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丝路|净月潭:长春的城市绿核

净月潭,是“吉林八景”之一,被誉为“净月神秀”,一直享有盛名。它位于长春市市区东南部,距离市中心人民广场18公里,因形似弯月,与宝岛台湾的日月潭相对应而得名。此名由伪满洲国总理大臣郑孝胥的二儿子、时任伪满洲国国都建设局局长郑禹所起。

事实上,净月潭是在1934年由人工修建的、第一座为长春市城区供水的水源地,在沦陷时期被称为“水源地”或者“贮水池”。不过,现在这两个名称都已经不再使用了。

现在的净月潭风景区,群山环绕、绿浪排天、碧波荡漾、柏翠花红,树种之多,面积之大,距城市之近,实属罕见,因而被国内外游客称之为“绿色明珠”,成了长春市的生态屏障和著名的休闲旅游胜地。

历史背景与工程建设·

1931年9月18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随即东北沦陷,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1931年年底,日本关东军统治部部长驹井德三命令关东厅土木课进行秘密调查,假设长春将来发展为大城市时,要找出城市上水道给水的经济水源,并迅速提出可为多少人口供水的调查报告,以为伪政权奠都长春做准备。

1932年1月14日到3月19日,由土木课课长清水本之助负责对长春附近的伊通河、饮马河以及第二松花江进行了概要调查,结果认为伊通河、饮马河靠近长春,流域面积较大,平时有较多的地表水,但在冬季却会出现枯水。伊通河的伏流水水质不良难以直接利用。但如果在其流域内利用天然地形建筑“贮水池”进行调节,就能保证常年均衡供水了。同时也提出,从长远来看,从吉林松花江上游引水作为给水水源,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水质上都是可行的。调查结果给出了取水量从日平均1至55万立方米的各水源可能所在地、取水方法、配水槽设置等多套方案。

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正式成立,把长春作为伪首都,改称“新京”,当时长春的供水系统只在“满铁附属地”有部分上水道,是以开凿水井抽取地下水的方式供水,其他地方还是空白。因此,上水道能否供水将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关键。

1932年9月16日,伪满洲国成立“国都建设局”,直接隶属于伪国务院,负责新京市的规划和市政建设。1933年伪国都建设局咨询委员会起草了一份5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上水道开发计划。从工程造价、运输费用、设备管理、游览价值等各方面考虑,确定在“新京东南36里,双阳县五区逯家湾,定坝址为腰站地方”修建水源地。这里三面环山,中间有一条由雨水汇聚形成的河流,叫小河沿河,汇水区面积达78平方公里,总蓄水量2585万立方米(当时的设计数据)。该计划提出从1933年底开始建设第一期城市供水工程。工程包括三部分:拦截小河沿河修筑水源地;在伊通河西岸南岭修建一座日供水2万立方米的水厂,水源地和水厂之间铺设地下管道连接;并在新开辟的79万平方公里市区内铺设配水管道,这个计划很快就得到了批准。

修筑水源地开工的奠基日选在伪满洲国更名为“满洲帝国”、溥仪由伪执政改当傀儡皇帝的1934年3月1日。水源地工程建设由伪国都建设局技术处水道科负责。1934年3月,水道科发布告示,告知老百姓这里要修建水源地,淹没线里的土地全部由伪政府征用。

水源地一期工程建设共计征地11平方公里。到1934年4月底,只用了不到2个多月的时间,住在淹没线内(当时称“池底”)的215户、1240口人就全部搬迁完毕了。随后又陆续搬出了488户,2660口人,累计共搬迁703户、3900口人。

1934年5月7日,净月潭水源地正式开工建设。工程包括堤堰(土坝)、溢洪道、取水塔、坝下暗渠、排渗减压井和排渗管道7部分。工程采取公开投标的方式。其中,堤堰筑造工程有6家投标,都是日本公司。投标额最低为448000元伪币,最高额为523700元。最终,榊谷组以448000元投标中标,比预算额479717元低了整整31717元。堤堰工程包括堤堰筑造和堤堰下排水暗渠筑造,施工现场均由日本人管理,为此在关内雇用了千余名民工,在堤堰工地北侧搭起了临时帐篷。所需黏土从大坝北侧600多米的逯家瓦房附近挖取,再用大车运送。筑堤用土则直接从堤堰两侧的东西山头挖取,用“轱辘码子”(有轨的小翻斗车,常在矿山使用)从高处直接往低处“溜”。由于安全性差,工地上经常发生伤亡事故。

经过一年半的施工,到1935年11月21日,上述工程全部完工。工程的日供水能力达到4.2万立方米。与此同时,从净月潭水源地到南岭水厂之间的3条铸铁输水管线也铺设完毕,南岭净水厂宣告竣工。1936年1月,净月潭水源地正式向南岭水厂送水,日送水量2万立方米。

净月潭水源地建成后的1936年,日本海军航空兵在“水面开阔,波平如镜”的净月潭水面进行了飞机起降飞行演习。1937年5月28日,伪满洲帝国皇帝溥仪到水源地视察,并乘船游览了水面。

新中国时期的修缮 ·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国民党占据长春期间,由于连年战事,原有的供水设施遭到严重破坏。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时,净月潭水源地的输电线路和设备大部分被拆毁,管道破裂漏水,城区供水处于瘫痪状态。

长春特别市人民政府为了恢复生产,保障人民生活,于1948年10月22日组织两个抢修大队,抢修、恢复供水设施,经过6昼夜艰苦奋战,架设输电线路2000米,恢复机电设备容量2180马力,净月潭水源地重新恢复供水。新中国成立后,每年都对净月潭水库进行零星岁修,其中较大的维修共有5次。

1956年7月26日-28日,净月潭地区连降3天大雨,降雨量达122.5毫米,水面超过溢洪道土堰60厘米。由于溢洪管道年久失修,被大雨冲刷后造成多处钢筋外露。当年9月开始对溢流洪道进行修复,工程投资55万元,于1957年完工。

1975年,净月潭大坝部分钢筋混凝土格梁和混凝土板块损坏严重。于是对大坝225—233米高层之间断裂和拱起的格梁进行重新浇筑,并对破碎的混凝土板块进行更新,总投资14万元。

1985年8月由于连续降雨,水库大坝后坡脚含水量呈饱和状态,廊道内积水深达2米,12个减压井均向外冒水。针对这种情况,当年采取了应急处理,用水泵连续抽水4天,将廊道内的积水排除。1986年还对12个减压井和坝后排水系统进行了全面维修。

1991年,从净月潭水库的安全考虑,为满足日益发展的旅游观光需要,主要工程包括将原来的土坝路面改造成沥青混凝土路面,安装上护栏和路灯等。整个工程于1992年8月竣工,总投资31万元。

1996年10月,在专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吉林省政府对净月潭水库进行了进一步修缮,水库加固工程包括大坝上游护坡、坝内廊道、放水塔、交通桥的维修等等。

近年来,当地政府不断加强对净月潭工程设施的保护,而且在保护设施的同时,注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尽可能做到既实用又美观,在体量、色彩、风格上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起到点睛、美景的作用。

植树造林和旅游开发 ·

净月潭周围以有大面积的人工森林而著称,其中,国有造林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前造林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35年。在净月潭水源地建设的同时,为了保持水质清洁,水位稳定,由伪满洲国实业部林务司(后改组为产业部林野局)创建了“净月潭造林场”,在境内收买民有山荒土地,制订了一个10年造林规划,目标是对净月潭水源地四周分水岭向潭内流水的山川、丘陵、沟渠等地全部造林、建成模范的水源地涵养林兼风景保障林。最初由日本人上野任场长,不久后由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农学实科的孙乃英接任,技术负责人为陈希诚。

当时,林场的主要任务是实行育苗造林及培养标本园、果树实验室,该场的名称也随之被改为“净月潭林业试验场”,在继续进行育苗、造林的同时,日本人开展了以引种为主要课题的造林树种选择试验研究,营造了树种种类比较丰富的人工林,不但起到了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作用,还为后来研究有关造林树种的生态特性、生长规律等奠定了基础。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净月潭林场由国民党东北行辕经济委员会领导,林场全称为“东北行辕经济委员会长春实验林场”,场部设在市内兴安大路(今西安大路)安达街119号。林场内设有总务、育林、育苗、园艺4个股,有职工42名,继续进行植树造林活动。

1947年底,东北行辕经济委员会撤销,林场被移交给了国民党政府农林部,随即更名为“农林部长春净月潭林场”。基于当时的动荡局势,林场将主要任务放在了护林上。新中国成立后,净月潭林场由东北林务总局接管,后移交给东北行政委员会林政局(后改称东北行政委员会林业部林业局)领导,该场被称为“净月潭林业试验场”。

1954年,东北行政大区撤销,林场被移交给吉林省林业厅。1955年,为了方便林政管理,吉林省林业厅将林场下放给长春市,由长春市农田水力局领导,确定为一般性林场,更名为“长春净月潭国有林场”。

1985年8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高级工程师马杏绵到净月潭林场考察,介绍了日本等国家建设绿化中心的经历,提出了应该在净月潭建立绿化中心的建议,引起了当时领导的高度重视。随后,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于1986年8月16日正式在此处成立了北方绿化中心。1995年8月24日,长春市人民政府决定建立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将北方绿化中心重新划归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领导,结束了管理体制不顺的局面。

1998年3月9日,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对北方绿化中心的经济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进行改革,成立长春净月潭林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林业集团公司),从此形成了规模经济力量,共同发展的经济联合体,并延续至今。在上述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林场职工一直没有停止植树造林的脚步,目前,净月潭林场已经成为“亚洲第一大人工林海”。

在净月潭林场成立之初,虽然将净月潭的森林功能定位为风景保健林,但并没有对人民群众开放,直到1955年,鉴于自发到净月潭游览的人数不断增加,长春市人民委员会才于当年6月14日制定了相关管理规定。

1984年5月,净月潭林场针对游人进入野游区随意挖花土、采花折枝、狩猎打鸟、吸烟等现象不断增加的问题,决定安排7人管理旅游工作,设立旅游管理站、建立旅游登记制度、规定野游地点。

1985年是净月潭旅游发展史上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当年5月4日,长春市政府正式批准成立长春市净月潭风景区旅游总公司,该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净月潭旅游业正规经营的开始。

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净月潭已经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年接待量超过200万人次,成了“喧嚣都市中的一块净土”,是长春市的生态绿核和城市名片。

金代墓葬 ·

在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内有两处金代墓葬,一处位于森林公园东北方的石碑岭,为完颜娄室墓;另一处位于核心景区的石羊石虎山,是一位武官的墓葬。

完颜娄室(1078—1130)字斡里衍,女真族完颜部人,是金初悍将,黄龙府万户,在反辽和攻宋战争中均有建树。金天会八年(1130)十二月九日,娄室病逝于军旅之中。娄室死后,金太宗亲自派卫队护送他的灵柩,葬于济州东南之奥吉里,也就是今天的净月潭东北方的石碑岭。

据记载,在康熙年间,娄室的墓地前还留有石人3尊、石羊2尊,但后来这些石雕均被挪走。沦陷时期,曾有一座石人被藏于当时的大连图书馆内,但现在已经不知去向了。从留下的照片看来,这尊石人身穿长袍,腰系带,尖领窄,脚穿靴,雕刻技术较为原始古朴,具有金代早期墓前石雕的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1912年完颜娄室墓地被日本人盗掘,且未留下任何记录。从墓中盗得的文物曾在旅顺陈列,共32件(现已失踪)。在1986年清理发掘时,专家曾在遗迹东北面发现了7处早年挖掘的探沟遗迹。这些探沟由南向北排列有序,多为正南北方向,间隔、面积基本一致,开口都在耕土层之下,很可能是当年日本人为了寻找完颜娄室的墓室而挖掘的。

“滑雪胜地”·

净月潭的地形坡度较缓,又有森林覆盖,非常适合滑雪运动。1996年7月,经过专家的系统论证,净月潭风景区开始正式建设滑雪道。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其雪道面积约5万平方米,有初、中、高、越野四条雪道,可同时容纳两千多人滑雪。还拥有高空索道和号称世界第一的长达1314米的管轨式滑道。甚至,在夏季来也可以体验滑雪场的索滑道,即先坐索道上山,然后再乘坐1.6公里长的管轨式滑道穿过层层林海下山,相当刺激。真可谓是不折不扣的“滑雪运动胜地”。

而且,从2003年起,一年一度的瓦萨滑雪节即定期举办于此。还有中国长春冰雪旅游节,更是可以一览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并畅享冰雪世界的乐趣。

从1934年建设水源地至今,净月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净月潭的林更绿、水更清,成了以森林景观和冰雪旅游为特色的中外驰名的旅游景区和运动胜地。当我们用心感受净月潭如诗如画的美景时,也要追思建设者们拓荒创业的艰辛历程。净月潭浸透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应当倍加珍惜。愿净月潭始终充满着旺盛的活力,永远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那样镶嵌在长春的大地上。

本文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刘萌/文

原标题:《从水源地到运动胜地 净月潭:长春的城市绿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