排名靠后的物管公司和小区予以处罚,减少垃圾分类的反弹倒退现象。”他说。
在垃圾收运环节,原效凯认为,广州垃圾收运车辆、机具等配套设备比较完善,基本实现了厨余垃圾直收收运、其他垃圾压缩转运、大件垃圾专门收运、危险废物特许收运等功能。
“但目前仍然存在着不少的垃圾街边存放点和吊装点,厨余垃圾收集率不高、杂质过多等问题,给周边环境和终端处理造成很大的影响,需要继续补漏。”原效凯表示。
在垃圾处理环节,广州七大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建成和投产,改变了广州市在垃圾终端处理能力不足的被动局面和压力。他建议,在即将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全量焚烧的基础上,广州的垃圾处理环节应特别注重资源化工作的推进,通过协同处理进一步提升节能降耗等指标体系,打造垃圾分类处理的广州标准和指标体系。另外,还应持续关注并开展现有垃圾填埋场存量垃圾的治理工作,提升垃圾焚烧飞灰的处理处置工作。
在科普教育方面,原效凯建议,要保持科普教育持续性,不能运动式宣传甚至中断和停滞;教育形式要结合实际、生动有趣,易于接受,不能流于形式。
“要鼓励居民监督报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反复和倒退等情况,政府要加大处罚力度并整改到位,让居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行垃圾分类带来的环境效益。”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