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张家大坪,新鲜韭黄上桌啦!

图片
“开镰咯!”
随着一声铿锵有力的呐喊
十几位张家大坪村的韭农
手拿铁叉
将厚厚的稻草草帘一一卷起
“烫了一头卷”的新鲜韭黄就探出了脑袋
图片
12月12日
第三届韭黄开镰丰收节
在兰州市西固区西柳沟街道张家大坪村
热热闹闹地开幕了
兰州日报也在今天进行了
ZAKER平台和抖音的现场直播
(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观看整场直播啦)
共有近20万观众
跟随镜头一起见证了今天的韭黄开镰节
在直播的过程中
主播小树和亚君
也和观众进行了现场互动
还将现场新鲜收割的韭黄作为福利
送给了参与互动的观众
图片
图片
韭黄的丰收,预示着兰州人每年冬天最期待的美食就要上桌了。在众多的韭黄当中,张家大坪的韭黄可以说是一枝独秀。
图片
上百年的种植历史,至今任沿用传统古法种植技艺,出产了全国品质最好的韭黄。不仅无公害,口感也很纯正,浓郁的韭黄香,是记忆里小时候的味道。
所以,一年一度的韭黄开镰节,可是当地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之一。而人们之所以如此重视韭黄开镰节,首先是因为韭黄的种植历史非常悠久。
图片
作为古代冬天里少数能吃到的新鲜蔬菜之一,韭黄自古就被誉为“蔬珍”,具体的种植时间已经无法考究。在元初王祯的《农书》曾经关于种植韭黄有记载,“至冬,移根藏于地屋荫中,培以马粪,暖而即长,高可尺许,不见风日,其叶黄嫩,谓之韭黄。”这也就是韭黄的由来,很早人们已经能在冬天里种植韭黄了。
兰州种植韭黄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兰州韭黄”以其茎粗叶壮,色纯黄透亮,味道鲜美而被誉为“韭黄之首”。
图片
西固区的张家大坪村位于黄河岸畔群山盆地间,土壤耕层深厚、空气通透,保水保肥能力强,并富含有机质铁、磷等矿物质。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家大坪的百姓开始大规模种植韭黄,当地生产的韭黄根茎粗壮、叶片肥美,成为了兰州韭黄中的一绝。
备受追捧的主要原因,还是得益于张家大坪的韭黄古法种植技艺。
图片
每年3月,北方的春季来临,在地下埋藏了一整个寒冬的韭菜悄悄冒了出来。生命力极其旺盛,一茬割完一茬又长。随着韭菜的生长,到了6月中旬韭菜便开始抽薹。三个月之后,人们便开始为年底的韭黄做准备。
“放任”韭黄自由生长,不再收割,施肥、壅土8次之多,在最后一次冬灌之后,等韭菜干枯了,把油渣埋到地里,再盖上一层厚厚的稻草,既滋养土壤,也发热保暖。这也是韭菜成为韭黄的秘密所在:绿色变黄色。韭黄的种植是需要完全避光的,这样才能培育出黄色的叶子,区别于其他采用遮光布的方法,张家大坪的韭黄被深深地埋在了草帘子的下面,既天然又有特色。
图片
韭黄在生长的过程中,韭叶循着稻草的间隙卷曲生长,“直发”的韭菜变成了“天然烫发”形成的“自然卷”韭黄,大卷、小卷、羊毛卷,卷卷都不同。这个特色,也是张家大坪“金凰后”韭黄的防伪标码。老百姓也笑称这里的韭黄是“说好一起共白首,你却偷偷烫了头”。
原生态古法种植模式,不仅包括育苗、倒茬、埋油渣、压稻草等20多道程序,值得一提的是割韭黄。也就是每年韭黄丰收,最隆重的开镰节了。
揭草帘、起沟、开镰、收割、抖土分拣、捆扎、填土、日光浴,每一次的开镰都是满满的仪式感。
图片
数十位经验丰富的“老把式”整齐地喊着号子,把厚厚的稻草草帘揭起来,再把草挑出来,挖开韭黄两侧的土壤起沟,露出韭黄的根茎。接下来,就是开镰的重头戏了。老把式们手拿专用的镰刀,刀、手、眼、腰、腿整体配合,分分钟,手起刀落,干净利索地收割完一行。不高一寸,最大化的收割韭黄;不低一分,最大化的完整保留韭黄的根系。割完之后,韭黄虽断但立而不倒,抖土分拣后,最后捆扎放在地头进行一两小时的“日光浴”,天然“焗油”,韭黄就会显得“金黄灿烂”。
割完韭黄,最后一步便是填土,把韭黄的根系再一次逐层深埋在土里。6年一换根系,等待着来年开春,开始又一轮的蓬勃生长。
图片
丰收的韭黄,让“冬闲”变成了“冬忙”。美食,是辛勤忙碌之后最好的慰藉。韭黄,以它独特的辛香气味成为了百搭的菜品,极具兼容性,可以和很多食材一起做成美味。韭黄炒鸡蛋、韭黄炒肉、韭黄春卷、韭黄烙饼、韭黄拌面等等,甚至是海鲜,也可以完美增香。
在北方冬至、春节等时节,韭黄成为了人们包饺子的首选馅料。韭黄的丰收,意味着最期待的饺子馅要来了。能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韭黄饺子,那这个冬天才不算有遗憾。
看到传统古法种植的韭黄如此惹人爱,张家大坪村在当地建成了无公害韭黄种植基地,成立了张家大坪韭黄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金凰后”品牌。
图片
就在12月1日,农业农村部公布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张家大坪村也凭借着韭黄位列其中。不仅如此,2019年张家大坪村也积极探索电商之路。现如今,埋在地里的“金凰后”也开始飞向全国各地。
古法种植,只收一茬,不仅要确保韭黄的品质和口感,更是要将这种集合祖辈智慧的农耕文明传承下去。
如果你在冬天来到张家大坪村,丰收的景象,闪着金光。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言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