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治理的福建答卷:山河披绿 百姓致富

福州市永泰县同安溪流经12个乡村,惠及人口多。这是治水护土后,同安溪一角。福建省水利厅供图

眼下,尽管已入冬,但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白中镇霞溪村仍呈现出一派绿意盎然景象。这里成片的树林郁郁葱葱,农田掩映在山水间,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穿村而过,再加上百年水车、木桥长廊、柳树河堤等景观,共同绘就出一幅美丽乡村画卷。

霞溪村曾是福州市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乡村,也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国家森林乡村、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福州市乡村振兴试点村,村民年人均收入达10万元以上。

从光秃赤烈到苍翠蓊郁、从贫困到富裕,秘诀主要是水土流失治理。从2012年开始,霞溪村着力于水土保持规划和综合治理,通过“水土保持+”模式,把水土流失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治理与美化、治理与致富双赢。

对此,年逾七旬的霞溪村村民俞光希深有感触:“自从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后,村里跟我一样的困难户生活得到改善,人均月收入增加了3600元。原本光秃秃的荒山荒地变山林,坡耕地和抛荒地也绿起来了,连房前屋后和河岸边都变成生态公园和综合文化广场,真是做梦也没想到!”

水土保持生态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描绘了生态底色,让产业振兴有了支撑。如今,霞溪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起了周末经济、假日经济,吸引城里人到村里采摘果蔬和休闲旅游。

近年来,三明市清流县林下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这是当地一处坡改梯治理后的效果。福建省水利厅供图

在福建,像霞溪村这样的生态嬗变还有很多。

从把长汀县作为治理试点到矢志不移推进水土流失治理,福建牢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嘱托,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精神,水土流失率由1985年的17.25%下降至2019年的7.75%,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稳居全国领先水平。

治水护土,实现山河披绿

福建境内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90%。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决定了福建是水土流失易发高发的省份。

据1985年统计,福建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约3170万亩,水土流失率高达17.25%。尤其是长汀、安溪、宁化、诏安等22个水土流失重点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一半以上,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生态困局如何破解?

“长汀经验”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这是治理后的龙岩市长汀县一处山地。福建省水利厅供图

如今,穿行在长汀县河田、三洲、策武等地,只见青山连绵,红色枫香、木荷等阔叶树点缀在马尾松林间,煞是好看。山林下,长汀素兰、七叶一枝花、三叶青等林下经济作物青翠欲滴,长势喜人。

长汀曾经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据1985年遥感监测数据,长汀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土地面积的31.5%。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山光岭秃,草木不存,夏天阳光直射下,地表温度可达70多摄氏度,被当地人喻为“火焰山”。

1983年以来,长汀开启了一场规模化、精准化水土流失治理的“绿色革命”。治荒接力数十载,一任接着一任干,从赤岭童山到山河披绿,这片土地上昔日的“火焰山”,变成了“花果山”,实现了从全国水土流失重灾区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历史性跨越。

2012年以来,长汀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6.8万亩,水土流失率从2011年的10.26%降至2019年的7.4%,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0.3%,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水平。

一边是在水土流失上做减法,一边则是在绿色覆盖上做加法。长汀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长汀探索多层次“深层治理精准治理”模式,主要包括治理重点工程、综合提升工程、生态示范工程,着力解决“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的问题。

长汀的成功实践,不仅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一个典范,也是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

泉州市永春县吾江小流域曾是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区,治理后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福建省水利厅供图

2012年以来,福建历届省委书记、省长亲自挂帅,省领导挂钩水土流失重点县,坚持定期到现场调研办公,把水土流失治理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年安排省级水土流失专项治理资金约3.4亿元,组织67个省直部门单位开展帮扶。

“十三五”以来,福建相继出台了《福建省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工作方案(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福建省水土保持补偿费收费标准》《关于推动全省水土流失区开展非柴燃料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2017年以来,福建坚持从山上治理向山上山下一体治理转变的治理思路,主要突出“四沿”(沿海、沿江、沿路、沿边)和“四区”(重点区、贫困区、水源区、河道区)治理,从单项治理向系统修复转变。

经过多年努力,福建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截至今年11月底,“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58.39万亩,占“十三五”规划任务900万亩的139.8%。

创新实践,助力百姓致富

水土流失治理亦能带动百姓脱贫致富。

南平市建瓯市是“中国竹子之乡”“中国锥栗之乡”,竹林、锥栗的面积和产量均为全国之冠。但长期大面积开发种植毛竹、锥栗等经济林,造成了部分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低下的问题,既破坏了生态,也影响了百姓增收。

2012年以来,建瓯市累计投入1.38亿元用于水土流失治理,实施4条小流域、32平方公里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重点推进1万亩锥栗山治理。大力推广锥阔混交、锥草共生,从原来坡式管理到简易梯田栽培,开挖鱼鳞状、半月状平台。栗农对锥栗的日常管理从剪草到不除草,从原来使用无机肥到增施有机肥,以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

水土流失治理也给百姓带来了利好。“我家30亩的锥栗,通过套种木荷,修建山边沟、蓄水池等生态修复措施,水土流失少了,肥力保持住了,锥栗产量每亩平均增加了近60公斤,亩产增收上千元。”建瓯市水源乡王厝村村民陈家钦高兴地说。

建瓯市的蜕变是福建推动水土流失治理带动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三明市宁化县石壁镇溪背坡改梯种植油茶后,水土保持成效显著。福建省水利厅供图

宁化县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放活市场,鼓励社会各界投入水土保持工程建设,2012年以来共引导民间资本12000万元共同参与项目建设,土壤流失总量减少97.6万吨,减沙率达71.8%,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就业机会也多了。

平和县以蜜柚园整治为重点,把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茶果园建设相结合起来,形成了“山顶戴林帽涵养水源、山腰绑果带发展经济、山脚穿竹鞋固岸护堤,坡变梯、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综合防治格局,由此蜜柚成了当地的“黄金果、致富果、幸福果”。

南安市利用工程包政策,将废弃矿山治理与其他经济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废弃矿山变为工业用地、旅游景区、港口建设原料,实现边治理边收益。

……

漳州市诏安县是福建省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近年来,该县水土流失率得到有效控制。这是治理后该县一处山地面貌。福建省水利厅供图

无论是闽北山区还是闽南沿海,一个个创新的水土流失治理实践,赋予绿色八闽更强的生机和活力,让老百姓们目睹“红”变“绿”的生态革命,也让他们感受到“穷”变“富”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