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参与 23万党员与2200万市民

“我是党员我带头,垃圾分类我先行。”在荔湾区芳村花园小区,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平日里,一支由社区干部、社区党员、社区群众等组成的垃圾分类指导党员队伍,为小区垃圾分类起到带头作用,定期组织开展党员+垃圾分类的社区活动,为群众讲解垃圾分类做法。

遇到不会分类的,就主动帮忙指导;遇到不愿配合的,就耐心做好思想工作……“党员们冲在前头,其他居民的参与热情就能被一下子点燃,很多居民都会利用业余时间,为垃圾分类工作搭一把手,小区环境也一天天得到改善。”芳村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卢婉云说。

垃圾分类,看似举手之劳,实际上却是一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大考。广州坚持党建引领,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基层党建清单、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服务内容和基础网格化服务管理,建立共建共治共享协调联席机制,整合社区党员、志愿者和专业队伍等力量,带领引导社区居民开展垃圾分类。

在党建引领下,逐步推动社会各行各业改进观念、消除陋习、形成自觉、达成共识,广州2200万市民积极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实现从“他律”到“自律”,从“要我分”到“我要分”的逐步转变,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本版撰文:周甫琦 冯艳丹

党员争带头

23万在职党员进社区

“你们知道鸡骨头属于什么垃圾吗?”“餐厨垃圾。”“那猪筒骨呢?”“其他垃圾。”一段时间以来,晚饭过后,白云区三元里街石榴桥社区华兴苑小区的楼道里,经常会有这样的问答。这是居民楼里的在职党员开展“敲门”行动——上门宣传垃圾分类。

“15加145等于160,看似很简单的数学计算,但若是放在垃圾分类处理中就是个大问题。”三元里街组织办副主任李志军感叹道。

三元里街平均日产垃圾量约160吨,其中餐厨垃圾约15吨,其他垃圾约145吨。“要想把这15吨餐厨垃圾挑出来,如何推进餐厨垃圾分类处置很关键。”彼时,三元里街想到了社区报到党员。

“在职党员大部分是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年轻人,他们说的话更有分量。”李志军说,组织在职党员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向居民宣传如何分类生活垃圾,能够更大力度地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这项新时尚中来。

目前,三元里街道充分利用在职报到党员参与垃圾分类工作,13个社区均已组建垃圾分类党员突击队,推动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全面普及。

在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中,广州市坚持党建引领促成共识,充分发挥“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党支部就是一座堡垒”的示范作用。

走进越秀区洪桥街三眼井社区,不同于一般简单摆放的四色垃圾桶投放点,一处青砖黛瓦的“景点”令人眼前一亮。

“这是我们的在职党员利用专业特长主动设计的,改变了过去垃圾投放点‘脏乱差’的印象,让‘桶点’变‘景点’,极大提升了社区环境容貌。”三眼井社区党委书记吴立芳介绍,社区充分发挥在职党员的资源优势,上下衔接、左右联动,围绕社区安全稳定、垃圾分类、环境改造等具体问题,以在职党员为连接点,有效链接资源为社区服务。

据介绍,广州将垃圾分类纳入基层党建清单和在职党员到社区开展服务内容,制定了《党员回社区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服务工作方案》及配套文件,通过社区抓党员、党员带群众,实现垃圾分类工作全覆盖,形成“党员带头、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党组织统一领导,探索创新组建工作队伍、社区宣传发动、入户沟通引导、督导定点投放等社区党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十二步工作法’。”广州市城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志愿者“五位一体”联动机制,依托社区垃圾分类联席会议平台,多方共谋、共建、共治、共评,统筹推动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开展。

目前,全市1614个社区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工作,普遍建立垃圾分类联席会议制度,23万在职党员回社区加入联席会、参与垃圾分类桶边指导,所有社区垃圾分类实现党员参与100%。

市民齐参与

营造人人行动氛围

“您好!我们是街道的工作人员,现在上门宣传垃圾分类,请您支持配合。”晚上7时至9时,海珠区瑞宝街环监所督导员、物业工作人员、居民代表、志愿者等近30人组成的专职垃圾分类工作团队,开始在居民楼挨家挨户敲门拜访。

“餐厨垃圾装进这个绿色袋子后,不用破袋直接扔进绿色垃圾桶……”专职垃圾分类工作团队的队员们一边递上垃圾分类指引手册、可降解的餐厨垃圾袋,一边向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类别、投放方式等知识,耐心解答居民提出的垃圾分类疑问,并与居民签订“环境友好家庭”承诺书。

垃圾分类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工作,重在推动群众参与,促进习惯养成。除施行“撤桶设点”“定时定点”垃圾分类模式外,瑞宝街以名都华庭、南洲花园、尚东风景为试点,发动社区党员带头、小区居民参与推进“桶长”站岗志愿服务制度,实行“一桶三员”(社区党员、督导员、执法员)垃圾投放把关模式,引导居民正确进行垃圾分类。

“通过‘桶长’站岗督查、入户宣传等方式,瑞宝街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引导居民自觉、科学地进行垃圾分类,让垃圾分类参与率和精准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观念深入人心。”瑞宝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垃圾分类工作既要宣传到位,也要主动激发群众力量,营造垃圾分类人人知晓、人人行动的社会氛围,确保取得实效,形成长效机制。

拿出积分卡,刷上二维码,桶口自动开,垃圾投放好,积分存起来……做了几个简単的动作后,西塘村村民陈伯就完成了一次让人印象深刻的垃圾分类投放。

存进去的是垃圾,取出来的是可以兑换商品的积分,如此新奇有趣的“银行”叫作“美丽银行”,这是广州市从化区西塘村在全省首例引入的垃分类智能平台。

与常见的可回收箱相比,“美丽银行”的可回收箱分得更细,一共有金属、纸张、织物、塑料四个投放箱。兑换机里则存放着垃圾袋、饮料、食物、日用品等商品。“只要成功投放一次,最少就可以积5分,果皮、茶叶这些厨余垃圾也可以投入换积分。”村民陈伯说。

投放100克纸张类可回收物可以获得10积分,投放100克塑料类可回收物可得20积分,投放150克金属类可回收物可以获得10积分……提高垃圾的“回收价值”,也是“美丽银行”成功“圈粉”的原因。

“我们用科技和激励的手段,营造了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氛围,有效激活了乡村振兴新动能,探索因地制宜的乡村垃圾分类之路。”从化区相关负责人说。

笔直平整的柏油路村道连接着家家户户,白墙灰瓦的高档民宿屋前屋后看不见垃圾杂物,村民们用自己的行动让“童话小镇”走进现实。

社会同进行

各行各业联动合力

点外卖、吃外卖,收拾外卖餐盒投放到“流浪餐盒回收所”。这样的一套动作,已经成为广州不少大学生的生活习惯。

这样的投放站点在大学城共计35个,每个站点配备一组外卖餐盒专项回收桶,覆盖整个广州大学生活区,通过集中培训、现场宣传、志愿者引导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将外卖垃圾分类投放。

广州城市矿产协会秘书长李志红介绍,所有外卖餐盒将清运至资源处理站,工作人员会对所有外卖餐盒再次分拣,将pp塑料类餐盒分拣出来单独存放,由资源处理站统一回收进行资源化再生利用。

一直以来,广州把源头减量作为垃圾分类的重要一环抓紧抓实,持续开展教育、医疗、酒店、快递、物业等12个重点行业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行动,重点推进农贸市场“限塑”、绿化废弃物源头减量、快递包装物逆向回收、党政机关绿色办公、生产环节包装治理、酒店减少一次性用品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工作,部门联动合力不断加大。美团外卖、麦当劳、肯德基广州门店等也率先在全国行业系统推广垃圾分类。

从2019年9月1日起,全市星级酒店不在客房内摆放“六小件”一次性用品,酒店餐厅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如今,不少外地游客到广州,感受到了这一变化。“挺支持的,毕竟是为了大家好,现在大家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一外地游客在白天鹅宾馆入住时说。

为进一步加大示范带动力度,去年广州创建了600个生活垃圾精准分类样板居住小区(社区)、50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行政村和20个餐厨垃圾分类收集专收专运处理农贸市场,逐步形成了各行业多头并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在广州,垃圾分类已日渐成为社会文明的“必修课”之一,在城市标志性建筑物、广场园区、地铁公交码头、工地围墙、报刊亭等公共区域开展立体公益宣传。各行业各单位因地制宜探索可持续开展的垃圾分类模式,交出低碳生活的“认真答卷”。据统计,党政机关纸张用量月均减少17%,医疗废物每床每月产生量减少5%,大型商业综合体垃圾日产生量减少12%,快递行业月均减少包装垃圾0.9万吨。

近日,《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由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修订通过。修订后的《条例》新增“源头减量”一章,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涵盖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机制。这意味着,广州经验又一次在全省推广。

由宣传发动阶段进入全社会参与阶段,由理念变成行动,垃圾分类成了广州的新时尚。

■案例

“绣花功”破解“大难题”

每逢假日,南沙蕉门河畔的环河绿道会吸引众多跑步爱好者和广大居民群众,在这里时不时能看到沿途沿线精心设计的各种垃圾分类公益宣传及互动游戏,使在公园绿道上休闲、跑步等低碳生活与垃圾分类宣传有机融合。河畔旁的广州首座公园绿道垃圾分类科普展馆,还能系统参观探索垃圾分类的全过程。

“我们坚持党建引领原则,从细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以‘绣花功夫’精细化为指导理念,打造垃圾分类全流程管理‘南沙标准’,全面深化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南沙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科技+管理”

精细化垃圾分类“南沙样本”

走在南沙街滨海悦城小区,初来此处的市民会很快发现这里的不同:不同于许多小区只在回收环节引入智能回收系统,南沙自贸片区“城市客厅”核心区已率先实现生活垃圾的智能化投放。

“无论是厨余垃圾还是其他垃圾,市民只需在投放点用手机扫码登录或刷脸登录后,即可进行智能投放。”南沙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智能投放时,居民需选择投放的垃圾类别,系统就会打开相应的投放口,有效促进了投放的精准度。同时,每次投放都会有积分奖励,可换购礼品,大大促进了居民投放的积极性。如今,该小区居民百分百知晓垃圾分类、百分百参与分类投放。

走出小区,迎面而来的是分类科普展馆,这是全市首个绿道公园展馆,也是首个“科普+低碳”公园绿道垃圾分类宣传体验基地。这里集电子沙盘模型、互动游戏、手工制作、科普宣教为一体,引导参观者了解生活垃圾的产生、分类收集运输、分类资源化处理的全过程,在探索体验中深入了解垃圾分类工作模式。

“每逢周末人就特别多,家长都会带着小朋友来这里参观,还能体验包括绿道骑行、绿色乐跑在内的低碳环保绿色生活。”展馆工作人员说。

连续多年,南沙将垃圾分类纳入南沙区十件民生实事,定期专题听取全区垃圾分类推进情况,研究部署工作推进措施。今年以来,南沙区更是通过列清单、定时限、挂图作战、项目管理倒逼等多措并举,积极打造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南沙样本”。

“创意+品牌”

垃圾分类新时尚深入人心

10月22日,对黄阁镇优秀环卫工人陈彩喜来说是难忘的一天,身为环卫工的她不曾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网红”登上网络直播间。

在广州市第33届环卫工人节来临之际,她受邀出现在蕉门公园垃圾分类体验基地的网络直播间内,与主持人一起讲述环卫工人参加垃圾桶义务检查、入户宣传等故事,让全社会了解和支持环卫、垃圾分类工作。

环卫工人的身份得到了社会的极大尊重,而践行垃圾分类也已成为南沙区低碳生活新时尚的一个缩影。

绿色乐跑、垃圾分类技能大赛、“南沙分类快线”巡回宣演、垃圾分类纳入全区中小学生网课课程……南沙的垃圾分类创意活动层出不穷,垃圾分类的氛围也日益浓厚。

数据显示,南沙区垃圾分类社区宣传已深入千家万户,全区已采用进家入户、桶边宣教、实地督导、微信群推送、小程序游戏等方式,开展社区宣传活动近585场,覆盖居民家庭31833户、机团企事业单位406个。

垃圾分类宣传要一以贯之,南沙以“分类新时尚,南沙再出发”为主题,打造了南沙专属生活垃圾分类IP——“小沙”。此外,还推出了生活垃圾分类专属标识——“分类之眼”。

“‘小沙’和‘分类之眼’这两个品牌标识在南沙辨识度极高,一看到他们就会提醒我们要做好垃圾分类,这两个标识赋予了南沙践行垃圾分类的‘新区精神’。”在蕉门河边骑行的陈伯说。

■数读

●全市1614个社区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工作,普遍建立垃圾分类联席会议制度,23万在职党员回社区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广州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8%,居民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分别达到99.1%、95.5%。

●3400余所学校举行“垃圾分类开学第一课”活动,累计完成176场“送课到街镇、服务到基层”垃圾分类科普培训。

■专家观点

广州市委党校教授王超:

以红色引领绿色发展

使垃圾分类行更稳走更远

垃圾分类是在党的号召下,政府和社会各主体共同参与的一项社会活动。自这项工作开展以来,广州市各基层党组织坚持群众路线,聚焦推行垃圾分类工作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通过党建引领,发挥党员在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的作用,以红色引领绿色发展,让垃圾分类工作行更稳、走更远。

一方面,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加强宣传,实现宣传“到单元、入楼道、进住户”,做到入户入耳入眼入心,让广大业主充分了解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增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度、认同度、参与度;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协作,将垃圾分类纳入基层党建清单进行网格化管理,建立共建共治共享联席机制,整合居委会、物业公司、志愿者和专业公司等力量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广州正在探索形成党建统筹、政府推动、舆论引导、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垃圾分类动力机制,不但让垃圾分类观念深入人心,而且让生态文明思想走进千家万户,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家家参与的社会风尚。

垃圾分类是保护环境和城市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用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居民及居民自我教育进而实现思想觉悟提高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从动力机制上来看,垃圾分类的整个过程必须是党组织牵头、党员带头,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积极参与,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和志愿者等主体力量形成合力,将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作为垃圾治理的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从方式方法上来看,垃圾分类必须创新理念,各街道社区将垃圾分类这一主题纳入到每月一次的主题党日之中,将鲜活的主题党日与时尚的垃圾分类有机结合,在垃圾投放点可以设置移动屏播放加强环境保护等各种宣传片或娱乐性活动,通过观看教育片、听学垃圾分类讲座、发起垃圾分类倡议等学习活动,吸引民众自觉参与。此外,还可以发动各大院校艺术系师生在垃圾分类投放点摆放用“废弃垃圾”创作的艺术品,形成独特的“党建红+生态绿”的城市垃圾治理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