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安置点群众安居又安心

12月11日,54岁的刘光云吃过早餐,开始巡查自己包管的3栋楼,记录卫生情况、安全隐患……一共96户,每天2趟。

刘光云曾是织金县三甲街道杨柳河村贫困户,搬到惠民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恒大社区后,经选举,人勤能干的刘光云又多了2个新身份——社区楼长和社区主任。

除了服务社区,每到周末,刘光云陪着小孙子去社区看电影、学乐器,在乡愁馆给孩子们讲解家乡的老物件。

“以前梦想搬出大山,但心里没底,没想到这比我预期好得太多了!”刘光云感慨,“过去村寨山高路远,吃水得排着队去井口接,那口井一晚上只能打到6桶水。”无奈的困境,让刘光云做梦都想改变。

挪穷窝,斩穷根。2015年12月,贵州率先在全国打响易地扶贫搬迁“第一炮”。2016年,织金县统筹规划,尽锐出战,吹响易地扶贫搬迁的冲锋号。

全县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指挥部,落实“双指挥长”制度;明确责任清单、制定作战路线、细化推进措施、倒排时间进度;按照定目标、定方向、定内容、定时间、定人员、定责任“六定”要求,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高标准规划、高水平管理、高效率推进。

“十三五”期间,按照易地扶贫搬迁“六个坚持”“五个三”要求,织金县共建成1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6998户32161人搬出贫困大山、迎来新生活。

为做好做实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织金县制定《织金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实施方案》,重点抓好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建设;围绕服务工程,建设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扶贫工厂和扶贫微创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儿童活动中心、平价生活超市等服务阵地,方便搬迁群众生产生活。

惠民社区的陈启华因身患残疾,家无积蓄,想开个快递中转驿站迟迟不能实现。社区了解到陈启华的诉求,在扶贫微创园帮助他开办了门面。如今,陈启华的快递驿站每天至少能赚200多元。

白泥镇果木村的李明德一家6口人住进了惠泽社区120平方米的新房子。通过就业培训,李明德学会了缝制手套,月入2000多元。“搬到新家后,上学、看病方便太多了。”

5年来,全县搬迁困难家庭中8698人纳入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全县搬迁对象中,有劳动力6638户15245人,就业14838人,基本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至少一人以上稳定就业。

“为了让搬迁群众更好地适应新市民的身份,我们不仅抓‘硬件’,更注重‘软件’建设。”惠民街道办事处主任周坤介绍,社区通过楼栋宴、“老年人活动中心”“四点半学校”、“五星级”文明户评比、拔河比赛等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为全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区,惠民街道严格落实干部“双向包保”工作职责、党建“五分”(分类摸底“强基础”、分类讲习“转观念”、分类引导“促就业”、分类保障“惠民生”、分类管理“促和谐”)工作法、“平远e家”微课堂、“七彩标记”“五级网格”等创新管理楼栋的方式,实现精准服务、精细管理。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今,走进织金县易地扶贫搬迁小区,亭台走廊,文体娱乐设施齐全。校园里书声朗朗,扶贫工厂里一派忙碌,安居又乐业,奔向新未来。(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采丽 王维维)