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星巴克3年了,见证着上海那些温暖的故事

一家承载了故事的咖啡店
才会变得温暖、珍贵
它是寒冬里城市人最好的归处
图片
我喜欢呆在咖啡馆写稿。浓郁的咖啡香,窗外的风景,忙碌的店员,不止是温暖舒适,更重要的是拥有一种躲在人群里的慰藉感。
海明威曾在《流动的盛宴》里,描述过自己在圣米歇尔广场咖啡馆里工作的情形,这是一家令人愉快的咖啡馆,温暖、干净、友好。
服务员送来咖啡,大作家掏出笔记本和铅笔开始写,写的故事发生在密歇根。那是一个寒风呼啸而过的日子,所有故事就这么开始了。
除了海明威,萨特也被称作咖啡馆作家。遵循灵感,一路书写,他们是在咖啡馆里找到生命里最独特的自我。
图片
图片来源:饼哥
对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而言,咖啡馆是一个温暖的羊水窝,能妥帖地安放着身体。
呆在其中,又不乏外界的刺激,充盈着人情味,孕育出更具有能量的环境。那是一种与城市母体紧密相联,更为深刻的情感连接。
我们和4位爱去咖啡馆的人聊了聊。他们有白领、有工人,也有60多岁的本地老人。3年里,一家星巴克容纳了他们各自的生活,承载了他们故事。
图片
图片来源:饼哥
星巴克臻选上海烘培工坊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一个喝咖啡的场所,更像一种城市人生活的“逃离”。
这里既是家,也是灵感源泉,还是展现自我的舞台……其中沉淀下的能量,带领他们跑向生活本身更远的地方。
外滩 X 星巴克客人专访
01
这里是“家”一般的存在
周杰曾是一位医护工作者,相比较本名,大家更爱亲切地叫他富贵。繁忙的工作中,90后的他喜欢去烘培工坊喝咖啡放空,享受难得的惬意。
直到今天,他依旧能清晰地回忆起3年前烘培工坊开业的那天,下着大雪,排队等了半个钟头。工坊伙伴们从门口涌出来迎接,帮他擦掉身上的雪和水,端上一杯热腾腾的咖啡。
图片
在烘培工坊的大多数夜晚,这位笑起来憨厚的小伙子,喜欢呆在二楼听楼下烘培豆子的声音。
烘焙师精心烘焙的咖啡豆,会被放入店里的铜罐,咖啡豆井然有序通过天花板上透明管带穿过,传递到各个吧台。
富贵告诉我,只要耐心地等待,生活总会遇到惊喜,“咖啡豆落入吧台的豆罐中,会发出淅淅沥沥声,像是下雨一样,那一刻人安静极了”。
图片
图片
富贵喜欢这一份来之不易的静谧,但刻意抽离的孤独中,他更享受和烘培工坊伙伴Megan之间的相处。俩人在烘培工坊咖啡活动相遇,一拍即合,几乎什么话都聊。
今年一场疫情,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也改变了富贵和Megan。当时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富贵主动请缨奔赴武汉进行支援,想尽一份责任,同时也考虑到Megan:“因为Megan是武汉人,我想为她的家乡做点事情”。
两人共同经历了武汉封城最艰难的时刻。没有温暖的咖啡店,没有熟悉的朋友,但Megan却一直在给他加油打气。让他时时刻刻记在耳边的是那一句:“别让我在武汉的医院里面看到你”。
图片
相互安慰,彼此支撑,直到今年四月初,因为担心影响Megan的工作,他们在上海短暂相见,互相道了声:“加油,要快乐,要撑下去,我们工坊再见。”
日子又回复到往常,富贵还是会常常来烘培工坊。从前热闹的店里,因为疫情变得稍显冷清,他点了一杯新品,还是那个味道,似乎一切都没有改变。
如今富贵仍喜欢去烘培工坊听烘培豆子声,只是他说自己已经成长了要向前看,烘培工坊不再是原地,其中的温暖和友谊,是支撑他找寻更多未来可能性的起点。
02
这里是我灵感的源泉
香港人Desty来上海14年,是烘培工坊附近商场市场部的上班族。相比同样快节奏、两点一线的香港,他觉得上海更有生活感。
工作日的早晨,Desty喜欢来烘培工坊喝一杯咖啡,重新整理情绪思绪,让脑袋先慢下来。
去年构思商场圣诞节活动时,Desty和团队花了很大的力气,想“说”一个关于圣诞节的故事。
有天,正当Desty又一次陷入紧张的头脑风暴中,烘培工坊小伙伴端来一杯咖啡,开始介绍咖啡的制作和由来。
Desty这才反应过来,想要听懂故事,原来需要先慢下来,“小伙伴希望让我发现更多‘故事’,从烘培再到手上的这杯咖啡,是经历过很多步骤与心血,应该用心去品尝。”
图片
图片来源:饼哥
这种“慢”的思路也被他带入了圣诞节乐园方案。像说故事一样,将圣诞节的由来放到购物中心的每一层装饰里。客人每走一段路,看见小动物如何陪伴圣诞老人、如何一同制作礼物……短暂停留的脚步成了发现美的过程。
Desty觉得烘培工坊真正教会他的是对生活的用心,以及认真“讲述”生活故事的能力。
就像他曾经参加的一场烘培工坊卢旺达咖啡活动。活动上的女性力量,个人对生活的热爱,都让Desty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在努力创新、丰富自我路上,原来我还可以做得更多”。
图片
Desty带着儿子骑车
烘培工坊对于Desty究竟是快的还是慢的?
其实这是个相对论的问题,当烘培工坊本身变得节奏缓慢时,渗透出更多具有生活感的创意和活动时,这种“慢”反而刺激Desty大脑不断运转,涌现越来越多的工作灵感。
或许正如他所说,去烘培工坊喝咖啡其实和户外观星一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等。等到眼睛适应环境的黑暗之后,那之后才能看到更多的星星。
03
这里是发现自我的舞台
在烘培工坊,端着相机到处拍照的饼哥很受欢迎。烘培工坊小伙伴和顾客喜欢和他聊天,从咖啡豆再到各种星巴克周边,每次都能引起热烈讨论。
而在这背后,你可能很难猜得到饼哥的职业——一位吊车司机。他每天的工作是在港口的吊车上呆上半天,一次次重复机械的动作,努力适应枯燥和乏味。
图片
图片来源:饼哥
单调的工作造就了饼哥不善言辞的个性,但在烘培工坊的日子,喝一杯咖啡,和小伙伴们聊天,则成为了他释放、发现自我的方式。
饼哥和烘培工坊第一次结缘应该是好几年前。他去西雅图旅行,走进星巴克第一家烘焙工坊,被称为梦幻咖啡工厂。
和饼哥过往前去的星巴克门店都不同,西雅图烘焙工坊除了具有新意的咖啡和食物,更重要的是小伙伴们的工作状态,轻松快乐。
2017年,上海第一家星巴克咖啡店烘培工坊开业。饼哥兴奋地抱着相机来到工坊,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也正是从那个长队开始,单调的生活好像变得不一样了。
图片
在烘培工坊里,故事时时刻刻都在发生,那些用咖啡串联起的情绪、话题、兴趣,一点点填充了饼哥的生活。
饼哥喜欢拍摄小伙伴们制作虹吸咖啡,点上一个炉子,橙色的光反到伙伴的脸上,“在工坊暗暗的灯光下,那束橙色的光反在伙伴做咖啡时专注认真的脸上,真的特别的美”。
图片
上个月,饼哥记录下一对情侣在烘培工坊二楼Bar Mixato 的求婚,这样一个生活中珍贵的瞬间,感染了现场许多人。他们因此成为了朋友,饼哥甚至会特意邮寄咖啡豆到成都给这对情侣。
不止是成都,通过星巴克咖啡、烘培工坊,饼哥认识了全国各地的的朋友,他们有各种各样关于咖啡的话题可以聊。
图片
饼哥甚至运营了一个在星迷里小有名气的公众号“猪头饼的小世界”,时常会发布在星巴克遇到的周边惊喜、故事。
对于饼哥来说,正是这些点点滴滴在烘培工坊里的生活,构成了他更大、更精彩,更丰富的的世界,以及他更愿意分享的世界。
04
这里有包容日常的烟火
上海人说的 “老克勒”,由“collar”音译而来,指的是老上海较早接受过西方文化熏陶,讲究生活品质同时也享受生活的一批“老绅士”们。
曾经在法国工作,有过都市白领经历的仇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有文化、有腔调,还有点小怀旧情怀的老克勒。
他曾在家附近花园(南京西路)遇到一位外国人,热络交谈后,对方递给仇先生一张名片,表明自己将在附近的烘培工坊工作。
而正是这张名片,也让仇先生关注起来烘培工坊,看着家门口的工坊一天天建造起来,直到门口开始大排长龙——工坊开业了。
带着异国的风情,同时又充满着年轻活力的烘培工坊,开始成为仇先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图片
这位上海老克勒几乎每天都会来烘培工坊逛一逛,有时候会和二楼调酒的法国人Tim交流、聊天,年轻日子里,那些轻松幽默、温暖的记忆全部回来了。
年轻人无穷的活力与热情也经常感染着他。因为烘培工坊,这位60多岁的老先生会和热爱咖啡、曾是咖啡师的侄子一起参加云南臻选咖啡豆上新的活动,积极交流彼此对于咖啡手冲技术的经验。
而就算是老同学的聚会,比起同龄人通常会选择的饭馆,他也更偏爱带他们来到烘培工坊相聚。用一杯咖啡的时间,让回忆更慢地沉淀下去。
图片
一座开在家门口的烘培工坊,让仇先生印象深刻的是热情的店员以及带来的方便。
这是一份日常来自于邻里的细心照料,“哪怕是一包咖啡豆子,店员也会帮我磨好了,仔细询问需要深烘还是浅烘,然后再贴心地包好”。
图片
转眼烘培工坊已经开业3年,仇先生不停地感慨,时间过得太快,似乎3年前排队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的。
他说一切变化好像都不大,依然美好,每次回家、路过咖啡店,仍然自觉不自觉会站在门口眺望。
在仇先生眼中,烘培工坊不仅是一个外地游客常来打卡的景点,更是一座门口的会客厅。它包容了日常烟火,和当地社区紧密相连,让他在社区也能体会到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图片
图片来源:饼哥
家、灵感源泉、展现自我的舞台以及包容日常的烟火,其实这不仅仅四位工坊客人的故事,更是3年来,每天无数人穿梭工坊里发生的故事。
星巴克臻选上海烘焙工坊开业3年,除了同无数客人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连接,还成为一个城市的港湾,温暖坚定的迎接着所有需要它的人。
它像是一个城市器皿,不仅产生一杯杯咖啡,也蒸腾起每一位城市人的欲望、理想以及对生活无限的期待。
在快速讲究效率的大都市里,工坊是孤独城市生活中供人歇脚的驿站,也是释放压力,畅聊无阻的“深夜食堂”。
温情的故事,有魅力的店员,它们维系着人们和咖啡馆真正的情感联结,让人拥有重新出发的力量。
文、编辑/昌圈圈
视频、部分图片/摄影师学叔
后期制作/南瓜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